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2018年,騰訊股價再度急劇攀升,目前總市值已超過3萬億港元。騰訊這些年的成績有目共睹,分別在電子商務、遊戲、網際網路廣告、雲端計算等業務板塊獲得巨大收入,甚至旗下游戲《王者榮耀》的一款面板就抵過很多小公司一年的利潤。

找合夥人,能力互補,分工明確,各盡所能

馬化騰在回顧創業史時是這樣總結的:

如果要創業,最好不要單槍匹馬。要發揮自己所長,同時要找夥伴一起來做,這樣能夠彌補自己不足。在這個過程中,尊重彼此不同的聲音,尋找互補和共識。企業發展起來之後,更是如此。要保持開放協作的心態,尋找合作伙伴一起來發展,孤木難成林,只有集中力量在自己的優勢上,把其他交給合作伙伴,這樣才能真正把生意做成生態,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我從大學到工作,一開始就靠寫程式碼養活自己,算是個典型的程式設計師。當時我更多的是想做個產品,沒有太多想過開個公司,領導什麼人。連我父母都沒有想到,我這個書呆子還可以開公司。現在想想,如果我當時一個人單槍匹馬地開公司,肯定走不遠的。我覺得當時走對的第一步是找一些合作伙伴,我的缺陷他們可以彌補。

馬化騰創辦騰訊,剛開始只有他和張志東。騰訊成立一個月後,第三個創始人曾李青加入,隨後,許晨曄和陳一丹加入。

馬化騰和4個夥伴組成5人決策小組,將職責劃分清楚,各展所長、各管一攤:

張志東管研發,研發分客戶端和伺服器;曾李青管市場和運營,主要和電信運營商合作,也出外找一些單子;陳一丹管行政,負責招人和內部審計;許晨曄管對外的一些職能部門,比如資訊部、對外公關部都屬於他的管理範疇、最開始的網站部也在他的管轄範圍內。

一位早期便加入騰訊的公司高管分別對這5個外界看起來非常低調神祕的創始人逐一評價:

馬化騰非常聰明又固執,注重使用者體驗,非常願意從普通的使用者去看產品。技術非常好,但是他的長處是能夠把很多事情簡單化;張志東是腦袋非常活躍,對技術很沉迷的一個人。更擅長的是把一個事情做得完美化;曾李青是一個做市場很有霸氣的人,我們經常開玩笑說他是創業團隊裡最純粹的商人;許晨暉是一個非常隨和又有自己觀點,但不輕易表達的一個人,人很隨和,是有名的'好好先生';陳一丹本身是律師出身,非常嚴謹,同時又是一個非常張揚的人,他能在不同的時候激起大家激情的狀態。

2008年4月,馬化騰在接受《廣州日報》採訪時說道:

騰訊是5位創業者一起創立的,有4位是我的中學或大學同學,大家都知根知底,就大家的能力來說,都是比較均衡的,互相之間的互補性很強。比如我對產品比較在行,我知道我要什麼,怎麼去實現,這方面我想得比較清楚;張志東(騰訊原首席技術官)是個學霸,技術能力很強;陳一丹(原騰訊首席行政官)從政府部門出來,他雖然技術不強,但善於組建團隊,對行政、法律和政府接待都很有經驗。正因為我們都不是全才,所以需要互相補充,這也帶來騰訊的風格比較民主,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沒有出現“一言堂”的局面。

後來騰訊的風格也是這樣,比較民主一點,比較多元化一點,讓不同的聲音出來,我覺得這是好事情。對,關鍵時候還是要強一點。比如說實在講不通,該動手得動手。現在來看,這種風格讓我們後來避免了孤家寡人的情況,也讓很多中途加入的人才,能夠帶著創始人的心態在公司裡成長起來。騰訊現在高層和中層人才梯隊比較厚實,也跟早期形成有一定的關係。

騰訊的五個人形成了良好的互補、分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搭建了個非常穩定的結構。

股權分配,能佔多少股份,看有多少能力

都說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在企業迅速壯大的過程中,要保持創始人團隊的穩定合作尤其不容易。在這個背後,工程師出身的馬化騰從一開始對於股權架構的理性設計功不可沒。

“除了我們這幾個創業者都是同學外,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股本結構比較合理。”直到現在,馬化騰還是認為,這是騰訊之所以成功的最得意之筆。

當年相邀四位夥伴共同創業,馬化騰出主要的啟動資金。

有人曾經想加錢佔更大的股份,馬化騰一口回絕:“根據我對你能力的判斷,你不適合拿更多的股份。”他解釋說:未來的潛力要和應有的股份匹配,不匹配就要出問題。如果另外一個人更重要,就算他沒錢,先欠著後面補都行。股份要跟未來做的貢獻和能力以及在公司起的重要性儘量匹配。

相比早期傳統行業的企業家對股權的懵懂,馬化騰的股權治理意識已經明顯甦醒。在採訪中,他說:“當時是有意這樣做的,股權分配也是根據個人能力和特長分配,這樣會保持以後穩定一點,我也見過一個公司,一開始幾個人全部平分,不管是面子也好,沒有考慮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有些3個人各三分之一,往往是很危險的。”

不僅如此,馬化騰還自願把所佔的股份降到47.5%。“要他們的總和比我多一點點,不要形成一種壟斷、獨裁的局面。”但同時,他又要求自己出主要的資金,佔大股:“如果沒有一個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時候肯定出問題,同樣完蛋。”

