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車停在學校門口,熄火,掏出手機,開啟支付寶,找到“餓了麼外賣”,搜尋“嘉和一品”。離我最近的是“東壩店”,送達時間是30分鐘。如果我此時下單,可以趕在我女兒放學前拿到。
這是一週前的事。
我女兒要去參加一場英語水平測試。正值晚高峰,路上耗時很長,可以確定她趕到考場後根本沒時間吃晚飯。我只能想辦法讓她在車上吃點兒東西。
我在她學校門口用餓了麼叫了個外賣,是她喜歡的嘉和一品豬肉圓白菜鍋貼。餓了麼的騎手比預定時間早了幾分鐘到達。為了表示感謝,我給騎手打賞了5塊錢。
這次叫外賣的經歷,讓我充滿愉悅感:我女兒在晚高峰時可以吃到她喜歡吃的鍋貼;我可以不再擔心行程的倉促;打賞讓我產生了滿足感;而店鋪的優惠,讓我有了“薅羊毛”的感覺——如果我到店點餐打包,不惟耗時耗力,還要支付總額44元的餐費與包裝盒費用,而我叫了外賣,只支付了28元,加上給騎手的打賞,實際支出也只有33元。
這是一次有趣的經歷。
路上我開始思考:它到底改變了什麼?
首先,它代表了我消費習慣正在發生轉變。以前我喜歡到店點餐,現在我則習慣了在支付寶上使用餓了麼。
其次,它意味著更多就業機會出現。店鋪的服務員並未因此而減少,但卻增加了騎手的崗位。
第三,它意味著商戶的成本在下降。到店就餐的收益受制於翻檯率,而外賣則使翻檯率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攤薄了店鋪的房租成本,使店鋪有意願進行優惠。
最關鍵的是,店鋪擁有了資料,可以根據資料分析備餐、調整備餐和營業時間。它的經營會更具效率。
對於一個行業來說,這是革命性的變革。它的影響所至,經由一個個騎手、一家家商戶,最終會改變整個國家。
那麼,誰在支撐著這個體系運轉呢?
“新服務”來了我因為是在支付寶上使用口碑餓了麼,所以天然認為是它在支撐這個體系運轉。
口碑餓了麼,官方稱謂是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我檢索新聞時發現,天貓“雙11”期間,餓了麼電子消費券銷量同比暴漲十倍,很多個本地生活服務行業紀錄被打破,據稱上億消費者、數百萬商家和口碑餓了麼一起推動了全社會的商業共振。
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Quattroporte王磊說:“我們在創造一個全新的現代服務業中臺。百萬商家和我們一起,重新定義了本地生活服務行業可以觸達的高度。”
檢索新聞的時候,我還聽到一個新詞,“新服務”。這是阿里巴巴經濟體造出的又一個“新”。在天貓“雙11”期間,我特別關注過它製造的“新消費”。
“新消費”我是勉強搞懂了,那“新服務”又是什麼呢?
來自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的定義是——“網際網路時代,努力打造服務、產品、硬體體系的數智化,構建全球領先的數智化服務業新體系。”王磊在11月19日的本地生活服務戰略釋出會上則解釋說,將通過數智化,做好本地生活服務業的中臺。
這是屬於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的定義,是“內部定義”,它有五個關鍵詞,除了“新服務”外,還有“新工具”、“新價值”、“新連線”、“新目標”。馬雲的“五新”之後,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內部又來了一個“五新”。
我在新聞中讀到:餓了麼口碑構建的全鏈路數字化體系,提供的全數字化解決方案,已經超越了交易平臺的概念。隨著與阿里生態的底層資料交融,餓了麼口碑正快速帶領行業步入“新服務”時代。
幾乎所有新聞都在強調,在“新服務”時代,生產關係將發生變化:從強調分工,到注重協同;從靠流量賺錢,到靠手藝賺錢;從重視內部完善,到玩轉跨界合作…… 服務價值鏈的各個環節被全部打通,商戶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在品質及體驗上也不斷推陳出新。與此同時,使用者將享受到極具個性化的精準推薦、高效便捷的即時配送、沉穩可靠的金融支撐。
這一切,都是站在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立場上的定義。那“新服務”的外部定義應該是什麼?
