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寧的方案
比如購買5000元的電器,直降500元,商家付出了500元的成本,但對於戶來說卻只是9折的優惠,沒什麼誘惑力。
而蘇寧則新採取了另一種促銷方式:提前充值50元,活動當天可當500元使用。
在使用者看來,這就相當於充進去的錢放大了10倍,非常划算。
前者降價500元,蘇寧僅優惠450元。但是,使用者往往更容易感受到9折和10倍的對比,樂於參與蘇寧的活動方案。
2、大學生的招數
大學生創業賣被子,批發來的被子有兩種,一種好的,一種次點的。好的那套外觀手感都很好,差的那套質量明顯差很多。
他不想賣次的那款出去了,因為怕售後問題。
於是就將兩種被子價格定得很接近,好的500元一套,差的450一套,最後一共賣掉150套被子,其中只有1套是次的。
透過刻意製造出對比,讓使用者心裡有了參照物,他就會透過“自己判斷”,選擇商家更推薦的產品。
3、空花瓶效應
有一個創業公司主要做日常鮮花配送,主打產品是99元一個月送4次鮮花。
他們有一個運營策略:對所有顧客每次消費,都送一個漂亮的花瓶。
大家想想,如果是你,會如何處理這個花瓶呢?
一般都會留下來插花,一旦花瓶裡沒有花了,你會想要再次買花來填滿它。
4、為卡瘋狂
80年代,有個叫小浣熊的乾脆面品牌,曾經風靡全國各大校園。
是因為小浣熊特別好吃嗎?不是的。
是因為每袋面裡,都有一張水滸108將的收藏卡。
為了集齊這套卡片,大家不僅自己不停地買,還會向身邊的小夥伴推薦,大家組團去買,然後相互交換集到的多餘卡片。
5、這樣促銷
你賣一個2000元的美容儀,為了促銷,還贈送1個價值100元的電動牙刷。你覺得使用者會說買2000元才送10元,太摳了。
那該怎麼辦?
我們換個思路,買2000元的美容儀,加10元就可以獲得價值100元的電動牙刷。
使用者立馬感覺花10元買了價值10倍的東西,撿了個大便宜!
6、紅包效應
一家培訓學校,為了獎勵部分優秀員工,在每月發工資的時候增加一點獎金,效果卻不明顯,就連獲獎的員工,也並沒有多開心。
同樣一筆錢,帶來的感覺為什麼不同?
7、聰明的賣橘人
商人賣橘子,如何快速售賣?
他把同一批橘子分兩筐來賣,甚至兩個人兩個攤位來賣,一個賣9塊,一個賣5塊,5塊的很快就被買光,因為旁邊9塊的價格讓這個5塊顯得更便宜。
其實,這種橘子的正常售價應該是4塊!
8、優衣庫策略
優衣庫把店開在老佛爺、梅西等大品牌旁邊,看上去這個策略有點不明智。
但事實上,優衣庫的客流量比其它品牌還多,銷量更不用擔心。
為什麼會這樣?
這個策略讓優衣庫有兩個所得:一是與大牌比肩的品牌效應,二是價效比上的對比優勢。
9、你會買頂配嗎
買新車時,通常同一款車型會有多款配置。
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呢?
你會發現,同款車型,中等配置比最低配置可能只貴幾千、一萬元,但多了很多功能,讓使用者感覺價效比十分高。
而最高配置比中等配置卻要貴上幾萬,但所增加的東西功能讓人感覺物不所值。
所以,同款車型的中等配置銷售比例佔到80%,而這正是商家希望看到的。
如果有啟發,就“分享”給朋友吧。
一元復始,永珍更新。祝你事業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