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十二年,一個輪迴,兜兜轉轉後,阿里又回來了。

雙11剛過,阿里巴巴就緊鑼密鼓地推進傳聞已久的香港IPO,11月26日就將登陸香港市場。

大家可能忘了,一些年輕的朋友甚至不知道,十幾年前阿里就在香港上市過。當時阿里也是在萬眾矚目中驚豔亮相,但剛上市就遭遇金融風暴股價暴跌,最後在馬雲奪權大戲中退市離場,留下許多非議和質疑。

當年阿里香港退市和馬雲從大股東雅虎手裡奪權幾乎是同時進行的,這兩件事情是馬雲將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實現大阿里戰略的關鍵兩步,任何一步出錯,阿里可能就不是今天的阿里了。

在阿里重返香港之際,讓我們來回顧下阿里巴巴和香港之間曾經的那段不解之緣。

香江傳奇

時間回撥到十二年前,2007年11月,香港。

當時的港股剛剛經歷了一段迅猛的上漲,從8月中開始高歌猛進,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恆生指數從20000點下方站上30000點,漲幅超過60%。

但這段凌厲的漲勢很快遭遇急剎車。11月3日,一個週六,大陸叫停了市場期待許久的港股直通車計劃(也就是滬港通前身),牛氣沖天的香港股市在訊息傳出的首個交易日即下跌5%,蒸發一千五百點,創史上最大單日跌幅。

秋天的香港,不冷不熱天朗氣清,但股民們的心情卻有點灰暗。就在這個時候,馬雲帶著他的阿里巴巴來了。

11月6日,頂著“電子商務第一股”的光環,阿里巴巴拆分的B2B業務在香港掛牌上市,股票程式碼01688。

此時,距離馬雲創立阿里巴巴已有八年。1999 年,馬雲在杭州建立阿里巴巴,同年拿到了軟銀孫正義和高盛領投的2500萬美元投資,這筆錢幫阿里度過了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後的寒冬。在接下來幾年裡,阿里抓住中國對外出口大發展的機會,在B2B領域開闢出一片天地。

回到阿里香港上市那天。在開盤前一小時,香港股市還籠罩在前一天殺跌的恐慌氛圍中。10點開盤,阿里巴巴以30港元拉開上市序幕,較發行價13.5港元漲122%。此後一路單邊上揚,最後收漲192.59%,成為香港上市首日漲幅最高的“新股王”。

當天,馬雲率“十八羅漢”現身港交所。43歲的他意氣風發,笑容燦爛,被一群西裝革履,光鮮亮麗的男女簇擁著。面對市場熱情,他感謝時代,感謝行業,“狂人”如他甚至謙虛地表示,阿里能成功上市並受到追捧,其中的偶然因素挺大,有包括運氣在裡頭的諸多因素。

阿里新股買賣之活躍一度導致交易系統出現堵塞,這份熱情也一掃港股暴跌的陰霾,當日恆指低開高走,從谷底反彈近千點,以1.71%的漲幅實現大逆轉。當天收盤阿里巴巴市值約280億美元,一舉超過百度、騰訊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

按上市首日收盤價計,阿里的市盈率達到了300倍,從這個膨脹的估值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網際網路有多麼狂熱。。阿里上市之前,完美時空、金山軟體、巨人網路等網路遊戲和軟體公司剛剛前後腳IPO,已經領先登陸資本市場的騰訊一年裡股價翻了一番,百度更是漲了近三倍。

在網路概念股的狂歡裡,阿里這樁IPO依然以打破多項紀錄被稱為“香江傳奇”。

【凍資4500億港元創紀錄】當時全球網際網路江湖上,谷歌代表搜尋模式、雅虎代表門戶模式、eBay代表C2C模式、亞馬遜代表B2C模式,群雄割據各佔山頭。而阿里沒有簡單複製海外模式另闢蹊徑開創出被稱為“第五模式”的B2B模式讓人眼前一亮。

網際網路賦能中國強大製造業和龐大的中小商戶群體讓阿里的前景充滿想象,加上豪華承銷團隊國際投行高盛、摩根的助陣,阿里新股申購遭到熱捧,面向散戶的公開認購凍結資金高達4500億港元,打破了工商銀行IPO時的4115億港元紀錄,創造了香港科技股有史以來凍結資金的最高紀錄。

甚至有50餘名超級散戶現身, 每人認購了逾8億港元。阿里的上市也帶動了一波內地股民南下的熱潮,不少人專門開戶衝著阿里去,凍結的龐大散戶資金中,其中就有大約三分之一來自於內地。

【融資15億美元創紀錄】在投資者的熱情中,阿里這次IPO的融資規模從10億美元一步步提高至15億美元,這是繼2004年Google在美上市融資17億美元后,融資最多的網路股。

【製造千名百萬富翁創紀錄】這次上市,至少1000名阿里巴巴員工一夜暴富成為了百萬富翁,300名員工更是成為了千萬富翁。重新整理了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上市制造百萬富翁數量的紀錄。

