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9被友商旗艦搶盡風頭、在小米CC9 Pro釋出會上雷軍罕見“爆粗”、生態鏈企業頻傳“去小米化”、市場佔有率下滑、手機收入和銷量同比下滑、高管重磅變動、股價低迷......從種種跡象來看,近期的小米明顯不太OK。
其中,最具象徵意義的當然是締造了小米營銷神話的聯合創始人黎萬強的“離職”。第二次“離開”小米的他想必再也不會迴歸小米“江湖”,給業內留下了一聲嘆息之外,也再次讓人感慨“聯合創始人”和“離職”竟然有如此高的緊密關聯度。
褪去紛繁的產品與業績表現資料來說,單個產品的表現不佳或多位核心高管變動的人士“地震”顯然並不是已經集團化運作的小米所需要擔心的問題,擺在小米麵前的是更加嚴重的問題:一直將手機+AIoT業務作為“雙引擎”的它,似乎在核心業務引擎上已經顯現出馬力不足的情況。
11月27日,小米公佈了2019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根據財報顯示,小米第三季度營收和淨利潤實現了“雙增長”,2019年第三季度總營收為5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5%,調整後淨利潤為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3%。另外,小米2019年前三季度淨利潤總計為92億元人民幣,已超去年全年。
但需要指出的是,淨利表現出色雖然讓這份財報乍看之下相當亮眼,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小米近幾日的股價,但與往期資料相比,小米的這份業績報告並不如人意。
從營收增長情況看,小米Q3營收同比只增長了5.5%,這與Q2 15%以及Q1 27.2%的增長資料相比降幅明顯,小米正面臨營收增速大幅度減緩的問題;在最亮眼的淨利潤表現方面,小米今年Q1調整後的淨利潤為20.8億元,同比增幅為22.4%,Q2調整後的淨利潤為36億元,同比增幅為71.7%,對比第三季度20.3%的淨利潤增長顯然也體現出小米在利潤增速上的大幅滑坡。
與營收、淨利潤增速雙下滑相對應的當然是小米在核心手機業務上的“頹勢”。產品口碑下滑、市場佔有率下滑、手機收入和銷量同比下滑之下,小米雖然保住了行業第四的位置,但這離它原本“應該”在的位置還有距離。更何況,小米手機在高階轉型之路和競品們的強勢表現下很難說未來能否止住這股下滑的態勢。
在手機業務之外,過往小米引以為傲的生態鏈發展也在近年面臨了更多的質疑,“為何小米生態鏈企業都在努力去小米化”、“小米生態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控的?”、“反思小米生態鏈:先依賴小米,再脫離小米?”......類似的標題文章已經在近期淹沒了人們對於小米生態鏈的觀察。
而作為AIoT業務佈局的核心,小米生態鏈的“故事”如果講不下去了,那麼小米“網際網路公司”的大旗也就很難再讓人從“硬體公司”的固有偏見中轉移開來。
對於小米來說,手機+AIoT這兩大“引擎”是基本面。只是經年之後,過去一度讓小米“發燒”氣質明顯的“雙引擎”已經不再在行業中具備強大的新鮮感和誘惑力。
高階化“無力”仍是小米之痛從營收構成上來看,小米第三季度主要營收來源為智慧手機業務、IOT及生活消費產品以及網際網路服務這幾塊業務,其中營收大頭為智慧手機業務,該業務條線為小米貢獻了323億元營收,較去年同期下滑了7.76%;IOT及生活消費產品實現營收156億元,同比增長44.44%;網際網路業務實現營收53億元,同比增長12.27%。
手機收入下滑對應的是小米手機銷量的下滑,2019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機總銷量為3210萬部,而去年同期該資料為3330萬部。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銷量下滑了,但小米手機的毛利貢獻比例卻保持在了一個較高的水平線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小米實現了整體的利潤提升。
