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時候都會有一個想法:如果全世界每人給我一元錢,那我就成了億萬富翁。
現在,伴隨著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的發展,終於有企業將這一模式付出了實際行動——網路眾籌。尤其是大病籌款平臺,更是發展如火如荼。網際網路市場高速發展,公眾因大病醫療面臨經濟困難,幾家網路眾籌平臺於是迅速起家,並瓜分和搶佔著"市場",水滴籌便是其中一家。
美團高管建立,騰訊曾參與投資
水滴公司是前美團高管沈鵬創立的網際網路保險保障公司。今年以來,其旗下擁有水滴保險商城、水滴互助、水滴籌等業務的水滴公司先後完成兩筆融資,一筆是3月騰訊領投近5億元的B輪融資,另一筆是6月博裕資本領投超10億元的C輪融資。
創立之初,水滴公司就瞄準了下沉市場。一方面,下沉市場確實在網際網路時代擁有更大的機會,另一方面,下沉市場的使用者需求確實"無人問津"。
為了更好的服務這個市場的使用者,一方面需要藉助移動網際網路技術不斷滲透,但因為很多客觀因素(學歷低、沒有被網際網路化),這些使用者確實需要很多志願者去服務,包括為他們提供籌款、情感上的關懷等。
資料顯示,2017年5月,水滴公司推出水滴保險商城,到目前為止兩年多的時間,累計服務超過1200萬用戶,其中90%的使用者是通過水滴保險平臺完成線上首次投保,復購意願73%,目前累計合作的保險公司數量超過60家,推出超過80款保險產品。
從客觀情感以及資料層面來講,水滴籌的出現非常合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其確實解決了一部分人"大病難治"的問題。然而在高速發展中,水滴籌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
"地推"掃樓發起眾籌,流程監管不嚴導致消耗社會愛心
近日,梨視訊拍客上傳的一段"臥底"視訊,曝光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籌款顧問,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從中每單最高提成150元,有人月入過萬元。
視訊內容顯示,水滴籌採取末位淘汰的管理方式,籌款顧問一個月最少得完成35單,否則就會被淘汰。為"搶佔市場",籌款顧問對募捐金額填寫隨意,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稽核甚至有所隱瞞,對捐款用途缺乏監督。
11月30日,水滴籌公關團隊迴應稱,水滴籌高度重視,已第一時間由水滴籌總經理牽頭,線下各區域籌款顧問負責人以及其他相關負責人成立緊急工作小組,在全國範圍內尤其是寧波、鄭州、成都等地,開展相關情況排查。
從目前的評論來看,人們對水滴籌爆出的這件醜聞更多的是口誅筆伐。一方面,很多人認為該事件爆出,水滴籌消耗了社會的愛心;也有人認為,水滴籌這件事更多問題出現在監管層面,因為水滴平臺大病籌得的資金,並沒有進入水滴籌的口袋。
"公益"能不能當"生意"來做?
實際上,水滴籌爆出"地推"這件事,究其根本是商業邏輯的問題。上面已經提到,水滴籌並不是純粹的公益組織,而是一家已經進入C輪融資的商業公司,也就是說,水滴籌不可能單純從事公益慈善,而需要有清晰的盈利戰略和變現能力。
按照目前國內類似網際網路籌款平臺的運營模式,水滴籌的盈利和變現能力,一是利用捐款沉澱資金進行資本運作,二是從募捐款項中提取管理費用和佣金,三是將平臺註冊使用者轉化為商業服務物件,例如向他們推銷保險,此外還有來自對使用者資料的深入挖掘轉化,等等。但無論是哪種方式,水滴籌都需要獲得越來越多的使用者,才能在這基礎上實現商業轉化。
網路眾籌本身屬於一種創新模式,並且網路眾籌涉及面眾多,有基於各種目的的眾籌,所以監管困難,目前來看規範比較依賴於平臺自身。業內人士認為,要實現眾籌平臺的規範,首先監管政策要跟上,在准入、退出、懲治、操作規範上要有一定的規定,但監管政策往往是滯後於創新。
這次掃樓事件的出現,對水滴籌來說也是一個契機,讓水滴籌能夠正視自身在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同時讓水滴籌有機會和時間去積極解決這些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改善稽核機制,讓未來更多真正有需要的人得到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