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9月24日,小米召開了新品釋出會,釋出了一系列廣受關注的產品。其中就包括兩款重量級產品:小米第一款國內發售的5G手機——小米 9 Pro 5G和概念機 小米 Mix Alpha。其中小米 9 Pro 5G 3699元售價是目前已發售的5G手機中最便宜的一款。而 Mix Alpha 的環繞屏設計,也博得的現場的一片歡呼。

然而與之形成反差的是:自9月24日釋出會算起,小米股價經歷了四連陰行情,股價從9.3港元下跌到了8.7港元。累計跌幅逾6%。相比去年上市時的17港元發行價,已經幾乎腰斬。

新品釋出照理說應該是一次極好的提振股價的機會。但為什麼投資者們對小米釋出會上歡呼聲卻視而不見呢?這背後又反應了小米的哪些問題呢?

限售股解禁,維穩股價面臨巨大壓力

實際上為了穩定股價,小米在今年已經進行了三輪迴購,耗資總計近2億元,回購近2000萬股。但這依然沒有穩定住小米的股價。因為從今年1月9日開始小米迎來首批30億股限售股的解禁,相當於已發行股票的約19%,股票因而加速下跌。小米回購的2000萬股和這解禁的30億股比起來,實在是杯水車薪。

雖然針對限售股解禁,小米創始人兼CEO雷軍及其他控股股東承諾在未來一年之內不會出售其持有的小米股票。然而,這樣的承諾並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

今年的8月21日,聯合創始人之一、小米Quattroporte林斌連續三日賣出小米股份,累計套現4131.34萬股,共計價值超3.5億港元。儘管林斌之後表示,套現資金已經轉到了家族慈善基金會中,用作慈善,教育,科學,文學或宗教活動。並表示一年之內不會再出售所持公司股份。但這番保證並沒有阻止小米股價的繼續下跌。

飽受質疑的小米模式

在2019年之前,小米幾乎是單純走得“極致價效比”的模式。這樣的模式讓小米的銷量擠進了全球前四,僅僅排在三星、華為、蘋果這些巨頭之後。

但追求價效比後果是小米硬體毛利率極低。根據全球市場佔有率來看,2019年Q2小米達到了9.4%,與iPhone的11.1%差距不遠。但小米Q2財季36億人民幣的利潤與蘋果Q2財季100億美元的利潤卻相去甚遠。對於消費者來說,產品賣的便宜當然是好事一件。但對於投資者來說,一家不賺錢的上市公司,不但不值得投資,甚至是“不道德”的。

其實對於小米的“不賺錢”,在經濟學界也是有一番爭論的。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就認為:小米的手機業務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背後還有兩個關聯結構,一個叫順為資本,這是一個由雷軍操控的有著上百億規模的風險投資機構,目前已經投資了上百家創業公司。 另外一個叫小米生態鏈,通過入股和孵化的形成了小米系的實體企業。這種製造業+實體+風險投資的模式,極大的豐富了小米的產業模式,也給小米未來的發展帶來了質變的可能。

所以吳曉波認為,小米其實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而非硬體製造廠商。智慧手機在雷軍看來只是一個流量入口——我賣出了越多的智慧手機,就等於擁有了越多的流量。以後在上游可以用順為資本投資的創業公司變現,下游可以用小米生態鏈去變現。這也是雷軍作為一名風險投資家,對手機行業的與眾不同的理解。這樣的模式在小米之前並沒有成功先例,所以普通投資機構和股民們看不懂小米模式,並嚴重低估了它的實力。

但我們真的低估了小米麼?我個人到覺得低股價是市場對小米的理性反映。因為作為一家以智慧手機為根基的企業。小米的未來有著幾大隱憂。

一、遲遲未能做出一部暢銷旗艦機

一部成功的旗艦機是一家智慧手機企業的實力擔當。目前全球手機行業的“三位大佬”三星、華為和蘋果,每年都能推出銷量和口碑俱佳的旗艦機型。也正是這些旗艦手機的成功,撐起了這些廠商的品牌的形象。小米雖然是一家“名義上在賣手機”的網際網路公司。但只要將手機作為流量入口,手機銷量是小米模式成功的根本保證。一款能撐起小米品牌形象的高階旗艦機至關重要。

從2015年的小米Note起,小米就開始向高階機市場發力。而小米在衝擊高階的道路上,走的卻格外的艱辛——首先是小米Note系列衝擊高階失利。

緊接著2016年小米又釋出了MIX系列。MIX初代激進的全面屏設計非常成功。首發價3499元,釋出會後就有約67萬人預約。黃牛曾一度把它炒到了9999元的天價。然而也是由於設計太激進,MIX初代良品率很低,其中白色版本每四萬間中良品不足一千件。一開始手機只生產了幾千臺。釋出三個月後MIX產量僅為10萬臺。

不過MIX1的成功釋出好歹讓小米擁有了自己的高階旗艦機。之後的MIX2 和MIX2S為了確保產量做了很多妥協之舉。取得了一定的銷量,然而此時市場上的全面屏手機已經全面開花。求變的小米在MIX3上用滑蓋的方式消滅前置攝像頭,卻沒有被市場所認可。