一個有意思的資料是,小米手機的平均售價已經從2019年Q1的968元、Q2的998元上升到了Q3的1005元。而與此同時,小米手機的單臺成本卻由936元、917元下降到了915元。從小米的角度來說,小米手機正在幫助它賺越來越多的錢,但從消費者的角度,小米手機正變得越來越“貴”。
當然,這種與小米高階化策略相對應的“貴”似乎只是對標在售價上,並未在手機投入成本上得到相應提升,這可能也是導致小米主力旗艦機型相比於競品越來越不吃香的原因之一。
另外,從研發投入方面我們似乎也能看出為什麼小米“進軍高階”之路始終磕磕絆絆的原因。相關資料顯示,小米的研發費用佔營收的比例基本維持在3%-4%,而技術已相對穩定的蘋果常年維持在6%,華為的研發佔比則高達14.1%。研發不足、成本投入降低卻售價提高,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小米高階機型的銷售不佳,且小米品牌的口碑依舊停留在“價效比”的層面上。
從2017年開始進軍高階市場,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小米的高階化定位依然任重道遠。從最新的Q3財報資料我們也可以看出,低端機型目前依然是小米的營收主力。
根據第三季度財報資料,小米手機目前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為9.1%,排在三星、蘋果和華為之後位列第四。全球市場上,第三季度小米在印度智慧手機出貨量為1260萬臺,與去年同期1170萬臺的資料相比增長了8.5%,而且保持了連續九個季度出貨量第一的位置。但比較尷尬的是,小米第三季度在國內智慧手機出貨量金為970萬臺,還不足同期在印度的智慧手機出貨量。
也就是說,以小米低端品牌“紅米”為主要銷售市場的印度已經成為小米出貨量中最大的單一國家。由此可見,小米對低端手機的依賴度依舊很高。
小米生態鏈是否“名存實亡”?如果說手機業務的未來還需靜待5G時代可能會帶來的“大機遇”的話,那麼小米所引以為傲的生態鏈計劃似乎面臨的危機更緊迫。
2013年底,小米正式啟動了小米生態鏈計劃,它通過“投資+孵化”的模式將小米模式運用到了其它產品領域,這一方面是對小米品牌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分攤企業風險。
彼時,小米生態鏈帶著小米品牌的光環吸引了無數創業公司的加入,但隨著生態鏈企業們的不斷髮展壯大,“去小米化”反而在近年成了這些小米生態鏈企業壯大的“第一步”。
比如在今年年初,作為小米生態鏈中首家在美股上市的公司,“華米科技”就表示已經在為團隊獨立做準備。華米高舉著“去小米化”的旗幟,一度在輿論端製造出不小的聲勢。
從華米科技的營收構成來看,這家小米手環供應商的營收與小米息息相關。相關資料顯示,華米科技2015年、2016年及2017前三季度,小米帶來的收入分別佔其總營收的97.1%、92.1%和82.4%,此後至今雖然在繼續減少,但其整體營收對於小米的依賴依然巨大。
也就是說,小米是華米最主要的客戶和分銷渠道,這意味著脫離小米將會直接影響到華米的生存根基,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隨著小米生態鏈弊端的日益顯現,華米還是“不得不”邁出“去小米化”的步伐。
一方面,隨著華為、OPPO、VIVO等手機品牌廠商的崛起,特別是近兩年華為作為中國創新力量在全球舞臺上展露風姿,相比較而言,小米的品牌與粉絲效應已經逐漸黯淡,再加上智慧家居的入局者的不斷增多,小米生態鏈在智慧家居方面的優勢也在逐漸消退。
另一方面,小米生態鏈企業對小米的依賴度也在為企業本身的發展敲響“警鐘”。為了保證小米產品的高性價比,這導致了生態鏈企業毛利率低企的情況,而低利率又導致了生態鏈企業無法進行技術的革新與積累。“5%利潤率”所帶來的惡性迴圈和危機感正在讓小米生態鏈企業陷入兩難的境地。
對小米來說,營收、淨利潤增速雙雙減緩,手機銷量下滑趨勢顯現,小米生態鏈困局難解等等問題都給它發出了危險的訊號。面對華為、OPPO、VIVO甚至長虹、美的等品牌在各個領域的積極表現,小米的現狀不太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