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Modle Y一夜降價16萬,直接帶動了整個新能源汽車圈在新年之初瘋狂。新訂單接到手軟,號稱一天抵得上別人一年的銷量。這特斯拉這波操作確實是拉開了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戰。
tesla
今天我們聊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價格戰是不是每一個企業都有資格跳起來?
我們反過頭在看中國市場普遍存在的降價情況:你會發現在製造業領域,“降價”喊得最兇的,叫囂著要低價出售,宣佈其他同行都是“黑心商人”的,都是各行各業的一些小企業。或者說是新進入的玩家。
一定要明確一點:這些小玩家發起的這不叫價格戰,這個看似硝煙滾滾的競爭,只是一種謾罵的爭吵。最多吸引一些不明所以的看客,看看熱鬧,看不出個門道。
所以,常規狀態下,行業龍頭對於這些新進入的小廠,一般都是不迴應,不參與。
在使用者市場中,不觸及到大客戶,則保持井水不犯河水,一旦觸及到行業龍頭的客戶,那一定是透過技術,方案,產品驗證,甚至價格直接一把摁住,不給小廠一點喘息機會。
從特斯拉Modle Y一夜降價16萬說說:製造業領域產品價格戰適合誰來打?從2015年滴滴,快的燒錢大戰開始,經過5年的薰陶,國內不管是製造業,還是網際網路行業,甚至是一線的職員,新進入的創業者都有一種誤區:“總感覺,只要燒錢,1個億不行就2個億,十個億,百億進去,就一定能做起來。”
後來共享單車,證明這個邏輯好像不太對,但是打臉的不夠疼。
但仍然有大量的製造業小企業,還是會各種宣稱:我要揭穿行業的底褲,打破價格的地板。這不叫價格戰,這是自尋死路,而且基本上可以肯定會在未來的1-2年,讓創始人一朝回到解放前。
千萬別看著新聞天天說百億補貼就真的信了!
沒有幾個製造業企業,能拿出100億現金。4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99%都拿不來。
尤其是上市公司,財務審查嚴格,是不能做到回扣和返點,只有透過貨款,優惠的方式來實現。
也就是說:本來公司定價100萬,現在降價到80萬,那麼其中20萬就是公司的補貼福利。你想單純的擼羊毛,在製造業市場基本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製造業小廠打不起來價格戰?因為市場的盤子太大,根本就不是10個億可以攪動。
聊一個知名的案例:瀋陽機床i5智慧機床,適用和價格戰撐起來最後的雄心
2014年,瀋陽機床研發出了i5數控系統;2015年,開始進入數千臺的產能供應。2016年,瀋陽機床的I5在年初號稱有18000臺的產量。這個產量不得了,至少在現在的國內機床領域,也一定是第一的存在。
瀋陽機床
那麼為什麼I5智慧機床,沒有拯救的瀋陽機床?並且加速了瀋陽機床的破產重組呢?
I5機床的市場策略是:給定金,先試用,然後大量的新機器進入到客戶市場,先搶佔市場佔有率,然後以寄希望於金融和復購的形勢,帶來至今回籠。
這個策略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是核心的點在於:後續的尾款回收,要建立在不退貨,以及產品不出問題的狀態下。
也就是說,這個產品使用真的很好,客戶願意為90%的款買單。即使有一些小問題,那他們也願意埋單,不會拖延整個賬期。
但是沈機的I5智慧機床,並不是一個完全成熟的產品,結果是一年以後產品問題頻發,大量客戶要求退貨。
瀋陽機床號稱2016年18000臺的訂單,且不說這個資料是否真實,倘若真的是這個資料,那麼虧損的更為嚴重。2019年中國通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收購瀋陽機床,發展到今天I5機床或許可以說,進步稍微好了一些。但仍然沒有想象的那麼完美。
下游價格戰打的火熱,上游CNC兩大巨頭:日本的FANUC,德國的西門子,從來沒有參與過任何一家企業的降級活動。
包括格力採購西門子的數控系統,雖然壓價很嚴重。但是這也只是一個大客戶的讓利,從來不是整個市場的行為。
瀋陽機床當年多大的攤子?雖然連年虧損,但是架不住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想想一下數萬臺機床出去,就是10多億的現金出去了。結果收回來多少?可能不足30%。
價格戰只是一個幌子,價格戰真正打的是:渠道管理體系,售後服務體系,產品保障體系,以及產品質量最佳化和迭代的速度。
有沒有第一批使用者願意為你的新產品買單,並且承擔風險?
價格只是打動客戶的其中一環,而且有且只有最開始的時候有心動的成分。
一旦整整到使用中,產品質量,售後才是這個產品的直接競爭力。
小企業不適合:價格戰,核心的點在於:售後服務能力,以及產品迭代保證體系,以及資金回籠的能力極差。
從價格戰走出來出的工業品牌:匯川技術工控領域以價格戰較為出名的打法是匯川技術,首先應用在電梯專用變頻器領域的市場。
匯川撬動了西門子,ABB,安川在變頻器市場,就是依靠銷售+技術+研發現場解決問題,低價撬動市場,技術+研發即時解決產品效能和質量問題。
匯川技術
以快速迭代,改變客戶對於低價低效能的印象。很多人說,這個方法我們也可以採用!
工業市場並存在不透風的牆,獨特的商業理念和獨特的產品idea,並不是製造業的決勝法寶。
核心在於管理中如何實現資源的有效調配和配置。匯川技術在行業內拼命和加班也都是出了名的,就在這點上面,並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夠有效平衡。
任何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理想化的商業模式:技術決定產品銷量是行不通的,理想化的投錢做研發,降價促銷等策略,在現實面前都是一文不值。只有把他們變成了管理者手中一套組合的牌,然後按照一整套的方案打出去,才能起到最大的效果。
價格戰聽起來很讓人熱血沸騰,其實質並不是一個什麼高尚的商業技巧。
定位可以低一些:走好用,經濟快,而不是低價劣質的道路大部分的企業選擇低價,並不是因為想走價格戰的道路,而是市場本身就沒有更多的空間。走好用,價格經濟,這條低調務實的路子,才是製造業企業堅持盈利的方法。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沒必要故意低價,而是應該用價格去試探市場的敏感程度。儘量往高了靠,只有高才有利潤,才有建設團隊,研發產品的資金。
所以,我們會發現不管特斯拉如何改變,比亞迪一直都是以自己的步伐在推出新品汽車。這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低調務實風格的經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