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國內的一家晶片企業高層突然出現請辭。一眾網友開始出謀劃策,讓他去華為。
這個想法,咱們想想就算了,畢竟半路夫妻,難......
網友們出謀劃策的理由其實挺簡單,強強聯合,主要也看好華為內部的穩定。在我們看來穩定的內部,任正非功不可沒,一定在管理手段上有一套。
但,在華為有這麼一個人卻不以為然。
老闆懂什麼管理?他就知道那三個英文字母原國家證監會主席肖鋼訪問華為,期間聊IPD(整合產品開發),聊企業管理,華為高層說了一句話,讓眾人不知所措:
老闆懂什麼管理,我們的變革IPD,他就知道那三個英文字母。
而這個“詆譭”老闆的高層就是現任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
對於華為很多人熟知任正非、孟晚舟、孫亞芳、餘承東,卻很少人去關注徐直軍。我也是在2019年的一次採訪中,記住了這個華為的輪值董事長。
當時參加的還有六家英國媒體,採訪中媒體問了幾個刁鑽的問題。徐直軍並沒有因此而失去理智,而是不經意地反擊道:
不同的國家基於自己的考慮有權決定選擇哪些廠商部署它的網路,華為4G也沒有進入所有的國家,華為的5G也不期望進入所有的國家。
澳大利亞的市場還不如廣州移動大,紐西蘭的市場還不如他老家湖南益陽一個地級市大,而廣州移動就沒有選擇華為的4G裝置,所以華為少幾個國家的市場也無所謂。
對於這員愛將“老闆不懂管理”的“嘲諷”,任正非一笑而過:
在時代前面,我越來越不懂技術、越來越不懂財務、半懂不懂管理。從事組織建設成了我後來的追求,如何組織起千軍萬馬,這對我來說是天大的難題。
這是他的真實想法,曾經在多個場合自黑:我就是一個只會簽字的傀儡。
不懂管理的老闆,這些年都在做什麼?我個人既不懂技術,也不懂IT,甚至看不懂財務報表,唯一的是,在大家共同研究好的檔案上籤上我的名……
任正非說自己是一個傀儡,也就是這兩年被公關部推了出來,不然自己不會出面。
想來也是,2018年前很少見到這位老人的身影。
這些年,他都在做什麼?
1994年,任正非寫了一篇文章《對中國農話網與交換機產業的一點看法》節選:
減少品種,擴大規模,提升工藝,降低成本,加強售後服務,加強科研投入。減少自相殘殺,股份制聯合發展,這是擺在中國通訊產業面前的現實問題。必須正視,迴避不得。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復關後,全軍覆沒。
1995年,《再論反驕破滿,在思想上艱苦奮鬥》節選:
為了拓展明天的市場,每年從銷售額中提取10%作為研究經費,緊緊抓住戰略發展不放。96年研究經費達1.8億。97年會達3~4億,本世紀末會達8~10億。只有持續加大投資力度,我們才能縮短與世界的差距。
2000年,《創新是華為發展的不竭動力》節選:
華為十年的發展歷程,使我們體會到,沒有創新,要在高科技行業中生存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2001年,《華為的冬天》節選: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網路股的暴跌,必將對二、三年後的建設預期產生影響,那時製造業就慣性進入了收縮。眼前的繁榮是前幾年網路股大漲的慣性結果。記住一句話:“物極必反”,這一場網路裝置供應的冬天,也會像它熱得人們不理解一樣,冷得出奇。沒有預見,沒有預防,就會凍死。那時,誰有棉衣,誰就活下來了。
資源會枯竭,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這句話同樣是任老說的。看過任老的很多文章,真正的企業管理寥寥幾言,大多數是在傳遞一種企業文化。
還有一個點,他無時無刻不在傳遞居安思危的思想。有人說,他只會講一些大道理,聊一些冠冕堂皇的話。我勸有這些思想的同學們,去看一下任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文章。
結合當下局勢,相信你會豁然開朗。
他,真的只有這些嗎?公司所有員工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會破產,我們怎麼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
幾十年來,任正非很少真正地參與管理企業,但他無時無刻傳遞讓華為“活下去”的信念。
他讓這種信念,也成為孫亞芳、梁華、郭平、徐直軍、胡厚崑、丁耘、餘承東、汪濤、徐文偉、陳黎芳、彭中陽、何庭波、李英濤等人的信念。
哪一個單拎出來不是萬中無一的人傑,但就是不懂“管理”的任正非,憑藉自己的個人魅力和精神感召力讓他們凝聚在一起。
實現利益共享、權力共享、責任共擔的機制與迴圈。
我知識的底蘊不夠,也並不夠聰明,但我容得了優秀的員工與我一起工作,與他們在一起,我也被薰陶得優秀了。他們出類拔萃,夾著我前進,我又沒有什麼退路,不得不被“綁”著,“架”著往前走,不小心就讓他們抬到了峨眉山頂。我也體會到團結合作的力量。這些年來進步最大的是我,從一個“土民”,被精英們抬成了一個體面的小老頭。
30年前,有一位落魄的44歲中年人帶著一幫20剛出頭的年輕人創業。曾經的少年們,依然成為少壯派,撐起了這個攤子。
誰也不曾知道他以前究竟有多兇,但現在的笑容是真心的。自稱體面小老頭的任正非,在很多事情上確實可以放手不管,但他不可以不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