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後失業將成為大問題!我們的孩子該怎麼辦?
你以為我在危言聳聽?不,這是馬雲爸爸說的!馬雲今年6月份在談起AI時表示,未來30年人們每天只需工作4個小時,並且會有大量崗位被人工智慧搶走。9月21日,馬雲在紐約舉行的首屆彭博全球商業論壇上發表講話時指出,由於人工智慧的存在,未來就業不能再指望製造業。
其實,早在1930年,就有一位先人準確預測到了未來會出現一種“技術進步失業”(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這位先人就是凱恩斯。時至今日,現代人對技術進步失業的理解越來越深刻,也越來越焦慮。那麼,技術進步、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機器人,到底給我們的工作崗位產生了哪些影響?未來大家的工資收入增速又會如何變化呢?機器人正攻佔這些行業提起人工智慧,大家都會自動聯想到哪些行業的崗位不保?比如,自動駕駛的普及將導致計程車司機崗位需求下降,未來你使用叫車APP的時候,應招而來的計程車很可能是無人駕駛的,你酒足飯飽之後也不再需要別人來代駕,因為你的車可以自動駕駛。再比如,各種呼叫中心的崗位需求也會下降,因為現在流行用機器人客服來代替人工客服;甚至銀行客戶經理的需求也會下降,因為大資料模型可以自動給出客戶的信用評分。
上面只是筆者看到人工智慧目前的應用場景進行的聯想,未來人工智慧在其他領域有了重大突破,或許會對其他行業的就業產生更大的影響。因此,有必要看看發達國家哪些行業的就業已經受到了科技進步的強烈衝擊。在過去一段時間,人工智慧和工業機器人已經深刻影響了發達國家的崗位需求,不僅工業機器人的數量越來越多,而且很多行業的就業工人確實在被機器人替代。就拿製造業大國德國來說,根據世界機器人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的統計資料,1995年德國每千名工人中,工業機器人的數量僅僅在2名左右,到2015年這一數字已經接近8,可見工業機器人已經快速滲透到生產過程中。
從德國的各行業資料來看,汽車製造業(包括汽車整車製造業和汽車零部件製造業)、傢俱製造業、電氣裝置製造業等行業中,工業機器人滲透率最高,其中汽車製造業中,每千名工人中的機器人數量達到100多,即每10個工人就有1個工業機器人。再來看看美國。雖然整體來看美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率不如德國那麼高,但部分行業的機器人使用數量已經有明顯的增長,增速最高的行業依次是汽車製造業、塑料化工製造業和金屬製品業。
年輕人就業機會將越來越少另外,國外還有很多針對機器人對就業衝擊的研究。其中,美國資料支援以下結論:一是機器人確實在替代工人,並且這個趨勢不受亞洲進口、墨西哥進口等因素的影響,每千名工人中的機器人使用量每增加1臺,就業對人口比率就會下降0.18%-0.34%;二是藍領工人、操作人員和組裝人員、機械工人、運輸工人等工種受到的負面衝擊最大;三是從學歷來看,大學學歷員工受到的負面衝擊較小,高中生及以下學歷員工就業和工資的負面衝擊較大。德國方面的研究有以下結論:一是機器人的使用會衝擊製造業就業,但會增加服務業就業;二是機器人不會替代現有員工的崗位,但會使得年輕人就業機會減少;三是雖然現有員工能保住工作飯碗,但薪酬會下降,中等技術水平的機械操作人員的工資會有顯著下降。工資增速可能會趨勢性下降除了製造業崗位尤其是汽車等行業崗位將越來越被機器人替代以外,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重視,就是家庭收入增速可能會明顯放緩。以美國為例,美國家庭實際收入中值增速在1970年以後基本陷入停滯狀態(參見圖4)。1947年到1973年,美國家庭實際收入中值的年增速為0.6%,但1973年以後的年增速還不到0.1%。
第一個原因就是家庭收入在經濟中的佔比下降。比如上面提到的人工智慧和工業機器人的推廣,會降低工人的工資,但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因此直白的表示就是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將使得企業更賺錢、工人更廉價。德國的研究顯示每千名工人中的機器人數量每增加1臺,勞動生產率就提升0.54%,但平均日工資會下降0.06%,也就說,引進機器人後,一個人每天生產的產品數量提升了,但工資卻下降了。第二個原因就是貧富差距拉大。比如美國的中等家庭實際收入增速和最高家庭實際收入增速在上世紀70年代後出現了顯著的分化。其中最高收入等級的家庭實際收入增速在80年代和90年代分別是2.9%和3.0%,但中等家庭實際收入增速僅有0.6%和1.0%(參見圖5)。
我們該如何為孩子的未來打算?因此,對上面的分析進行總結的話,主要有四點:一是人工智慧和工業機器人的推廣將衝擊製造業的就業,其中汽車製造業、電子製造業和金屬製造業等行業受到的衝擊更大;二是未來白領好於藍領,過去都說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和收入不如技校畢業生,未來這一趨勢將會逆轉,藍領工人受到的衝擊更大;三是年輕人就業會更困難;四是未來家庭收入增速可能會出現明顯的放緩,企業會更賺錢、但員工變的更廉價。那這四點趨勢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示呢?在此給三點思路供參考:一是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二是儘量讓孩子取得更高的學歷,並且不要進入汽車、電子、金屬等行業的企業做中低端職位;三是有條件的話,還是自己去開個服務業中的小公司吧!
