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只談業務貌似已經解不了雲BG的癥結了,問題出在前三排,破局先破主席臺。

第一、勢均力敵的領導班子

領導班子的不團結氣氛已嚴重外溢至基層。一層管不住二層,就安插嫡系在三層致使二層又管不住三層,遂又安排自己人在四層反制,同一個崗位職責,兩個不同利益陣營的人都要安排一個人在裡面......層層架空,互相掣肘,全面陷入了運作僵局。為什麼不團結,說白了還是彼此實力半斤八兩,互相瞧不上,不服氣罷了。公司的行政崗位任命在這個地方基本已經失效,管你名義上是不是上下級,我們只聽“大哥”的。一把手影響力不夠,班子成員不信服,造就了三個子產業窩裡斗的怪現象。縱觀全公司各大BG一把手,哪個不是公司級董事成員?唯獨雲BG不是。雲的一把手到底是誰?至今搞不清楚。勢均力敵的領導班子,最終就會造就一個畸形的組織和業務。

第二、政治騎牆,按兵不動的主官們

當前無人敢戰,人心惶惶,全面按下了“暫停鍵”。政治騎牆現象嚴重,敵不動我不動,深得兵法精髓,過於鑽營。比如,混合雲融合版本做與不做議而不決,明年主力銷售版本是什麼至今沒有說法。拿著這個“大泡泡”各層級反覆組織研討,但永不決策。天天“形而上”討論定位,定義。神仙打架歸打架,但凡有人向前多走一步,也不至於亂成現在這個樣子,具體的問題總得有人解決。兵貴精不貴多,首在敢戰。我們安排了太多的“聰明人”“太極高手”在核心崗位上。“槍打出頭鳥”在這裡對個人生存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忠告,但是對業務是最大的傷害。“觀時待變”最終是成就了友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是,希望是一個彼此爭先恐後往上衝的江湖,而不是天天“和稀泥”的“漿糊”。

第三、商業主官氾濫,人人都是總裁/CTO

我們可以數數雲BG掛“總裁”頭銜的人有多少,從一層到三層,從BG到區域。比如,華為雲各三層產品部部長,全都號稱某領域總裁,商業和資源一把抓。可是,有幾個有這方面的能力與氣魄?大多數水平充其量只是以前的一個研發PDU部長罷了。不懂商業,就盲目崇拜商業,管理動作變形。高舉商業大旗口號,彼此只知道搶內部的錢,只守護自己的一方小疆土,不開放,不協作。別說公司各產品線在吐槽CBU封閉,就是CBU內部的各服務產品部之間,貌似也是天天“狗咬狗”吧。然後,再掛一個拉皮條的組織扣在上面,比如各類CTO組織,可以去問問CTO自己內心是不是也是一萬句“草泥馬”。越不掙錢的領域,就越喜歡去搶“蒼蠅肉”,大盤子永遠做不起來,惡性迴圈。人人都是總裁,但是連具體的盈利模式是什麼壓根都不知道,EI自己都說不知道商業模式是什麼。還有一大堆普通的綜合管理者也都是某領域“總監”,論客戶佈道的水平也沒有,論對產品極致的追求更沒有。建議精簡商業主官,雲當前總盤子就屁大一點,不適宜安置過多的商業角色天天忙於分贓的那點事。

第四、管理團隊老化,成就慾望不足

我們可以看看當前雲BG的1~2層管理團隊的幹部履歷。往前數10年,基本已經是總裁級別,當年的年齡也不過35左右。伴隨著華為的高速發展,這一代中高層管理者的能力不足深深地被大盤增長所掩蓋。雖然沒有做出什麼豐功偉績,但按部就班地做好一些分內之事好像也沒什麼過錯。“撒胡椒麵”式的決策是最常有的。他們怕,怕得罪了別人,怕傷了自己。越怕就越本分,越封閉。管他什麼是業務優先,客戶優先?功成名就、旱澇保收,盆滿缽滿,保住烏紗帽顯得更加重要。面向更加需要新思維的今天,還是這群人握著指揮棒,可能有些不合時宜。10年前,我們點30~35歲的“將”率兵打仗。馬上2021年了,更需要有一波25~35歲的管理團隊伴隨著新業務一起成長。年初雲BG成立,看到太多的老幹部無處安放,見縫插針,個人級別遠超崗位承重的現象數不勝數。一些幹部連雲的基本常識都不清楚,能上不能下,已無法彎下腰來打磨產品,只靠膠片彙報,胡亂決策。更有把一個產品禍害殘了,搖身一變平調到另一個產品繼續折騰的。現在,談人情比談業務的人多,懂套路比懂技術的人多。固化的關係網,守舊的思維,沒有一波敢打敢衝,有成功慾望的人被提拔起來,業務怎麼可能梳理清楚呢。整頓業務前首先還是先整頓一下班子吧!

14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P2P清退~回款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