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長期位居國內虛擬運營商首位,並在全球範圍內排名第四的蝸牛移動的運營主體世紀蝸牛通訊科技有限公司近期正在籌備赴港上市。
可能有人還不太了解虛擬運營商,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就 是:虛擬運營商像是代理商,他們從移動、聯通、電信三大基礎運營商那裡承包一部分通訊網路的使用權,然後通過自己的計費系統、客服號、營銷和管理體系把通訊服務賣給消費者。
消費者想知道自己買的號使用的是誰家的基礎網路可以通過號段了解,一般來說“1700”為電信,“1705”為移動,“1709”為聯通。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虛擬運營商的卡號不能攜號轉網,所以不會存在變更基礎運營商的情況。
整體來看,虛擬運營商受制於三大基礎運營商,但根據協議不能打價格戰,因此並不能從根本上破除壟斷。而虛擬運營商們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可以結合自己業務,在細分領域推出更“優惠”的服務。
就比如蝸牛移動,作為國內第一大虛擬運營商,蝸牛移動曾推出過各種型別的“免卡”服務。這種服務與三大運營商的套餐本質完全不同。平常我們所使用的三大運營商的套餐無非就是每月多少流量、語音、簡訊,用不完的轉入下個月,但蝸牛移動的免卡均具備“零月租、無套餐、餘量不清零、無長途無漫遊”等特性。
這對很多算不清套餐究竟是否划算或者不想流量清零的使用者來說無疑十分方便,買一張999元的免卡,就可以半年內享受全免費的國內語音電話以及規定數額的全國流量,並且無月租、無套餐,流量兩年內不清零。
但這樣的優惠手段背後並不簡單,天上不會掉免費的餡餅,虛擬運營商也有一定弊端。不然虛擬運營商們去花錢租賃號段再優惠賣給消費者,就成了賠錢的買賣。虛擬運營商主要的盈利手段還是靠優惠的通訊費用吸引使用者向自身業務轉移,這就間接導致消費者使用過程中發現訊號覆蓋差、售後服務不到位、不能夠攜號轉網等各種大小問題。
這些問題除了蝸牛移動,像小米、阿里、京東、蘇寧、國美、中興、用友、海爾、海信、富士康、優酷、海航、聯想、中國平安、民生銀行等各個虛擬運營商也同樣存在。甚至由於部分虛擬運營商實名制落實不到位,現在170號段已經演變成詐騙、垃圾資訊重災區。
本來虛擬運營商的存在是為了讓消費者體會到靈活多變的套餐,現在卻徹底變味,虛擬運營商還有存在的必要麼?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