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被譽為“生鮮電商黑馬平臺”的呆蘿蔔,正在遭遇一場自創立以來所遇到的最大危機——11月22日開始,呆蘿蔔官方公號稱“經營不善”,隨即引發關店危機,以及加盟商撤資無門,消費者充值金額無法使用的一系列問題。

2019年,生鮮電商行業風口來得浩浩蕩蕩。今年4月,首家1000平米的盒馬菜場在上海盛大開業,隨後蘇寧菜場、美團買菜功能也接連上線,網際網路巨頭與資本的同時湧入,讓這個電商賽道細分領域變得熱鬧非凡。

彼時有專家認為,中國生鮮市場規模接近一萬億元。面對如此藍海,迅速擴張、搶佔先機成了眾多企業的發展第一步。只不過,腳步太快後遺症很快就顯現出來,融資一旦跟不上,就全盤亂套,這不僅是呆蘿蔔的現狀,也是以往無數生鮮電商創業公司倒下的原因。

陷入困境的呆蘿蔔,在生鮮電商領域不算什麼小角色,自2015年在安徽合肥成立以後,便迎來了迅速發展。“線上訂線下取,今日訂明日取”的預售模式雖然沒能跳脫出以往生鮮電商的俗套,但通過APP與線下社群門店結合,設定前置倉的創新卻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因此,在短短几年中,呆蘿蔔不斷獲得資本青睞。據企查查顯示,呆蘿蔔在2018年8月獲得千萬級美元的天使輪融資,在2019年6月又獲得由晨興資本、高瓴資本投資的A輪融資。

資料顯示,到2019年9月,呆蘿蔔已進入安徽、江蘇、河南、湖北四省,共19座城市,門店突破1000家。不久後,在胡潤研究院釋出《2019第二季度胡潤中國潛力獨角獸》中,呆蘿蔔也名列榜上。

就在豬肉價格連漲不止時,呆蘿蔔還曾決定拿出五千萬來補貼銷售豬肉,讓不少消費者認為呆蘿蔔“家門口的平價好店”這一稱號實至名歸。

可故事情節的發展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呆蘿蔔就這樣突然地跌了跟頭,留下消費者、合夥人、加盟商的驚慌失措和四處維權。其中有加盟商對媒體表示,呆蘿蔔資金鍊斷裂後,不僅門店開不下去了,他們所繳納的15萬元保證金和房租也無法贖回。

除了“爆雷”的呆蘿蔔以外,在今年倒下的生鮮電商還有不少。今年7月,杭州生鮮電商品牌“鮮生友請”管理層張知豪、吳明明等人被杭州警方抓捕,這群管理層旗下的多個餐飲品牌相繼發生資金爆雷情況,對消費者、供應商、投資商、員工欠下了鉅額資金。

同一時間,易果生鮮下屬企業安鮮達被傳與天貓、菜鳥共建的生鮮冷鏈業務合作已經終止,有人開始說,安鮮達還是成為了棄子。儘管當時易果生鮮表示“終止合作”這一描述是不準確的,安鮮達與菜鳥、天貓仍在多項業務上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未來也將繼續合作。但不久後,易果生鮮員工爆料其兩個月延遲發工資,安鮮達將於10月底全面解散的訊息再次不脛而走。

今年10月,總部位於漳州的“迷你生鮮”被爆欺騙消費者,欺騙會員。隨後,“迷你生鮮”釋出宣告,稱因經營不善、長期虧損,已經暫停運營。隨後發起退款計劃,自2019年11月15日起,共計分為24期進行還款,直到還清每一個人的每一分錢。

還有更多數不清的案例證明,生鮮電商的高速發展期已經過去,找不到適應生存的發展模式,最後終將走向一條陌路。

好生意也有邁不去的坎

生鮮電商難做,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儘管時至今日,又出現了一大批爆雷的平臺,但其實早在2016年,生鮮電商行業就迎來了至暗時刻。

在2014-2015年湧現出的一大批新選手,紛紛倒在了2016這一年,其中包括美味七七、後廚網、青年菜君、許鮮等。屆時的順豐優選CEO崔曉琦曾表示,我暫時不會再碰生鮮等一系列言論。

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一組資料更是讓業內人從頭涼到尾:生鮮電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持平,88%虧損,且剩下的7%是鉅額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了盈利。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彼時一眾業內人士就開始反思,生鮮電商是否真的是一個偽垂直領域?為何從2016年到2019年,進入的創業者是一波接一波,倒下的創業者也是一批又一批,為何這些致命問題始終未找到解決辦法?

