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出行帶現金,現在出行帶手機,以後出行啥都不用帶,直接刷臉就可支付。
目前,中國的移動支付產品已經日益滲透到生活的主要場景,日前,艾瑞在釋出的《2019年中國刷臉支付技術應用社會價值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交易規模達166.1萬億元,2018年中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為277.4萬億元,並且移動支付使用者規模也在快速增長,根據資料顯示,預計2019年移動支付使用者規模將突破7億人,增至7.33億人。
而隨著移動支付市場規模逐漸擴大以及人臉識別技術發展漸趨成熟的背景之下,刷臉支付由於其高效、便捷等優勢開始在移動支付市場嶄露頭角。
根據艾瑞諮詢釋出的資料顯示,2019年成為刷臉支付的“元年”,2018年中國刷臉支付使用者為0.61億人,2019年有望增至1.18億人,預計2022年突破7.6億人,屆時將取代掃碼支付成為主要支付方式。
刷臉支付獲高速發展據市場相關分析人士表示,刷臉支付能夠獲得高速發展,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窺探:
從技術層面上來看,刷臉支付主要依賴於人臉識別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人臉識別演算法精確率的提高對人臉識別產業形成了技術面的支撐,根據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釋出的全球權威人臉識別比賽的最新報告來看,在前十名的企業榜單中,中國企業佔據榜單前五位。
並且,中國人臉識別的專利數量也在呈現一個快速增長的趨勢,這也為人臉識別的商業化打下了基礎,從每年新增數量來看,2007 年新增專利尚不足百例,至 2015 年迎來了爆發,全年新增專利已達到 1398例,至2017年,中國人臉識別專利公開數量 2698 項,截至 2018年7月,專利公開數量為2163項。
從政策層面看,刷臉支付能夠應用到市場上,也離不開政策的支援,2015 年,中國出臺《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遠端開立人民幣賬戶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向市場普及人臉識別,開啟人們對人臉識別的認知;其後相繼出臺多項法律法規,為人臉識別在金融、安防、醫療等領域的普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掃清了政策障礙。
2017 年人工智慧首次寫入國家政府報告,作為人工智慧的重要細分領域,國家對人臉識別相關的政策支援力度在不斷的加大。2019年8月,中央銀行在《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中再次提出要探索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藉助密碼識別、隱私計算、資料標籤、模式識別等技術,利用專用口令、“無感”活體檢測等實現交易驗證,實現支付工具安全與便捷的統一。
從需求端來看,熟練支付主要集中在餐飲、零售、醫療和生活出行等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便利店、超市消費場所。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生活的要求也多元化,便利店以及超市也進一步得到增長,因此,刷臉支付的需求也將得到進一步增長。
競爭加劇可以說刷臉支付已成為移動支付的新賽道,目前,在支付市場中,微信與支付寶佔據著90%的市場份額,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刷臉支付也逐漸成為阿里與騰訊的戰場,加大市場的投入與補貼。
今年4月,支付寶釋出“蜻蜓”二代;8月,微信支付正式釋出搭載掃碼器、雙面屏的“微信青蛙pro”;緊接著在9月,支付寶一口氣推出了兩款基於線下消費場景的新“蜻蜓”——“蜻蜓Plus”一體機與“蜻蜓Extension”分體機。
10月銀聯攜手60餘家銀行聯合釋出全新智慧支付產品“刷臉付”,正式進軍刷臉支付市場。11月初,騰訊還表示其目前正與銀行、銀聯攜手打造符合金融行業標準的刷臉支付產品。
目前,在人臉識別領域中,人臉識別"四小龍"(商湯、依圖、曠視、雲從)總體市場份額達 69.4%,是人臉識別初創公司的四大巨頭,不過,上述四大企業均未上市。
而在上市公司中,海康威視、大華股份、佳都科技、東華軟體等均可受益。
總體而言,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政策的利好,再疊加下游市場的需求,刷臉支付會迎來高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