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春風得意的不只是雷軍,還有取得了不俗成績的小米。2013年,小米手機的銷量達1870萬臺,同比增長了160%,超額完成了年初供貨1500萬臺的承諾,含稅銷售額316億元,同比增長150%。

不過此時的雷軍心裡並不開心,因為就在4月的一次核對銷售資料時,有人提醒雷軍印度市場出貨慢,當雷軍要來印度市場的銷售資料後,他不由自主的提高了嗓音“天啊,每週的流速這麼慢,你們是積攢了多少庫存?這麼大的事情怎麼不早說?”

原來,到開會這天,印度市場已經囤積了50萬部庫存,按照每部2000元算,總價就是10億元,這對任何一家手機廠商而言都是噩耗。

表面風光背地實則暗藏隱憂的情況,在小米發展史上其實遠不止這一次。

就在雷軍成功“出道”的前一年,小米以450億美元的估值完成了總額40億美元融資,這起創紀錄的融資帶來了一個不好的苗頭。由於風頭太過耀眼,引來了更多的競爭者,而小米沒有選擇更大的融資額,進而錯失了透過“不講理”的方式擠走對手的機會,雷軍後來覆盤時表示,“所有的人都膨脹了,包括我在內。”

01 小有成就但不理想的高階化

對於高階市場,小米其實覬覦已久,只不過爛尾的小米note、MIX讓小米的高階化之路一再受挫。去年的米10系列算是為小米挽回了掉在地上的顏面,只是這份顏面現在看起來還是有些不完美。

在第三季度的財報中,小米沒有像二季度一樣強調高階手機的銷量,只披露了總數,“在中國大陸地區定價在3000元或以上及境外定價在300歐元或以上的智慧手機全球銷量已超800萬臺”。

這個資料顯然無法說服外界小米高階化已成,因為同樣在第三季度,紅米仍然是小米銷量的基本盤。

據Canalys的資料,三季度紅米Note 8系列3個月銷量破千萬,累計銷量達到了4000萬。在小米上半年6400萬臺的出貨量中,紅米Note 8和Pro版加起來幾乎佔了三分之一。

即便把800萬銷量全部算到米10系列頭上,與紅米的海一般銷量相比,它仍然帶不動小米的大盤,中低端手機仍是小米銷量主力的事實沒有任何變化。

這在小米手機的平均售價上體現的更加明顯。

第三季度,小米手機的ASP(手機均價)為每部1022.3元,雖然同比提升了15.8元,但環比卻下降了94元。

雷軍自己曾說過,“大家理解的高階手機是什麼?是賣的貴嗎?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小米產品只有在貴的產品中立住,大家才能真正認可我們做出的努力。

從售價上看,米10系列確實更貴了,價格區間提到了3000+到6000+,但並沒有幫助小米擺脫低價的標籤,沒能在價格上帶動小米整體向上提升一個臺階。

昨天釋出的第二個高階系列米11雖然做了多處升級,但它對小米整體的銷量以及手機平均售價而言,恐怕還是要扮演和他的前輩米10相同的角色。

02 “鐵人三項”遇瓶頸

12月23日,小米市值突破8000億港元,以美元換算,小米集團的身價已突破千億級別。關於小米的誕生,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版本是從一碗熱氣騰騰的小米粥開始的。但更現實的是,在沒有那碗小米粥之前,雷軍對小米的模式就有了清晰的規劃,而小米此後的發展路線也和他設想的大體一致。

這條路線就是被稱為鐵人三項的“軟體+硬體+網際網路服務”,與搜狗的“輸入法+瀏覽器+搜尋”的三級火箭模式不同的是,小米的獲客手段“硬體”雖然價效比高,但絕不僅僅是“交個朋友”這麼簡單。

在2020年第三季度,手機硬體貢獻了476億的營收以及39.8億的毛利潤。

與搜狗的搜尋業務相同,小米的網際網路服務也是賺錢的主力,不同的是,網際網路服務業務的規模與用手機業務相比有些小巫見大巫,而且還在萎縮。

在第三季度,網際網路服務業務的營收為到58億元,比二季度減少一億元,增速也從二季度的增長29%下降至8.7%。比營收規模萎縮更壞的訊息是,網際網路服務的毛利潤被手機硬體業務反超,前者為34.9億。

表面上看小米擺脫了在利潤上對網際網路服務這個單一業務的依賴,是好事,但其實這是涉及到根本的壞訊息。

不妨來回顧一下“鐵人三項”中軟體、硬體、網際網路服務,各自的職責。如上文所說,硬體是小米的獲客手段,賺錢並不是它的任務,而且手機硬體業務的毛利率雖然在Q3有所提高,但也僅有8.4%。如果把它和網際網路服務的調個位置,那小米的商業模式就出現了變化,沒有了獲客渠道網際網路服務也就沒有地方播撒種子了,而手機硬體這塊鹽鹼地也不可能養活全村人,到時雷軍去工廠擰多少螺絲也沒用。

