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阿里巴巴創業初始,就喊出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著名口號,在這個口號的指引下,阿里巴巴的電商帝國飛速擴張,將馬雲送上了中國首富的寶座,千萬創業者在先輩成功的示範下,心潮澎湃,前仆後繼,紛紛投入電子商務的大潮,電子商務確實“讓一部分人與馬雲一樣先富起來”了。
據國家郵政局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快遞行業進入單日快遞“億件時代”,全年完成了400.6億件的業務量,2018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507.1億件,同比增長26.6%,而這個資料,2012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僅完成56.9億件,僅七年的時間,中國快遞發件量幾乎增長了10倍。
不過在快遞業如此顯耀的成績背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也越來越刺眼,這就是地域間的發展不平衡。在2019年1月16日國家郵政局公佈的2018年郵政行業執行情況中,列出了2018年全國快遞業務量最多的50個城市。這50個城市省份最多的為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都有八個城市,幾乎佔了前50城市的一半。
近幾年南北經濟發展南快北慢的趨勢預發明顯,在這個榜單裡顯露無疑,廣東浙江江蘇加上其它南方省份共佔據了36個城市,遙遙領先於北方的十四個城市。在前十名裡僅有北京一市處在北方,也僅以220875.6萬件排在第六位,與排在第一位的廣州市506447.8 萬件相差甚遠。排在第二的北方城市則到了第17名,是河南省省會鄭州市。
在北方地區山西、內蒙古及吉林省都沒有城市進入前50名,雖然近幾年山東省被好多人唱空,被認為下一個東北,但北方地區還只有山東省做扛把子能與南方地區相比較,有四個城市進入前50名,排在第四位。
為什麼經濟的發達與快遞量高度相關,我們知道,電子商務的核心是減少中間交易環節。在商品傳統流通模式中,原來一件衣服在廣州周邊服裝工廠,以50元出貨,經過一批80元、二批100元甚至三批120元,再經過零售店,最終以200元到消費者手裡,在這個交易流程中,至少是零售店或者二批三批獲得的差價,是留在本地的,只有出廠價或一批是留在廣州的,然而在電商交易模式下,通過電商交易平臺,實現了工廠、批發商們和消費者的直接交易,省略掉了零售店和一些小規模的批發商,消費者或者以100元的價格得到了自己的衣服,從技術進步上講這是沒問題的。但我們看到的是,雖然消費者得到了實惠,但這個交易鏈條縮短了,原來能留在本地的三批或零售差價沒有了,現在留給本地的或許就只剩下一點可憐的快遞派件費了。
從上面例子我們看到,在電商交易模式下,電商平臺佔據了食物鏈金字塔的頂層,工廠、電商從業者和消費者也獲得了實惠,電商平臺的利潤就是來自於原來那些零售實體店及小批發商獲得的差價,馬雲曾說,不是電商平臺太便宜,而是實體店成本高,不管話說的多麼漂亮,而這句話的背後,就是電商替代了原來的內陸地區的實體店及小型批發市場,這是造成非工廠非電商平臺地區實體蕭條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然快遞量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不是經濟發展的原因,北方地區如何迎難而上,追上南方的經濟發展速度,這是一個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