僅從市場潛力來看,生鮮電商是一條不錯賽道。曾有投資人表示,生鮮的高頻剛需屬性,能夠讓企業和消費者在一週內接觸互動措辭,一旦將這一流量入口壟斷,便能夠順利將其他品類的商品導流,從而實現商業變現,這便是眾多投資人看好生鮮電商的重要原因。

對於這一點,崔曉琦也曾提到,他表示生鮮電商有三高,其中“高需求、高頻次”是優勢,而“高門檻”則是難倒很多初創企業的一個元素。

生鮮電商的關鍵在於保住這個“鮮”字,這就要求企業擁有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而事實上,在運營環節中,成本、倉儲、運營、物流、品控、技術投入都是難以降低的必要成本。一款生鮮產品從農戶到消費者手中,需要經歷無數個環節,走過漫長的鏈條,其中物流、損耗、包裝等環節中的消耗巨大。據業內人士透露,生鮮電商的成本佔總價的30%-40%,而生鮮電商的毛利才10%-20%。

對於使用者習慣的培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青年菜君、小農女當年失敗結果來看,將目標群體完全定位在工作繁忙的白領,是不可行的。要知道,不論是傳統菜市場還是商超,買菜主力人群都不是白領,放到生鮮電商,也是同樣道理——要吸引這部分人群,平價、方便、新鮮缺一不可,這便又回到了開始問題,如何整合全產業鏈的資源,如何找到品質與成本的平衡,尤為重要。

基於此,生鮮電商間的競爭實際上也演變成了一場資本間的較量。但資本也並不是制勝法寶,如崔曉琦此前所說,“做生鮮,有親爹也難”——順豐優選背靠順豐速運,做的效果也並不理想。

另外,還有擁有30億美金估值的每日優鮮,背靠騰訊這棵大樹,卻也只是在融資能力和燒錢數量上佔據優勢。相關資料就統計,建設前置倉、增加SKU、使用者補貼以及推廣,導致每日優鮮每月支出高達3.8個億。其中,前置倉模式最近廣受質疑。

背靠阿里的盒馬生鮮,目前在全國建立了48個多功能倉庫,服務於全國170個相關門店,不過,隨著規模的迅速擴張,盒馬鮮生門店管理問題時有發生,今年就曾出現過多起門店違規售賣死魚、店員亂貼生產標籤等食品安全問題。今年5月31日,位於蘇州崑山的吾悅店成為盒馬三年來首家關閉的門店。有業內人士就表示,選址考慮不周,附近低價大賣場的擠壓等都是其失敗的原因。

這樣的發展模式,一旦資金鍊斷裂,也同樣覆水難收。也正因如此,儘管生鮮電商的生意聽上去像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美夢,可真正投入其中時,才發現這是一場生死局。

安鮮達屢屢被爆出現運營問題

萬億藍海市場仍是一個數字

生鮮電商,是個重投入且盈利期漫長的行業。經過了近十年的沉浮,這個行業也來到了發展重要節點,形成了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自建店模式,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為代表的前置倉模式,京東到家為代表的平臺模式,以超級物種為代表的商超聯動模式。

而且目前來看,儘管創業者紛紛折戟倒下,但各方資本對生鮮市場的渴求仍未停止。根據“晚點LatePost”訊息,餓了麼內部正孵化一個名叫“餓鮮達”的新專案,這個與菜場合作運營的嘗試專案在餓了麼新零售體系,將首先試水北、上、深、蘇州、南京等城市,開店20家上下。

另外,一家名為“菜划算”的社群生鮮團購平臺,最近也悄然殺入賽道。從股權結構來看,背後也有阿里系的身影。

每種模式背後,都背靠不同的大佬。不過,不管哪種商業模式,其實都是為了去解決生鮮電商最受關注的三要素:產品、使用者、物流。

只不過,從大環境而言,儘管各種模式對上述三要素都做出了種種努力,但高成本、高損耗、低利潤、盈利模式不穩定等問題是這個行業的普遍陣痛,這個行業看上去,未來仍是難以那麼樂觀。

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冒然闖入的創業者,或許應該思考一個問題:這真的是一個規模一萬億的藍海市場,還只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虛幻數字?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智慧機報告:三星銷量第一,華為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