首頁>科技>

前段時間寫過一篇社群團購的文章,出發點沒變,社群團購沒有錯,但不應該是今天這個樣子。想直接看案例的在文章最後一標題。

網際網路帶來的改變不止這一次①

1998年,當我第一次接觸網際網路的時候,七彩的顏色就是豐滿的網頁,和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肯定不同,這二十年間網際網路帶來了多少次改變我已記不清楚,但卻不止這一次。

第一次去網咖(非電腦遊戲吧)是2000年,那個時候沒有手機,還用著不是每個人都有的bb機,只是在宿舍裡裝有可以打201的固定電話,但是網咖的QQ卻可以讓我和高中同學聯絡到一起,不到十分鐘就可以約到一桌同學在哪裡聚餐吃飯。

就像最開始移動普及的時候,固定電話的改變遲遲跟不上,最終滿大街的公用電話亭不是消失就是損壞不能使用。如果那個時候電信做出一些改變呢?

過去的網咖烏煙瘴氣,還出現當年藍極速網咖事件,現在的網咖呢?配置是不是比大部分人家裡更高,網速更快?

所以任何事情的變化一定要有一段時間,剛出現的時候在衝擊著傳統的時候確實會讓很多人看不懂,但過十幾年以後呢?

網際網路帶來的改變不止這一次②

第一次在淘寶購物是2005年年尾,一件商店賣600的呢子大衣,淘寶上只要300+,還告訴我是什麼原廠漏單巴拉巴拉,所有沒有脖子那裡的標誌,但今天我們都知道就是山寨的。

當年的淘寶和最初的拼多多一樣,靠著低價、山寨起家,但經過這麼多年又活成了什麼樣子?有了正品的天貓,有了618、雙十一、雙十二等等。

確實很多實體店關門了,但是因為電商造成的嗎?代理商價格高,可以直接找阿里巴巴貨源拿貨啊,所以不是拿貨成本的問題,做過生意的就知道,為什麼一箱牛奶成本10元,包裝後就變成了20,給到超市就變成了30,超市要核算綜合成本啊,把人工、房租、水電物業算起來,就要賣40一箱,但我總要賺點錢吧,那我賣42好了。但電商就可以只賣35,因為我和你比差的成本在哪裡難道還看不出來嗎?

天貓超市成立多少年了,最早的一號店成立多少年了,為什麼超市也好,小賣部也好都妥妥地活著,而社群團購一出來就菜市場會完蛋,買生鮮的會完蛋。只是很多人還沒有看清楚這條路,還不知道怎麼走下去,但總有人會找到方法的(後文會有描述)

剛開始的時候是不是矛盾重重,互相堵車的,互相掐架的,但是經過幾年的發展之後是不是又活成了另外一副樣子,計程車是不是也更好了一點,而網約車是不是也是負面新聞纏身?因為其本質是沒有變的,就是乘客坐車,司機開車。

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出門的習慣確實改變了,會用手機打車了,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打車的,我一般是用某地圖軟體叫車,十多種可以選擇,也可以看出來價格高低,當然首先肯定是選擇便宜的,但你會發現補貼沒有了以後便宜不了多少,或者就跟計程車差不多,喊了車剛好來個計程車你是選擇繼續等還是直接打的?

貨拉拉出現之前,我租個車從學校去演出場地運送表演用的道具,600,貨拉拉出現以後呢?去45,回來45,就只要90.

共享單車出現之前,摩的司機要價是不是比計程車還貴?出現以後呢?

