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讓國人的消費與支付習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無論是處在TOP的天貓京東,還是主打社交電商的拼多多,亦或是在抖音/快手上賺得盆滿缽滿的電商網紅,給了消費者們更多元的選擇。

不過,在社交電商收編微商團隊、MCN機構整合電商網紅,致力於走“正規軍”路線的當下,依然有一股“遊擊力量”,不時在我們的朋友圈出現。

沒錯,他們就是傳說中的代購。

代購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代購是如何賺錢的?“假代購”的套路都有哪些?筆者查閱了一些資料,今天就跟大家簡單聊聊。

據說,最早的代購,萌芽於本世紀初。

進入21世紀後,越來越多的國人選擇出國留學or務工。每次回國,都不會“空手回來”:這些國外產的“新鮮玩意”,不僅讓國內的親朋好友們大開眼界,也更激發了他們“想自己用” 的慾望。

於是,這些親朋好友們便希望旅居海外的他們,能幫忙帶回一些指定的產品。當然,既然是“買東西”,不僅要按售價支付貨款,還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跑腿費”。

這便是代購的雛形。

很快,一些頭腦靈活、商業頭腦嗅覺敏銳的人發現——原來幫人“跑腿”就能賺錢。這些人便抽出一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到了“幫人買東西”上面。

很快,他們便挖到了職業生涯“新的一桶金”。

但客觀地說,這時候的代購,大多還都本著“有毛不算禿”的心態,將其當做兼職來做。原因很簡單:人脈圈子相對狹窄,市場空間小,拿貨渠道也比較有限。


代購的黃金年代,開始於2007年,即所謂的“電商元年”。

在邁入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關口,隨著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平臺橫空出世,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同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年輕人為代表的新消費勢力,越來越傾向於網路購物,從一二線城市往外擴充套件開來,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

代購,也在電商發展的大潮中,迅速找到了自己的爆破點。

在當時,因為頻頻爆發的“某品牌面膜檢出違禁品”、“某奶粉三聚氰胺含量超標”的新聞,讓當時的國人產生了“國貨不如洋貨”、“國外進口=品質好”的想法。

代購們恰巧抓住了目標使用者的這一心理,開始著手搭建自己的客戶圈。

通過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他們手上已經有了一批值得信賴的種子使用者。

在此基礎上,再依託電商平臺巨大的流量入口,打出自己的品牌優勢:國外產品品質好、價效比高,新使用者下單還會有一定數額的返利回饋。

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代購,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春天。

隨後的數年,隨著網購規模幾何式增長、社交平臺的宣傳、帶貨達人的影響力,海外代購的春天“越來越多”:

2009年,中國海外代購市場交易規模僅50億元,2014時已經突破千億大關;2016 年時,中國海外代購使用者規模達到0.41億人,到了2018 年,已經近1億人。

較低的准入門檻和前景廣闊的目標市場,越來越多的人搖身一變,躋身進入了代購從業大軍中的一員。

與此同時,代購行業也逐漸變得亂象叢生。

大部分人代購的產品,貨源地主要集中在美國、日韓、澳洲以及部分西歐國家。譬如日韓的化妝品、澳洲的奶粉、日美的電子產品等等。

從業者的暴增,讓代購們不得不選擇咬牙大打價格戰。

薄利多銷,顯然沒有過去的一本萬利來得過癮;更何況,誰敢說自己一直“多銷”下去呢?

於是,一些“心眼靈活”的代購從業者,便將目光鎖定到了成本低廉的假貨上面。

一開始的“假貨”銷售,極為簡單粗暴:代購們低價買來原料、配方、質感無限接近正品的貨源,默默把假貨往真貨裡一混,同時上架。

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不知情的消費者,就稀裡糊塗地“上道兒”了。

很多海外假貨並非來自海外,而是來自國內批發市場——買得越多越便宜,甚至連購物小票都可以造假。

當然,我聽到最狠的,是說代購們購物的大樓,都是假的….

各種“五CROWN代購博主真假混賣被識破”、“xxx辭職賣假貨被識破”之類的標題,開始社交媒體平臺傳播開來。

不過對這些人來說,只要能賺錢就行:至於良心什麼的,又不能頂餓,不要就不要了吧....

針對代購行業的亂象,中國在今年1月正式實施了歷經了5年立法、4次審議修改的《中國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

裡面規定,任何代購都需要申請工商執照;需要繳納相應的稅務,偷稅漏稅的行為需承擔刑事責任;幫親友帶禮物屬於經營活動需納稅等等……

按道理說,一系列法規的出臺,為的就是進一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進一步規範代購的行為。可即便如此,我們卻依舊發現,有些代購的業務,似乎並沒有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甚至更加風生水起起來:

從美妝護膚到奢侈品,從低價到高價,每個消費層級的使用者習慣、心理,幾乎沒有人比他們更清楚....

為了應對不同的群體,代購的套路明顯也在進化。

最後,我們就一起看看,“假代購”身上,都存在哪些特徵。

1)身份偽造和包裝更為高階

偽造為留學生、白富美/高富帥的“假代購”不在少數。

她們直接盜用別人的視訊,冒充自己在海外,又或將房間佈置成商場專櫃的模樣,拍照後謊稱是國外的買手代購實拍圖。

這些假代購,走的就是“大海撈針”路線,說白了就是收割智商稅。

一些手段更高明的假代購,喜歡穿梭於各種會議與論壇,通過打卡拍照/找名人蹭合影等方式,把自己保證成為所謂的“社交達人”,就是為了贏得陌生客戶的信任。

2)真貨在前、假貨在後

這個套路其實很簡單——代購為了贏取客戶信任,必然要先讓客戶嚐到甜頭。

一系列低價策略,只會讓客戶覺得,“這個代購或許真的有特殊渠道可以買到便宜的正品”。

於是,客戶在復購環節必然會降低防備心,給了假代購們可乘之機。有句老話說得好,“捨不得孩子套不得狼”,就是這麼回事。

3)情感營銷

“情感營銷”,是所有營銷人員必備的“殺手鐗”,假代購們自然也是駕輕就熟。即便被質疑有假貨時,只要沒到撕破臉皮的地步,都會以這樣那樣的理由搪塞過去:

什麼,你說我賣的是假貨?哎呀呀,我也是被人坑了呀,這樣吧,我現在就給你退貨好不好呀….

通過賣萌、賣慘和甩鍋,重新博得客戶的二次信任。至於是不是“知假賣假”,估計只有她們自己知道了。

但這也說明,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對代購的容忍度是很高的:

簡單的軟體測試,不能完全認定產品為假。在經受代購一番“義正言辭”的洗(借)禮(口)後,有些人就懶得計較了。

段位更高的代購,他們深知越是消費能力高的使用者,反而更不會把買到假貨的事情弄得人盡皆知,這種心理反而成了假貨代購能額外獲得的保護膜....在奢侈品代購領域,這樣的現象很常見。


總的來說,在個人資訊更加公開化和透明化的同時,買家和代購,在保持著傳統買賣關係的同時,中間還摻雜了一系列博弈的成分。

買家主導交易,看上去掌握了主動權;但一不小心,就會被代購“套路一把”....

所以,以後會發展成,誰知道呢?

筆者只想說的是:咱大傢伙還是多合計賺錢吧,想買就到專櫃買!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阿里菜鳥快遞終將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