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雲端計算,很多人潛意識裡覺得這種“高大上”的技術跟自己無關,是企業才關心的,殊不知雲端計算已經深入每個網路使用者身邊,大家經常用的網盤就是雲端計算,叫做雲盤,只是這個雲端計算近年來一直處在寒冬中。
國內的雲盤業務發展於2009年,那時候華為DBank、115網盤開始出現,2012年金山率先發動了網盤免費大戰,推出了100GB大容量網盤,隨後各大網盤參戰,紛紛推出大容量網盤。
2012年百度也進入了網盤市場,宣佈了百度雲業務,之後推出了註冊就送2TB網盤容量,並且可以簡單方式擴容到5TB,免費網盤之戰達到了高峰,2016年百度雲更名為百度網盤,百度網盤使用者急速擴張,最終積累了6億網盤使用者,成為國內最大的網盤服務商,佔據國內60%以上的市場份額。
至此,國內網盤進入了1.0時代。
2016年至今 網盤市場大洗牌:成本撐不住了
2016年是免費網盤時代的一個轉折點,眾多網盤戛然而止,一方面是因為監管政策的變化,但關鍵的一點還是運營成本,免費網盤帶來了大量使用者,使得儲存容量、頻寬及服務費用倍數級增長,人均1TB容量、千萬級使用者就需要100EB級的容量。
對於網盤運營成本,有人算過一筆賬,各大雲平臺提供的價格差不多是0.15元/GB/月,一年下來1TB就要1843多塊,其中1TB硬碟費用就要300多元,還有龐大的電費、頻寬、CDN加速等等運營維護費用。
由於每家網盤服務商的情況不同,成本也不盡然相同,但是規模巨大的免費使用者帶來的廣告、服務費等費用是肯定支撐不了網盤業務運營的,所以2016年到現在網盤大洗牌,UC網盤、新浪微盤、金山快盤、華為網盤、三星雲、樂視雲盤、360雲盤、網易網盤等紛紛宣佈停止個人雲盤業務,極少數會轉向企業雲盤業務。
三年來大浪淘沙,國內還能活下來的個人網盤只有115、騰訊微雲、百度網盤這三家了,不過前兩家的網盤業務更加封閉,只有百度網盤還可以同時具備超大容量、便捷分享、使用簡單等體驗優勢。
這兩年的大洗牌之後,國內的網盤2.0時代開始了,群雄爭霸變成了一枝獨秀,但是龐大的運營成本註定了會讓少數公司活下去。
它山之石,國外網盤商業模式已經成熟 國內正跟進
與歐美等海外市場相比,國內的網盤在US胡數量及體驗上已經領先,但在商業模式上有所不如,因為國內的消費者習慣於免費服務,並沒有意識到網盤不只是“線上的硬碟”而是一種高價值的資料共享、備份服務。
在國外,網盤商業早已經是必然的,這方面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蘋果提供的iCloud線上服務,資料不對外公開,只供使用者儲存照片、視訊及應用等私有資料,200GB空間每月21元,2TB空間每月68元,摺合一年商業816元,這個價格可不便宜。
Dropbox這樣的網盤比較類似國內的百度、115,Plus級別的2TB空間每月商業9.99美元,跟iCloud其實是一樣的,一年也要816元,同樣要遠高於國內的網盤商業水平,而專業版的商業再貴2/3左右。
目前國內的網盤商業標準中,115一年會員費是500元,3TB容量,免費空間150GB,騰訊微雲也要240元,6TB容量,但免費空間只有10GB,百度超級會員是298元,容量6TB,免費容量是2TB。
綜合下來,百度網盤的超級會員商業收費是中游水平,離線下載、檔案共享等功能也更好,而且免費容量是最大的,更具實用性,這也是百度使用者數量遙遙領先國內其他網盤的關鍵。
百度網盤調整商業模式:單次商業 靈活適應國內網盤市場
坐擁6億使用者的百度網盤已經是國內最大的網盤服務商,他們的成本壓力也是最高的,但是百度收穫的誤解也是最多的,為了保證商業使用者與免費使用者合理的體驗,百度網盤免費使用者會被限速,引發了網友不滿。
對於這件事,百度已經多次做過解釋,“如果百度網盤將下載速度完全開放將會有更大的頻寬成本支出,所以我們將這項對非會員做了限制,是為了控制整個產品的運營成本,幫助產品更長久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