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讓小米6堅持完4年再退役,奈何手機電池老化嚴重,64G的儲存也越來越頂不住膨脹的app,只好更新換代。
像我這種“米6釘子戶”,從諾基亞、紅米、米4一路走來,用的都是“價效比”手機,開啟小米官網一看,最新的小米10居然要快4000,淚流滿面,感覺米6的“價效比超旗艦”時代不復存在了。正值小米10週年紀念之時,米10至尊紀念版非常吸睛,看了下5000多的價格,想想幹脆忍痛一步到位吧,說不定它能再陪我個4年。
退役的米6
真正拿到用上以後,覺得自己“衝動”了。雖然在米家體驗的時候,覺得裸機重量還能接受,但是真正上手,加上保護殼的重量,長時間握持挺“累”。曲面螢幕帶來的畫面變形,讓我在觀看橫屏影片時很不適應。好在,我的使用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慢慢被米10U所“改變”,就像“米6”曾經那樣。
使用小米10至尊紀念版2個月,談談我的使用感想吧。
續航與快充本來以為換了新手機,續航至少比老的米6要長不少。結果米10U高強度使用4小時,電量也就消耗殆盡了,著實有點小失落。後來把5G、NFC功能關閉以後,長期使用省電模式,基本可以滿足一天低強度的使用,以及半天高強度使用了。
續航能力不太給力,120W快充則著實驚喜到我了。20多分鐘就能充好電,帶來的變化,遠超我的想象。老手機要充一個多小時才能充滿電。如果出門前發現忘記充電,一般都得帶個充電寶。而120W的快充,可以利用出門前5分鐘時間,充上個30-40的電量,滿足路上的使用電量。出門在外,20分鐘,喝杯咖啡,就能將手機電量充滿。更多的20分鐘,無論是洗個澡、吃個飯還是做篇雅思閱讀,都可以把手機放在一邊充電,並且充滿電。
米6時代,基本上都是晚上睡前插上充電器,讓手機充上一整夜。到了米10U,基本上都是見縫插針地充電,再也不用擔心充電時間過長了。
至於120W快充唯一值得吐槽的,就是充電頭可真是太大也太重了!
瀑布屏、OLED與永珍息屏20年安卓陣容流行的瀑布屏,旨在利用OLED螢幕特性,收縮手機寬度,方便單手握持。可惜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瀑布屏提高了螢幕摔壞的機率和風險,同時還使得螢幕兩側顯示的內容,因為玻璃折射而扭曲變形,影響橫屏顯示。初上手的時候,還會因為明顯的曲面,導致握持手感“過敏”,手遊橫屏握持需要時間適應。
當然瀑布屏也不是完全沒有優點的,之前提到了收窄手機寬度,瀑布屏還能讓側滑手勢操作的反饋更加明顯,也更加順滑,避免側滑操作出現硌手的現象。
至於OLED,除了柔性特質外,還有一大特性就是自發光。和傳統的TFT螢幕靠背光燈來發光不同,OLED螢幕面板能夠自主發光的,同時功耗也能更低。低功耗、支援局部發光,使得“永珍息屏”功能得以實現,使用者息屏也能看到基礎的時間、日曆、通知提醒等訊息。同時為了進一步擴大螢幕佔比,呼吸燈順理成章,也被去除。
不過,永珍息屏的功耗還是要比呼吸燈要大上不少的,“是不是徒增功耗”因人而異。曾經可以自己設定不同顏色的呼吸燈,其實已經基本能夠滿足訊息提醒的功能。個人體驗而言,息屏顯示對我用途不大。
除此之外,全面屏手機螢幕進一步變大,使得分屏應用更加方便。目前MIUI系統下,手機的分屏功能已經非常強大了,可以實現高強度摸魚。
最後提一句,小米10至尊版運用的國產屏,值得鼓勵。
相機元件小米10至尊版相較於10與10P,相機的差異是最為明顯的。強化相機元件的10U,相機外突明顯,並且採用了銀色highlight出這顆120x潛望鏡頭(實為10倍光學變焦鏡頭,120倍數碼變焦鏡頭,當然拍月亮是綽綽有餘了)。整機重量壓手,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這個鏡頭組升級。
本人換手機,一大需求是因為自己原來的米6和三手單反,拍攝影片的效果都太“過時”了,畫面噪點嚴重,清晰度不高。米10U很好的解決了剛需,拍攝影片流暢清晰。支援的超高畫素影片錄製,也許在未來某一天,也會派上用途。
相機功能之中,最讓我驚喜的其實是多攝拍攝功能。利用這個功能拍攝影片,個人最常用的就是前後攝同開功能,能夠豐富影片素材呈現,緩解某些場景下單鏡頭拍攝資訊不足的問題,非常方便Vlog與影片記錄。
唯一的遺憾是,不使用專業相機功能下,AI自動拍攝的夜景效果一般。
結,一些雜項米10U顯然不是那種全面的旗艦機。第一次體驗這種,價格“超高”的旗艦,明白了“差異化”,也明白了與“價效比”背道而馳。10U外觀沉穩,強化攝像頭元件,使用2個月下來覺得還不錯,是特色比較鮮明的旗艦手機(受眾偏向中青年男性)。這裡還有一些雜項,放在最後,如果你對手機感興趣,可以仔細看看。
手機重量較重,不適合單手握持,單手握持較為容易滑落或甩出。1-2月能夠基本適應手機力量。相機元件較大,並且外突,一定程度上影響握持,大概20天左右能夠基本適應。手機不使用省電模式時,發熱量明顯。120Hz重新整理率對續航的影響不大,可以常開。手機快充時發熱比想象中要小,不會燙手。無線充電功能較為雞肋,徒增手機重量和厚度。透明版如果出現問題需要開啟後蓋修理的話,會較為麻煩(需要無塵環境封蓋),另外兩種後蓋的維修會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