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近些年來,在個人計算機上常常出現一些不速之客,並且其“流氓”程度讓人驚歎。它就像一個賴皮的親戚一樣,佔用著電腦資源,影響著使用者的體驗。當你開啟word進行編輯的時候,它從中間跳出,當你全屏悠閒的看個電影時,它從右下角彈出。它不是病毒,但是讓人厭煩的程度,卻不亞於任意一種病毒。這就是——彈窗廣告。

以前上網逛論壇的時候,經常能看到一些“如何清除病毒、如何查殺木馬”之類的文章,現在逛社交平臺經常看到的是“如何解決彈窗廣告、如何關閉彈窗廣告”的相關推薦。不禁讓人感嘆,在現在網路越來越規範、相關法規越來越健全的時代,曾經讓人“談毒色變”的病毒木馬們,在彈窗廣告面前,也毫無生存空間了。那麼,彈窗廣告為什麼近些年越來越多呢?

從國內的早期網路環境說起

時間回溯到2002年左右,國內的個人電腦及網路開始普及至平常家庭之中,百度貼吧、天涯論壇等交流平臺的出現;CS、傳奇等遊戲的火爆;盜版視訊和軟體網站比比皆是……用一個詞形容當時的網路環境,那就是:烏煙瘴氣。

那個時候,對於網路的相關法規沒有健全,更沒有所謂的遮蔽敏感詞,逛個貼吧看到謾罵貼和互噴貼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所謂的軟體網站下載的檔案經常隱藏著木馬。在這樣的網路體系下,再加上盜版的橫行,那時候的人是沒有任何軟體付費意識的。

但是有一類軟體例外,那就是防毒軟體。時代造就成功,混亂的網路環境給與“木馬、病毒”極大的生存空間,因此防毒軟體成為當時PC市場的香饃饃,江民、瑞星、卡巴斯基等成為為數不多的收費軟體,甚至是年付費模式。

360的橫空出世

2008年7月17日,360防毒首次推出。打著永久免費、輕巧快速的旗號,很快佔據了國內的防毒軟體市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打遍國內無敵手。原因有二,第一,早期的360防毒(注意,這裡指的是早期),相對於其他防毒軟體,它佔用的電腦資源較少(對比卡巴斯基被人叫做“卡吧、宕機”),這在當時記憶體普遍只有1G、2G的個人電腦來說是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的。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永久免費。

在360防毒出來之前,防毒軟體包年價格都在上百元,瑞星2006當時的標價是220元/年、卡巴斯基網際網路安全套裝6.0個人版的定價更恐怖,定價570多!別說當時了,就是拿到現在,大部分人都捨不得出這筆錢。所以免費的360防毒攜帶著安全衛士一經推出,就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短短兩年內就爬到了防毒市場的榜首。

免費軟體的盈利模式

大家都知道,天下沒有白來的午餐,羊毛都出現羊身上。那麼號稱免費的360防毒是如何盈利的呢?盈利方法的其中一點就是通過佔據市場,然後推廣其他渠道賺錢,比如網址導航廣告、搜尋引擎的推出、安全衛士的彈窗廣告等。

這給了國內軟體廠商一個啟發:因為大環境的不同,在國內是無法像在國外那樣採取一次性付費,永久使用的收費模式的。因此,不一定要靠軟體本身賺錢,可以通過使用者使用產軟體所帶來的流量賺錢。

漸漸的,國內軟體商基本形成了這樣的賺錢模式:

1.提供收費的增值服務功能。推出免費版和會員版兩種。

2.內嵌頁面連結,通過使用者使用軟體增加站點流量,廣告掛在站點上。

3.捆綁外掛,靠推廣提成獲利。

4.彈窗廣告,推薦服務。

雨後春筍般的彈窗廣告

直至現在,沒有一個彈窗廣告,你出門都不好意思說你是個軟體。上至各大熱門裝機必備、下至各種冷門小眾平臺,都在肆無忌憚的控制著你電腦的許可權,這個彈,那個跳,讓人防不勝防。

而對於非專業的電腦使用者來說,不想看廣告意味著只能解除安裝這個軟體。而有些彈窗你甚至都不知道是哪個軟體所捆綁的。這對於很多電腦使用者來說是十分難受的一件事。並且一般彈窗廣告都具有強制性,有時候會給使用者帶來一些麻煩:有一次在一個比較嚴肅、正規的開會現場,投影正播放著演示視訊,突然在螢幕正中央彈出一個廣告,裡面還帶有一些比較低俗的內容,讓場面一度變得十分尷尬。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做為軟體開發和運用廠商來說,他們也不是活雷鋒,也是要盈利,要恰飯的。雖然在快2020年的現在,網民的網際網路版權意識和付費意識逐漸增強,願意為軟體付費的人也越來越多,但這個人數還達不到一個可觀的數量。

還有一個原因:軟體付費使用者很多的集中在手機客戶端,而電腦端方面採用付費較多的依然是國外的一些專業軟體。因此免費軟體想要生存下去,就只能另闢蹊徑,採用彈窗的方式,甚至有些軟體的行為已經不僅僅用”流氓“就可以描述的。彈窗出來的內容很多帶有消費陷阱、捆綁下載、木馬等等,除了基本的佔據電腦資源外,還嚴重威脅了使用者的電腦保安、甚至是使用者本身的財產安全。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使用者想要更好的體驗與軟體想要更好的盈利之間的矛盾,能隨著網路版權意識的增強而消除,讓“免費軟體"不再是”彈窗廣告“的代名詞。

(本文完)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中國最大物流巨頭誕生!再獲阿里233億元投資:將徹底逆襲京東順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