當然,老道的雷軍已經為小米規劃好了下一個十年的路線,那就是他在今年8月釋出的已發全員信中提到的“手機 X AIoT”。雷軍說的很明白,“在智慧互聯進一步融合的當下,“手機 X AIoT”的核心戰略,會更強調乘法效應。”AIoT業務要成為手機業務的催化劑、助燃劑,滲透更多場景、贏得更多的使用者,獲得海量的流量和資料,成為小米商業模式的護城河。

其實IoT對於小米來說並不是新故事,在沒上市之前小米就已經透過投資的形式在硬體行業“掃貨”,其中也壓中了幾家黑馬,最近股價瘋漲甚至吊打行業龍頭的石頭科技就是其中的代表。

雷軍之所以在此時官宣IOT業務成為下一個核心,其實與雷軍曾經親眼看見並驗證過的風口理論有關。資料顯示,此前叫好不叫座的IOT正處於爆發前夜。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顯示,2019年智慧家居市場規模達1530億元左右,2020年將達1820億元。2020年市場出貨量達2.15億臺。

種種因素之下促使小米的鐵人三項開始更新換代。不過,這次等待小米就不是傳統企業們的不知所措了。

其實一直以來外界對小米的IoT佈局都存在一個誤解,那就是認為生態鏈企業一旦脫離小米,小米在這方面的佈局就落空了。雖然會有影響但沒有外界想象中的那樣嚴重,因為小米在最初就意識到IOT的核心在軟體而不是硬體。

在透過小米的晶片將生態鏈產品刻上小米的印記之後,小米又打造了米家App這個入口,讓IoT硬體實現了跨平臺操作。

小米在IOT方面最大的風險在於,與傳統家電企業之間的競爭。一方面任何一個家電都不想錯過這個萬億市場中的機會,另一方面,小米雖然和家電巨頭美的達成過合作,甚至成為後者股東,但是這段合作在經過短暫的蜜月期後,隨著小米全面進入家電市場而告終。這說明在IOT上,傳統企業與新秀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隔閡。

而小米系的企業在空調、冰箱等大部分細分行業上沒有太大的優勢,這讓小米失去了很多硬體方面的機會。

也就是說,小米的新版“鐵人三項”在獲客端遇到了強大的挑戰。

03 小米的下一個十年靠什麼?

在最近舉辦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二十屆年會上,雷軍在演講中提到了自己心中的困惑,他重點提到了小米都是代工產品、沒有技術。

頭頂學霸光環、敲過16萬行程式碼的雷軍自然不用懷疑自己的技術,但小米的現實卻是,不高的研發投入很難撕掉小米沒技術的標籤。

從2016年至今,小米研發費用的規模雖然在一路走高,但增速也在一路下滑。

2016年至2019年,小米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1.04億元、31.51億元、57.77億元、74.93億元;增長率分別達到52.38%、81.25%、29.31%。三季度研發投入為23億元,佔總收入3.2%,低於去年同期的3.7%。

即便把範圍擴大,小米的研發投入也不高。在過去的八個季度,小米研發投入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始終在3%-4%之間。而華為2019年就在研發上砸下了1317億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超過15%。蘋果同期的研發投入與華為相近,達到160億美元。

如此強調研發對小米的重要性,其實不止是因為有蘋果、華為的珠玉在前,還有小米的“鐵人三項”模式不僅不再獨有,且已經在多方面遇到了挑戰。

在新零售方面,起家於線上的榮耀線上下有著眾多的門店,雖然會受到與華為分家的影響,但仍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OV雖然線上渠道較為薄弱,但也在頻頻發力,OPPO推出了realme,vivo也用Iqoo進軍線上,同時二者線上下都有著毛細血管般的渠道。

而小米雖然吃到了華為在國外遇阻的紅利,成功在歐洲接收了華為手機空出的高階市場空白。根據財報,小米智慧手機在歐洲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連續兩個季度保持第三,西歐智慧手機出貨量首次進入前三名。

但隨著華為遇到的不可抗力出現變化的可能行在加大,鑑於華為在國內外市場以往的表現,此時獲利最多的小米吃下的市場份額並不穩,有再吐出來的可能:在軟體上,除了vivo仍沒有大改觀之外 ,OPPO和華為都有了長足的進展,雖不能與MIUI相抗衡,但至少不會成為產品的短板。

而華為之所以有“魔力”,能第一個吃到高階螃蟹,恰恰離不開技術因素。是想,如果華為和其他安卓廠商一樣,為同一顆晶片爭的你死我活,沒有深度調教過的萊卡、GPU Turbo,甚至是未來的鴻蒙系統,華為就很能走出差異化的路線,殺入高階市場也無從談起。

因此,如果說小米第一個十年取得的成功,是由於吃到了時代的紅利,那下一個十年,只有用技術為自己造風。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10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再一次火到國外?vivo與蔡司強強聯手,帶來影像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