出場即巔峰

耀眼的開場之後是無盡的落寞,阿里與港股市場的第一次接觸實實在在地詮釋了“出場即巔峰”。

從美國席捲而來的全球金融風暴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全球經濟放緩、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使得外貿型中小企業受到沉重打擊,這些是阿里B2B業務賴以生存的客戶。當時,出口形勢嚴峻,中小企業成片倒閉,自身都難保,就更沒有“餘糧”在電商平臺上加大營銷投入了。

阿里的股價在上市近一個月後達到41.8港元的頂峰後就一路下行,2008年3月跌破發行價。2008年10月,隨著雷曼兄弟轟然倒下,金融危機發酵到最嚴峻的時刻,阿里的股價跌至3.46港元的低位,不到發行價的三成,不到一年時間從高位跌落超9成,慘不忍睹。

股價暴跌,爭議四起,向來幽默風趣,舉重若輕的馬雲在這年7月發了一封危機感撲面而來的內部信,呼籲阿里巴巴全體準備過冬。

在這封題為《冬天的使命》的內部郵件裡,馬雲直面股價走勢:

“其實我們的股票在上市後被炒到發行價近3倍的時候,在一片喝彩的掌聲中,背後的烏雲和雷聲已越來越近。因為任何來得迅猛的激情和狂熱,退下去的速度也會同樣驚人!”

馬雲希望阿里人忘掉股價的波動,全力準備過冬,因為“接下來的冬天會比大家想象得更長!更寒冷!更復雜!”

除了受到巨集觀形勢的波及外,阿里將發展重心轉向非上市的2C業務也加劇了市場的擔憂和質疑。

2008年7月,淘寶成立5週年之際,馬雲代表阿里巴巴集團宣佈未來五年內向淘寶追加20億元投資;10月,阿里進一步升級投資計劃總額至50億元;年底,阿里又投資逾13億在杭州建設淘寶城。

一年剛完成上市集資100多億人民幣,轉眼間近半都花在了淘寶身上,這不禁讓市場質疑阿里拿著B2B業務上市圈來的錢,向當時還是處於燒錢狀態的2C業務輸血。

為了挽回資本市場的信心,阿里推出了一系列自救措施。在股價跌至紀錄低位兩週後,宣佈了20億港元回購計劃,同時就產品與業務作了調整。隨著金融危機陰霾散去,阿里股價開始回升,2009年底一度站上20港元上方。

眼看著一切好轉起來了,那麼阿里是怎麼走到退市這一步的?

馬雲的“資本局”

2011年對馬雲和阿里來說,是非常煎熬的一年。

從年初近百名員工涉嫌欺詐,馬雲揮淚“斬”衛哲,到年中支付寶股權之爭引發道德爭議,再到年底上千名中小賣家圍攻淘寶,發洩對淘寶商城新政的不滿,每一件都足夠讓人焦頭爛額。

也許是黎明前的黑暗,這一年馬雲也在醞釀兩件大事,作為一盤大棋中的關鍵兩步,任何一步走錯,阿里或許就不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樣子了。

其一是去雅虎化,奪回控制權;其二是私有化香港上市的B2B業務,擺脫資本市場束縛。

上市時,B2B是阿里集團的主營業務,但幾年下來,B2B業務增長乏力,逐漸邊緣化,淘寶、支付寶成為阿里集團最有價值的部分。B2B業務亟需轉型升級,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並且會影響短期盈利能力,受限於作為上市公司的壓力,阿里的動作一直不夠徹底。

不過雅虎對阿里的控制才是壓在馬雲心頭最大的一塊石頭。

阿里和雅虎的故事始於2005年,雅虎以10億美元+雅虎中國,換取了阿里集團40%(後稀釋至39%)的股權。當時阿里羽翼未豐且處境艱難,雅虎注資帶來美國的技術和資金,無疑是雪中送炭,雙方也經歷了一段“蜜月期”。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分歧越來越大,尤其是與馬雲私交甚好的楊致遠離開雅虎後,雙方的矛盾越來越公開化。這背後歸根到底是二者發展速度的差距,阿里處於高速發展期,而雅虎卻每況愈下,收入下滑,創新乏力,以及頻繁的人事變動,都可能對阿里推進自身戰略形成制約。

一個關鍵的時點是2010年。根據投資時的協議,雅虎投資滿五年,雅虎在阿里的投票權從35%增至39%,而馬雲等管理層的投票權將從35.7%降為31.7%,軟銀保持29.3%的經濟權益及投票權不變,也就是說雅虎成為阿里巴巴真正的第一大股東。

2010年開始,馬雲多次要求回購雅虎股份。這時的雅虎在美國市場大勢已去,手中最值錢的就是阿里股份和雅虎日本業務,顯然不會輕易鬆口這塊大肉。馬雲的要求屢次遭拒。

但一心要打造一個阿里帝國的馬雲也絕對不會允許大權旁落。2011年,阿里集團內部啟動了一項名為Long March(長征)的專案,專攻回購雅虎股權事宜。從這個名字看來似乎會是一場持久戰,但阿里並沒有等太久,轉機出現在轟動一時的支付寶股權事件後。

