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團購的爭議很大,有人支援,有人反對。
他更隔空喊話網際網路企業要想清楚一個問題:企業什麼想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該做?
“如果這個問題能真正地解決好了,或許此時的批評也會成為新的成長動力”,白巖松如是說。
這讓我想起2019年聯想董事長楊元慶的一個表態,他說有一些網際網路企業追求贏者通吃,一家獨大的地位,其實這也都對這個行業不會是健康的發展,(會使行業、市場)失去活力。
現在我們都知道了,楊元慶所說的“一些網際網路企業”是誰。
但今天我們主要談一談社群團購這件事,它有什麼好處,它有什麼壞處,它會變成什麼樣。
首先,社群團購是一種商業零售模式,它是依託真實社群的一種區域化、小眾化、本地化的團購形式。
我在小程式下過單,體驗就兩個,一個是便宜,一個是方便。按說這麼好的事,為什麼批評聲音那麼多呢?
本來需要花幾十塊錢才能買的菜,現在十幾塊就能買到,而且很新鮮,還有一塊錢買幾個土雞蛋之類的活動,對消費者來說確實是有很大的優惠和吸引力。
採訪中有個大媽就說了,她們買東西看哪裡便宜就去哪裡。
但批判者的憂慮不是現在,而是未來,她們擔心這些網際網路平臺在憑藉資本和技術優勢擠垮那些小攤販後,糧油菜肉等會迎來漲價,而消費者那時候就失去了選擇,最終會為之前的“便宜”買單。
更何況還有對就業的衝擊,很多攤販背後都是一家人的生計,如果小攤小販失去了飯碗,那誰該對他們負責?
是網際網路平臺還是平臺背後的資本?
對於社群團購,有些人是叫好的。他們認為小攤小販雖然什麼都沒做錯,但他們確實應該被取代。因為:
高效的商業模式和低效的商業模式之間,不會有競爭,只會有“逐步取代”。
這個邏輯就像是汽車當年對馬車的取代,馬車伕的個人“小道理”必須要服從時代的“大道理”。
社群團購透過模式創新,採取預售、次日達、自提的購物流程,節約了大量的成本,讓生產商多賺錢,讓消費者多省錢,如此兩邊受益,平臺功德無量。
至於小攤小販的生計問題,不要因為未知、無知而擔憂和恐懼,科技的進步是分步驟的,初期只是一部分受益,後面會有更多人受益,比如蒸汽機和電燈的發明都是如此。
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人們不該阻止“網際網路科技革命”,當然也阻止不了——對於人們的任何反抗,歷史程序都會按下靜音鍵,然後優雅地跨過他們。
看起來社群團購可以透過預售解決庫存和浪費的問題,可實際上傳統零售在這方面並非落後,如果傳統零售解決不了商品的庫存、損耗問題,社群團購也未必能做好。問題的關鍵是商品週轉率和運輸成本。
從現在社群團購的表現來看,網際網路公司擅長的還是“拿錢砸”那一套,簡單粗暴,利用資本優勢燒錢補貼,搶佔市場空間……其中又有什麼“科技創新”、提升商業效率可言?
讓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受益可能是個美麗的故事和泡沫,現實的殘酷可能體現在生產者的利潤更低、消費者成本更高——在網際網路公司贏得市場之後。
道理很簡單,公司是商業組織,賺錢是它的本分,沒有哪個公司會背叛利益,都在說創造價值,但誰不是在大肆撈錢?
資本是貪婪的,追求增長是資本的天性,如果不加以節制,資本就會打劫,《資本論》早就點透了這點。
今天問了一個做社群團購的“團長”,她說一個月辛辛苦苦,一邊忙著管理群,一邊忙著分貨,最後掙了500塊錢。
我不知道這種商業行為能產生什麼長期價值,或許流量很重要,但網際網路企業“別隻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如白巖松所說,網際網路企業還是要想明白自己什麼不能做。要做困難而有意義的事,而不是做容易而無意義的事,你算計再精明,資本力量再強大,也不能肆無忌憚的為所欲為。
你有你的小道理,社會有社會的大道理,小道理必須要服從大道理,創新、公平才是時代的主題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