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左右興起,到移動互聯時代紅透半邊天的國內電商平臺如今終於觸控到了自己的天花板。以至於不得不得跟小百姓去菜籃子裡、學生黨、社畜們兜裡最後的銅板而被有關部門一再點名約談。電商平臺是怎麼了?為什麼曾經被譽為新四大發明的民族之光卻站到人民的對立面?小馬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國內電商平臺的那些事兒。
體驗過電商網購的人都瞭解一件事兒,電商網購是真的便宜,而且服務好、速度快、省時還省力。也整是因為這樣,電商曾經被譽為重新定義零售概念的新零售。電商為什麼便宜?大家第一個反應就是電商沒有下線實體店鋪的場地及人員成本。這是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我們可以梳理一下傳統生產消費的基本環節:首先是廠家採購原材料進行加工生產,然後將成品銷售給代理商、代理商銷售給下一級的代理商……最下級的代理商銷售給批發商、批發商銷售給零售商、零售商銷售給顧客。所以,在傳統的銷售過程中,最終到達我們手中的商品其實是經歷過幾次倒手的,每次倒手都會導致其成本的增加,倒來倒去、加來加去,一個原本出廠價幾毛錢的商品最後到達我們手中可能就變成了幾塊錢甚至是十幾塊。
成業電商,敗也電商
你看,真正造成成本增加的,是銷售環節中的各級代理商和批發商。如果將這中間的層層加碼、以及反覆配送消減掉,那麼不論廠家和零售商都可以賺取更大的利潤,同時也可以反向回饋給顧客更大的優惠。
所以,你看最早期電商平臺裡參與都是一些什麼人?接觸過網際網路、有一定網際網路思維、有一定教育背景的中小微零售商人、或渠道商人,他們藉助電商平臺成功的炒掉了自己的上級代理商,完成了逆轉。與此同時,他們也確實將更多的利潤分給了顧客,讓電商平臺變成便宜的代名詞。
那為什麼現在感覺電商平臺不便宜了呢?很簡單,競爭是需要成本和資源的。這些逆襲的小人物到底是單打獨鬥,怎麼能跟那些巨頭廠家比?畢竟你再便宜、在返利能優惠過廠家的出廠價?而電商平臺已經透過早期的價格戰鞏固了自己的市場份額,開始打造人設和品牌了,所以仿品和A貨在不斷的出清,直接與廠家合作,會讓打假的工作更加簡單和直接——當然,除非廠家自己做假的產品壞自己的招牌。
電商帶來了新模式,也帶來了新問題
另外,一旦資源過度集中,就會產生壟斷,壟斷的本能就是攫取利益,為了更大的競爭力、更多的吸引顧客,平臺一定會提高店鋪的入駐及運營成本,同時壓低其零售價格。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無論什麼產品、任何廠家都不會在一邊追求產品價廉的同時還提高自身運維成本的。於是,這些成本就被轉移到顧客身上,殺熟、陰陽價碼的事情一再出現。顧客憤怒投訴,平臺嚴懲商家。最終那些相對弱小的散戶商家不堪重負,紛紛逃離,只剩下自身有生產能力、或者極度接近出廠價的渠道商在支撐。
看到這裡,朋友們一定會很疑惑:那些被踢出銷售環節的中間商去哪兒了?這就是問題關鍵所在了,電商平臺取巧的將中間商驅離了銷售環節,卻並沒有為他們指出一條明確的方向——告訴他們的出路在哪裡。前些年還好,網際網路紅利巨大,電商、微商、物流等此起彼伏,總有這些人的容身之地,可是當互利網的紅利逐漸走到天花板、當舊的行業鏈條已經飽和、而新的技術尚不足以支撐新的關係鏈條產生時,這些被解構掉的中間商不可避免的悲劇了。這時候,他們很希望造成這一切的元兇,那些電商平臺出來解釋一下、或者為他們指點一條明路,畢竟他們是造成這一切的人、也是最有可能幫助他們的人。
被驅離的中間商
然而,這些電商平臺的話事人,不但沒有伸出援手,反而利用變相的高利貸企圖拿走他們口袋裡最後的一塊銅板,這就是他們的態度,傲慢且殘忍。
電商,確實構建了一個新的生產銷售模式,確實為技術和社會的進本、為大家的生活方式變革做出了貢獻。可是,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系列問題,作為始作俑者,其擔當應該是如何有始有終的處理好收尾、儘量讓生活方式變更、技術變革時產生的傷痛不那麼強烈。而不是像當初歐洲的“圈地運動”那樣,讓技術革新成為人民的生活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