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專注開發混合現實和增強現實(MR/AR)技術的明星獨角獸公司Magic Leap發言人對媒體公開表示,Magic Leap正在籌集新一輪重大融資,一旦完成,它將成為該公司的E輪融資。據悉,目前在此輪融資的計劃中,除摩根大通之外還未有其他投資商參與進來。
對於Magic Leap,很多人是既熟悉又陌生,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忘記幾年前曾刷屏的一個視訊:一隻大鯨魚在籃球場裡一躍而出,即時水花四濺,讓圍觀的同學們頓時尖叫。而在美國,Magic Leap其實是一家頗有名氣的AR公司,以酷炫的Demo為世人熟知,雖然曾被詬病其增強現實效果系視訊特效,但並沒有影響投資者們對它的青睞。
編者認為, Magic Leap早前一直憑原型機就能屢次把一眾投資方“忽悠”住,包括谷歌、阿里巴巴、AT&T、沙特基金等巨頭和機構紛紛傾囊注資。據統計,自2011年成立之日起,Magic Leap融資金額累計已達到26億美元。雖然財務狀況良好,但讓大家辛苦期待7年後才終於“憋出”的首款產品,體驗下來更像是一款半成品。吹了這麼多牛,拿了這麼多錢,卻並沒有拿出一個與宣傳相符的產品,難免令人失望。如果Magic Leap一開始不那般高調,透支過高的期待,最終並不會招致一片罵聲。
遙想今年4月,Magic Leap才剛從日本最大移動運營商處獲得了2.8億美元資金,這次又開始籌備E輪融資,繼續一路瘋狂燒錢、一路瘋狂融資。據了解,早在8月Magic Leap就已將其名下1903項專利全部抵押給摩根大通,甚至連自身涉及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專利都拿出來抵押,側面反映其眼前真實的財務困境。一直以來,Magic Leap已從投資圈“套”了大筆資金,但真正的可靠產品卻沒見得做出來。現在淪落到靠“賣血”來緩解資金週轉,這到底是唱的哪一齣,Magic Leap的錢到底花哪去了呢?
區別於傳統的科技行業,像Magic Leap這類概念性高科技公司,人才缺乏的大環境下加上每位員工都是行業的佼佼者,平均人力成本自然水漲船高。其中相當一部分員工年薪已經達到25萬美元以上,一線的高階研發人員以及辦公設施運維等成本就更加高昂。據公開資料顯示,Magic Leap目前全球僱員近兩千人,辦公地點19個以上,在員工薪酬、裝置維護及市場營銷等方面每年的費用支出在6億美元以上,二十多億美元其實沒有想象中那般“耐用”。
可憐的是,不到一萬的產品發貨量為Magic Leap帶來的只有近2000萬美元的營業資金,嚴重入不敷出。顯然,前期圈來的錢已“餘額不足”,如此推算,4月日本電信運營商NTT Docomo為其提供的2.8億美元也只是杯水車薪,僅能維持Magic Leap五個月的運營。在還未有新財團願意繼續注資時,無奈要從摩根大通等金融服務機構“賣血”借貸維持運營。除非Magic Leap還能繼續從其他渠道籌集到資金,否則下一步就只能採取裁員縮編等更為極端的舉措。
如此看來,就連Magic Leap這類國際知名獨角獸的財務經營狀況都顯得如此不堪,收入支出差距如此懸殊。而對於國內外的更多初創企業及獨角獸,絕大多數甚至沒有Magic Leap那般好運,更多在前期就熬不住隨即宣告倒閉。畢竟,後者有金主持續為其“輸血”,自然能夠走得更遠,但未來就像一個無底洞,資金鍊隨時會斷裂而陷入困局,最終做大做強如商湯、科大訊飛這樣也只是極個別案例,這大概也就是當下赤裸裸的弱肉強食規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