人才戰略,吐故納新,股權激勵

騰訊視員工為企業的第一財富。馬化騰說:對於騰訊來說,業務和資金都不是最重要的。業務可以拓展,可以更換,資金可以吸收,可以調整,而人才卻是最不可輕易替代的,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一、吐故納新

2005年,騰訊已經擁有多達30個業務部門,當時,騰訊的管理水平可以用"不夠水準"來形容:

產品開發文件的格式缺乏規範;有時過於追求“短平快"的產品開發策略導致了對產品細節的忽視,

在2005年騰訊剛推出“Qzone”個人空間時,其產品介面竟然無法做到統一,在不同的網頁上,竟有Qzone、QQzone甚至Q-zone等不同的品牌標識,至於重要會議不安排記錄、遲到等現象更是普遍存在。

面對騰訊集團的快速擴張,馬化騰發覺管理變成了一個大問題。馬化騰這樣回憶當時的局面:決策很煩,層次很多,關係也不太清晰,各個部門間的合作性也不是很強,每個地方都要長遠佈局,卻找不到合適的人才……

他意識到光靠自己和早期的創業夥伴已經帶不動整個公司。馬化騰表示:

我是偏技術和產品的,個性實際一些,不是很全面化,不是很善交際。和丁磊(網易CEO)比較接近吧。對戰略和產品的方向和度的把握還可以,但要我去管理和對外交流,正兒八經去打分什麼的,我可能做不來……我們現在已經意識到我們有很多弱點,我們不是沒有失敗,我們很多地方也是做了嘗試,做得不好,或者說有些產品開發不好,延誤了時機。……人一多,產品線一多,規範管理的壓力落在我們這些創業者身上,確實很容易出現問題。

自2005年起,大批職業經理人空降騰訊:來自高盛的劉熾平先後擔任首席戰略官和Quattroporte,來自微軟的熊明華擔任聯合首席技術官,來自陽獅廣告的馬來西亞籍華人劉勝義擔任網路營銷執行副Quattroporte,更早時間加盟騰訊、來自華為的劉成敏擔任無線業務系統執行副Quattroporte……

在這次調整中,原有的幾位中層提升為互動娛樂、網際網路增值應用、無線業務、運營客服等部門的副總。此外,還有其他一些中層的調整變更,一些經理被提升為部門經理。對於這次部門調整的原則,馬化騰解釋為:引用新的人才,給更合適的人以發展空間。如果你還抱著很狹隘的思想,就是要霸著這個位兒,最後肯定公司倒黴。

以前騰訊以“零流失率”而自豪,現在則是主動追求合理的流動率,2006年,騰訊把年度人員流動率控制在5%-10%的範圍內。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公司創業時期的老員工,儘管他們過去為企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對於未來企業的快速發展,他們並沒有表現出什麼作用和潛力,或者他們本身有一些想法,騰訊就會用合適的方法勸退他們,這是騰訊平衡激勵約束,督促員工不斷提升自我的方式。

馬化騰表示,對於"吐故納新"的調整,公司從上至下都會做很充分的溝通,高管也均表示贊成,並身體力行,馬化騰在接受《21世紀商業評論》採訪時說道:

公司發展得好,大家的收益也可以體現。管理層成員的大部分資產還在公司裡,上面的人要是不讓優秀的人上來,對他自己也沒有好處。

有的人適合小團隊創業,那我們也鼓勵他去自己創業,此外我們有職業發展通道,你可以成為資深工程師,但有的創業員工沒辦法在技術上提升,可能連資深工程師都發展不下去,如果進來的人個個都比你強的話,那沒辦法,你也要功成身退,我也不可能把你安排到什麼位置上去,這是很現實的。

2007年12月,馬化騰在接受《商學院》雜誌採訪時說道:

團隊成員應該有互補性,並且能夠擁抱變化:騰訊在創業時就遵循了這樣的原則,現在仍然在貫徹這一原則。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管理者的要求是不斷變化的。所幸的是,我們擁有一個年輕的管理團隊,能夠很好地應對變化並把握變化帶來的機會。

二、員工股權激勵

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由於較早地實現了上市,但都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最早的一批員工因為股票等獲益非常豐厚,導致後來工作動力不足。而後進來的人,卻沒有辦法與之相比。

我們的“老人兒”(老員工)分兩類:

一類是真正沒有動力了,一般的激勵,激勵不了他了。沒辦法,他想自己出去創業。有一些仍然保持很強的動力,他還能成長,就是說不需要你激助,他就為了興趣,為了成長。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這沒辦法。

後續的新人慢慢浮現出來了,也的確失去了第一次這樣的機遇(股權激勵)。但是這個世界也是公平的,如果在這個公司呆得越長,激勵每年就會逐漸追上,不能說完全追上原來早期的人的水平,但是至少可以讓他在同行來比要體現出他的優勢。在高速成長的企業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人才,激勵要跟上,這是我們的邏輯。

騰訊用股權激勵員工的歷史由來已久,且出了名的大方:

總 結

股權結構的背後,連結著公司如何搭班子,如何分蛋糕,如何做決策。騰訊的成功與其健康合理的股權制度設計密不可分,一方面通過合理的利益分配與權力制衡機制,搭建了穩定的創始人團隊,另一方面,通過人才動態管理激勵機制,使得騰訊能夠不斷持續發展。

轉發此文後,私信回覆“518”,安排專業諮詢老師和您聯絡,為您免費提供管理、股權諮詢服務,並且贈送《創業公司股權設計》《核心員工股權激勵方案稿》《股東進入和退出機制》《連鎖企業股權激勵》四份禮物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日本實體店打敗電商的9個真相,道出了未來商業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