這在當年也是一出羅生門大戲。簡單說來,雅虎曝出馬雲未經董事會授權,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子公司支付寶的所有權轉移到了自己控股的新公司。這無疑影響了雅虎持有的阿里股權價值,一時間雅虎股價大跌,而馬雲也被輿論指責違背契約精神。

馬雲當時以“國家名義”為自己的做法正名,說支付寶被一家中國中國企業100%控股有助於從監管那裡獲得牌照,而且他堅稱獲得了董事會的口頭授權。具體他是這麼說的:“如果說董事會不知道這個事情,我們悄悄就給辦出去了,這事情有人會信嗎?”

在經過兩個多月的糾纏後,2011年11月,阿里、雅虎和軟銀達成了和解,支付寶的控股公司承諾在上市時予以阿里巴巴集團一次性的現金回報。

這次風波為馬雲回購雅虎股權贏得了主動權。這番操作展示了馬雲對阿里旗下公司的控制能力,雅虎意識到自己即便擁有大多數股權,也仍然無法控制這家中國企業,而且處於下坡的雅虎也需要資金重整業務,儘快賣掉阿里股權,用得來的錢安撫股東和並集中精力重振主業或許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經過曠日持久的談判,終於在2012年5月,阿里巴巴就回購雅虎股權簽署了最終協議。根據協議,阿里巴巴將動用63億美元現金和不超過8億美元的新增阿里集團優先股,回購雅虎手中一半股份。

雙方還簽了一份對賭協議,馬雲和管理層如果要回購剩下的一半股份,他們需要在2015年12月之前,將阿里集團整體上市,融資毛收入不低於30億美元,且要比回購雅虎股權的價格溢價110%。

也就在同一年,阿里B2B業務私有化穩步推進,2012年2月宣佈私有化,4月最後一次披露業績,6月完成從港交所退市,至此阿里在香港的五年之旅畫上句號。

雖然阿里稱回購雅虎股份和私有化是兩個事情,互不為前提,B2B私有化只是為了做業務調整,但這兩件事還是被外屆自然而然地聯絡在一起。

一地雞毛

從香港市場退市,對阿里而言是一個華麗的轉身,卻給香港股民留下了一地雞毛。

在私有化要約中,阿里以每股13.5港元回購B2B上市公司股票,也正是這個價格引起了許多非議。這個私有化價格較最後交易日價格9.25港元,溢價45.9%;較前60個交易日均價8.42港元,溢價60.4%。

溢價超過60%,聽起來十分厚道了,但13.5港元也正是當年阿里IPO時的發行價,分毫不差,對股民來說,就好像被馬雲白白用了五年的無息借款,考慮到期間港元貶值超過30%,馬雲還賺了。

而對於一些高位殺入阿里巴巴的投資者,也再無翻盤的機會。初來時被眾星捧月的阿里,此時對香港股民而言,不過是一名始亂終棄的“負心漢”。

掙脫大股東和資本市場的束縛後,馬雲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去推行“大阿里戰略”。也為了滿足與雅虎約定的上市條件,阿里通過大量併購來提升估值,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將美團網、蝦米音樂、新浪微博、高德地圖、優酷等收入囊中,成為了一個觸角已深入娛樂、金融、生活服務、醫療等各個領域的龐然大物。

阿里也曾想過回到香港市場,2013年中阿里巴巴再次赴港,尋求集團整體上市,但受限於“同股不同權”架構,不得不放棄,最終轉向紐交所上市。

那麼眼下阿里為什麼要再次回港上市?在最新的財報中,可以看到阿里賬上現金還有2341億元,並且經營性現金流也非常健康,每年有上千億的經營性現金流的淨流入。

阿里顯然不差錢,但在晴天的時候多儲備一些糧草總歸不是一件壞事,同時在國際局勢風雲突變,美國監管對科技企業不斷下狠手的背景下,香港市場也能為阿里提供一個安全港灣。此外,重返香港也算是實現了馬雲早前許下的承諾,2014年馬雲在紐約敲鐘時曾說,“只要條件允許,我們就會回來。”

去年4月,港交所啟動了24 年來最重大的 IPO 改革,向“同股不同權”企業開啟大門,這為阿里重回香港掃清了障礙。

十二年,一個輪迴,兜兜轉轉後,阿里又回來了。十二年前,阿里搭上了金融風暴來襲之前的最後一班列車,在網際網路最後的狂歡之年登陸資本市場。而眼下,全球經濟放緩,有關危機捲土重來的擔憂不絕於耳,有些似曾相識的味道,而這次阿里和香港又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作者葉楨,原標題《阿里香港往事和馬雲的奪權大戲》。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BBC:在華為帶領下,中國開始逐鹿高階晶片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