自那以後,小米的產品線中就一直缺乏一款四千元以上檔位的旗艦級產品。去年底雷軍將紅米手機獨立,延續“極致價效比”的產品路線。“鬆綁”小米手機力求高階和多樣化,但2019年已經過去了九個月了,MIX系列的高階機卻遲遲未出。這期間眼見友商的旗艦機(像 P30 Pro 、Mate30 Pro 、一加7T等等)在市場上耀武揚威,雷軍的焦慮可想而知。

MIX Alpha 的釋出可以看做是小米焦慮的緩解劑,19999元的定價,1%的良品率已經決定它不可能量產。它更重要的意義是向用戶表明:小米是能做出高階機的。但目前更重要的事情是,下一部4000元以上的量產旗艦能否被市場認可。這也是定義小米今年是否轉型成功的關鍵。

二、核心競爭力正被蠶食

現在依然清楚的記得,雷軍給小米總結的七字真訣“專注口碑極致快”。做手機的前幾年中,小米是中國網際網路營銷的神話。當時雷軍對移動網際網路的理解是領先於業界的——將手機成本和價格做到極致,用網際網路平臺進行口碑宣傳。親自為品牌代言,用剛剛興起的社交平臺作為主要宣傳途徑。從營銷學的角度來看,小米的確做到了極致和無懈可擊。

但過了幾年,當對手摸清了小米的套路之後。小米用“極致價效比”拿到的市場份額就遭到蠶食。在2018年,同樣走價效比路線的華為子品牌榮耀的銷量已經超過了小米,到2019年更是誕生了IQOO這樣的黑馬。同樣是靠口碑營銷走網際網路口碑路線,與小米模式如出一轍。甚至它在某些方面的“極致”已經超過了小米。

9月24日釋出會上,小米9 Pro 5G版在比“友商”晚釋出了一個多月的前提下。3699元零售價僅僅比競品便宜了一百元,雖然依然奪得“最便宜的5G手機”的稱號。但也說明了現在小米手機的價效比優勢已經很不明顯了。

目前華為、oppo和vivo品牌旗下都有走價效比路線的子品牌,對小米的市場進行滲透。而換小米來模仿對手模式。華為在通訊和手機業多年的研發投入,形成了很高的技術壁壘。oppo和vivo的優勢則是用多年經營積累起來的線下體驗式門店以及舌燦蓮花式的營銷人員(來,小姑娘!2000萬柔光自拍,瞅瞅你有多美啊!)。這些技能都是小米很難在短時間內copy過來的。

三、發展速度太快,缺乏核心技術

在錘子、360、酷派等二線品牌逐漸消失的2019年。同樣作為網際網路品牌的小米能夠獨善其身的很大原因就是它起步早,發展快。在雷軍這個“資本大師”的管理下一路狂奔直到2018年成功上市。但快速成長的背後也帶來了核心技術不足,缺乏創新力的問題。

比如小米8外觀神似iPhone X,而2019年釋出的新機中,幾乎都是毫無例外的水滴屏。此外當拍照功能成為智慧手機重要標準時,小米也顯得有些跟不上節奏。在oppo和華為等廠商相繼推出5倍光變和50倍數碼變焦時。小米在這方面卻遲遲未有突破。 Mix Alpha 上的一億畫素模組,也只是先發了三星的(CMOS)ISOCELL Bright HMX技術。像這樣來自供應鏈優勢是很容易被追平或者超出的。

小米豐富的生態鏈產品也是其優勢之一,隨著5G的普及,物聯網(IOT)將得到極大普及。小米作為最早推出生態鏈產品的手機廠商(這足見雷軍的眼光和意識超前)。米家生態鏈是目前國內產品最豐富的生態鏈之一,截至到 2019 年 6 月 30 日,小米IOT平臺連線的IOT裝置數(不包括小米手機和小米筆記本)達到1.96億臺。

然而與此形成對比是的,小米並沒有自己的IOT系統和核心晶片。在這方面也沒有投入和研發的實力(華為的鴻蒙和谷歌Fuchsia OS都是類似的IOT系統)。今後一旦某個系統一統天下。被同化或是被淘汰將是米家生態的兩大最終結局,無論結局怎樣贏家似乎都不是小米。

財報資料上也很能說明問題:小米公司2019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研發費用為33億元,同比增長30%,雖然有所增長,但此前小米研發投入長期在3%左右。相比華為2018年全年1015億、佔比超過10%的研發投入,小米的研發方面的劣勢就顯露無疑了。

很明顯,想要提升核心技術實力需要加大投入研發。但小米目前的營收以及利潤率,如果放棄市場拓展大量投入研發,可能會讓它迅速死亡。畢竟還沒大把賺錢的同時又要大把花錢,公司的財報只會更難看,投資人們肯定更不答應了。

​機遇與隱憂並存的小米

每位創業者走得都是一條不歸路,雷軍的小米亦是如此。一方面,這種製造業+實體+風險投資的模式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全新。如果小米模式走通了的話,雷軍成為“雷布斯”也是很有可能的。但核心競爭力被蠶食、核心技術不足以及無法推出成功的旗艦機手機都是小米麵臨的現實困境。

股價上漲的本質,是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盈利和發展的預期。如果不把以上的問題解決好。小米的股價恐怕很難有回到發行價的那一天。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聯發科5G新soc跑分曝光,redmi k30可能最先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