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中“口碑差假貨多”的拼多多,竟然還能在幾近飽和的電商市場,市值超京東,使用者趕阿里?不得不說,拼多多的崛起,的確是個神話。
“拼多多”的靈感
黃錚建立拼多多的靈感,來源於自己母親的消費觀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活條件差,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崇尚節儉,就算現在不缺錢,買東西也是能便宜一塊是一塊。很多時候,斤斤計較並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自己的消費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很難改變。
如果說這是黃錚最開始建立拼多多的靈感,那麼他的思想未免過於老化。現在的消費主力可不是媽媽一代,在消費主力更迭的年代,80、90後才是爺。同樣的東西,照便宜著買,這個消費習慣或許還沒有改變,但對於年輕人來說,得加上一個品質相同的前提。這一點,很明顯,頻繁被媒體曝光“假冒偽劣產品氾濫”的拼多多,沒有做到。
說好的物美價廉,你居然拿“山寨”的欺負我?
便宜取勝的法寶失效,於是拼多多開始了第二波挽留消費者計劃:百億補貼。比起那些花裡胡哨的各類滿減劵,拼多多拉人做任務直接滿100微信提現的操作實在是很優秀了,直接秒殺雙十一蓋樓黨。
本想借著這次機會討好年輕消費者,但黃錚顯然還是不夠了解當代年輕人的習性。以為薅了羊毛,他們就會愛上這頭羊?顯然不會!好不容易費盡心思薅到的羊毛,當然要拿去換成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當然,如果是真正喜歡的東西,作者一般就不在拼多多上購買。
為什麼?大家都心知肚明。
“拼多多”的使用者
幾多歡喜幾多愁。撒錢買流量,拼多多暴發戶般的營銷策略雖然簡單粗暴了一點,但直接效果卻很明顯,活躍使用者飆升,並一直保持高增長。但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在拼多多釋出Q3財報後,股價暴跌超過23%,市值蒸發過百億美金。
一路高歌的拼多多開始走下坡路,拼多多內部員工急不可待,黃錚茶本人自然是更加地鬱悶。
拼多多落寞,一大群人拍手叫好,這其中不乏那些享受過百億補貼的年輕人,這是為什麼?
因為自從有了拼多多,家庭群、朋友圈就淪為了大型拼單現場,甚至工作群也不能倖免。一會功夫微信99+,正事通知全都被刷上去。這樣的情況一直到10月18日,微信釋出了“明令禁止好友助力、加速、砍價、任務收集等違規活動”的規則以後,才有所改善。
再有,拼多多假貨成災,這已經不是什麼祕密。而它的不作為,早就讓許多使用者寒了心。雙十一搶你補貼,不等於“從前恩怨”一筆勾銷。
僅作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查詢的資訊顯示,今年7月,一名消費者因自己設計的美工圖被拼多多商家惡意盜用而到拼多多平臺進行投訴,但多次投訴無果;8月6日,一使用者在拼多多上購買了一雙鞋子,卻收到了一雙襪子,找拼多多客服投訴無果,且該商家並未受到任何處罰;10月19日,一使用者同樣出現了實物不符的情況,向拼多多客服投訴,但客服處理一直一拖再拖,該使用者之後直接將“拼多多”的經營主體上海尋夢資訊科技有限公司訴至法院,要求退還貨款32.8元並支付懲罰性賠償金500元。
在為窮人服務的道路上,拼多多隻想到了窮。資本至上,賺錢就好。至於其他,或許並不在拼多多的考慮範圍。
拼多多、拼多多、拼得多,虧得多。
“拼多多”的實惠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拼多多業績失利,有叫好的,也有叫喊著要保護窮人權益的。
問題在於,拼多多是否真的等於窮人權益。
顯然不是。自古以來,便宜從來不等於實惠。真正意義的實惠,是物美價廉。拼多多總是在“價廉”這一點上發力,而當把“物美”和“價廉”這兩個詞連起來的時候——還便宜嗎?是一個疑問。
拼多多的模式,的確是對老一輩人的胃口,就像清早趕菜市場,撿些發黃、發爛的爛菜葉。
便宜倒是很便宜,而且也不是不能吃。
問題在於,起碼就作者個人來講,我是很難接受自己的父母整天去吃這些“爛菜葉子”的。尤其是吃壞了你去投訴的時候,不見得一定能找得到人。
“拼多多從不撒幣”,請相信一分錢一分貨。
為了孝道,我這五年,幾乎從不使用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