所以社群團購並不是猛虎,而是一次改變的機遇

社群團購出現已經兩年多了吧,為什麼現在火了,正是因為開始大量的網際網路企業擠進來,補貼開始發放了,這就是任何一次變革的初期會出現的矛盾,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絕對不會是今天這個模樣。

社群團購平臺賺錢了嗎?應該是沒有的,畢竟現在還在燒錢搶佔市場的階段。

團長賺錢了嗎?應該是賺了,應該團長可以抽成10%,一個團長一天走的商品假如2000,那就有200純利潤,但事實是不賺的,因為團長要清貨、理貨、售後,還要發廣告,組織團購,拉新等等,這都是人工成本,原來團長開個小賣部是成本,今天小賣部生意不多,改做這個只是將人工成本轉移了而已。

但並不是所有團長都沒賺錢,有的菜鳥驛站的應該是賺了的,有的沒有門店的團長也應該是賺了的,還有的門店經營生意與社群團購專案不相同的應該是賺了的,但畢竟總體來說還是少數。

那誰賺了,源頭貨源商,不一定,因為目前從網上看到的訊息都說平臺議價能力強,會壓低價格。但一場生意當中一定有賠有賺,剩下的就只有消費者了,所以消費者是賺了的。

當平臺不補貼的時候出現的就不是機遇了

其實回顧了這麼多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家,你會發現,補貼期正是機遇出現的時候,最開始跑滴滴的是不是一個月兩萬多,買個十來萬的車跑一年,賺個十來萬和一臺車,然後再回去繼續找工作。

但是補貼期一過就沒這個待遇了,現在的滴滴一般一個月也就6000左右吧,也就是個賺錢養家的水平。要說短時間發財只能是個夢想。

所以趁著現在平臺搶佔市場的時候如何找到機遇就是關鍵,在初期的繁華過後還應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樣才能持續走下去,不會走很多 滴滴司機陷入困局的老路。

初期的繁華之後如何走上正軌

其實,在很多人還在抱怨社群團購的時候,我有兩個朋友已經開始賺大錢了。他們是怎麼做的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案例一:一個菜場肉販

首先是找到了原有生意和現在生意的共通點和不同點。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去菜場買菜都有個習慣,去熟人那裡買,除非你覺得他坑你就換一家。

第二個不同點是社群團購看到的是圖片,強調的是價格,但菜場的優勢是看到的實物,價格敏感度低。

第三個不同點是菜場要去逛,而社群團購送到小區門口。我有個弟弟就是打死不進菜市場的那種,進去會聞著味道現場吐出來。

相同點是都有不同部位豬肉的需求。

所以我這個朋友做了幾件事情。

①加好友,建群,組建社群團購豬肉群。

②兩口子分工,原來兩口子都在檔口,因為買菜的時間點都比較集中,現在利用閒時進行群內訂貨和肉品的初次加工,影片直播選肉,以及送貨,檔口買菜的人少,也沒有那麼忙,剛好老闆娘可以全職做這一方面。

只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原來是每天半扇豬,下午才能賣完,現在是整頭豬,中午就基本收工。

PS:這是我2005年教的一個學生的家長,方法是我教的。O(∩_∩)O~

案例2:一個菜販子

菜每週變著花樣,但基本上都是當季的。有時候還有自己做的鹹菜和一小碗豬油或者剁辣椒什麼的。

菜確實有點小貴,具體價格我就不說了,畢竟送菜的運輸成本比較高。但他本身做的就是高階客戶,都不在乎錢而希望吃得健康的。

最開始還是他自己送,現在是請了三個司機,三臺麵包車天天跑了。

當然這個案例有人會說沒啥可學習的地方,但是我從中看出了另外亮點:

①懶人經濟:送菜上門和今天送外賣什麼的所賺的就是懶人的錢,對於過去坐在菜市場等客戶上門來說,這是一個可以動的心思,而且還會提高使用者忠誠度,畢竟一個菜市場 有十家和你賣一樣的,上門就是一對一了。

②選擇困難症:其實買菜的時候腦子裡沒有菜譜,買回來開冰箱就知道該做什麼了,將一部分蔬菜打包配送,幫助他們避免選擇。

11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雷軍又出小米新力作,小米11正式釋出,螢幕質量直指行業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