-
1 #
-
2 #
只有減少人口這一條生路
-
3 #
我建議還是不要太多孩子 ,就業都成問題,家長養活他們嗎
-
4 #
智慧機器人也得由人制造開發,可以學習設計,修理製造人工智慧,買賣智慧,相關產業也會出來的,看你有沒有頭腦發覺問題!人就怕思維固化!有什麼怕的,多賺點錢買個智慧機器人讓老婆老媽少乾點家務活!
-
5 #
以現在國內的科技進步速度還早
-
6 #
人工智慧是很笨的,他必須按照人設定的規則去智慧,哪怕是學習的智慧,也是人賦予它的一種規則。被取代的是人類低價值重複的勞動,人更要提升勞動層次實現群體的進化,提升比如:規則的制定能力,審美的能力,需求表達的能力,在這些方面的勞動,機器沒有辦法替代人。
-
7 #
人工智慧,無人駕駛,何止讓人失業,還會帶來很多車禍人亡,經濟大蕭條。別把馬雲講的話當作是預言家的預言,他也不過是擁有一大串數字財富的凡人,他不是上帝,是個站得高些的凡人而已
-
8 #
我一直不明白,隨著獨生子女長大,老人逐漸去世,中國的人口總算可以降下來了。可是中國對此馬上就出臺了生育二胎的政策,以保住14億人口不下降。難道中國的資源多的如果不養育14億人就用不完嗎?難道中國的就業非常容易嗎?
-
9 #
當機器人代替人力,人們大量失業,沒有活路時,社會肯定動亂。
-
10 #
機器人賺錢給人類用,才是社會的進步
-
11 #
隨著人工智慧化,以後生孩子就是負擔,收入下降,人們生活焦慮,不可能各個是社會精英,唯一辦法是不生
-
12 #
未來,一招鮮吃遍天是不行了。技術更新和淘汰加快。新的職業,新的就業會更多。每個人會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和學習時間。社會向前發展,不必老站在農業社會考慮問題。
-
13 #
汽車取代了人力車,拖拉機取代了牛耕,它只是解放了勞動力,但職業還在,把剩餘的勞動力推像研發科技以及更有創造性的領域,要是不一女不織無衣穿,一男不耕沒飯吃的話那有生產力去搞醫藥和科技啊?
-
14 #
人工智慧的提升必須解決社會全福利問題!不能把全部盈利都給高管們!否則社會必亂!
-
15 #
人工智慧是將來社會的發展趨勢。將來會有60%的孩子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
-
16 #
想辦法讓機器人替每個人掙錢,讓它創造的每個價值分給每個人不可以嗎
-
17 #
現在就業壓力這麼大!就業就是大問題!
-
18 #
放開二胎是最大的錯誤!
-
19 #
所以我從傳統行業轉向人工智慧產品的方案顧問了
-
20 #
一胎都不能生,都沒工作可以做了,生出來幹嘛?
這是一個悖論,人口老齡化之後,年輕人還要失業,請問企業賺的是誰的錢?機器是不會消費的,產品賣給誰?一堆老闆抱著機器過日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