我們從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的“五新”倒推——商家將擁有數智化體系、“一戶一表”的獨立中臺、以人為本的價值認同、“新零售”與“新消費”的延伸與支撐、以“服務”為目標,“要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既然新服務是“新零售”的關鍵延伸,也是“新消費”的關鍵支撐。依照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的定義,新零售的本質是“人貨場的重構”。
我在《為什麼人們願意為雙11的“新消費”買單?》中說過,在淘寶天貓Quattroporte蔣凡的邏輯中,“新消費”的新就是新群體、新供給和新場景。依照蔣的邏輯,“新消費”的本質同樣是人貨場的重構,與“新零售”在邏輯上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新消費”提供了比“新零售”更廣袤更縱深的一個空間——
僅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新零售”更關注供給側變革,重心是商戶是企業,而“新消費”,更關注消費側的變革,重心是消費者的體驗,是更廣闊的消費空間。
同樣邏輯,作為“新服務”的提出者與定義者,王磊的邏輯必定是在“人貨場”的架構內。人是消費者、貨是商家提供的服務、場就是“本地”。
所以從外部來看,“新服務”就是數智化的服務連線。它也是“人貨場的重構”。它試圖通過改變百萬商戶,最終能服務到每一個本地生活人群。
很土的一個定義,不是嗎?
但生活就是如此。我們需要的不是浪漫主義,而是每天的柴米油鹽。我們每個人都追求快,追求絕對的速度,追求迫不及待。如果“新服務”能使“城市生活更美好”,土一點兒又有什麼呢?
更何況,“新服務”對於中國,遠比我們的所想重要得多。
“新服務”真的那麼重要嗎?對於消費者來說,“新服務”就是快捷、智慧、體貼的服務,就是更好的服務。它很重要,卻也沒那麼重要。
但是對於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的百萬商戶來說,它的確很重要。如果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能夠全面兌現其對商戶的承諾,那麼商戶即可擁有自己獨立的小中臺,一方面可以利用小中臺與大中臺(平臺)連線,另一方面又可以用自己的小中臺進行精準營銷。
在被賦能之後,它的效率會得到提升。每一個商戶都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比提升經營能力、賺更多錢更重要的了。
微觀經濟因為過於分散與瑣細,常常遭遇忽視。我們很難從一家店鋪身上看到那種巨大變革帶來的震撼,自然也很難體會到一個小小數字的變化,對於中國可能意味著什麼。
倘使“新服務”真正做到在核心環節為商戶降本增效,那麼一個個小微經濟體的活力就會被激發,需求與供給會更加對稱,商戶就會在自身發展中提升效率,採購更多原材料,僱傭更多的人……
中國第三產業的“流通”與“服務”,就會在一條條細微的潛流中慢慢發生改變。這改變是寂寞無聲的,倘使有一天它呈現為一個數字,那它改變的將是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這個數字是,60%。
全球定義發達國家,公認的標準是: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總量)和社會發展水平。分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僅要看其GDP,也要觀察其產業結構,尤其是國民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所佔比重。
第三產業指各類服務或商品,在中國通常指流通與服務。
發達國家第三產業佔比通常超過60%,主要經濟體中,美國、英國與法國佔比都接近80%,日本73%左右,德國接近70%。中國雖然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第三產業近幾年佔比才超過50%,離發達國家標準線還有好長一段距離。
國家統計局今年8月20日釋出的報告稱:“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就業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保持了就業形勢長期穩定,第三產業已成為吸納就業最大產業,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城鎮就業主渠道。”
馬雲曾經在演講中說:“不要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對立起來,不要把服務業和製造業對立起來,今後服務業就是製造業,製造業就是服務業,如果在座的每個人去思考,你今天說你是製造業,那你的路走得也不會太長,也就是幾年的時間。實體經濟不是製造業,服務業是實體經濟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服務業太重要了。
“新服務”因此也真的很重要。它的重要,是因為它關乎國計,更關乎民生。
中國終究要成為發達國家,這條路很長,最大的障礙還是產業結構,是第三產業在GDP中的佔比。“新服務”的目標就是推動服務業的數智化水平,用技術驅動服務,提升服務效率。效率提升之後,服務業的天花板就會被捅破,新的需求就會誕生,“新消費”就會順勢而上。
我們可以說,每一個推進“新服務”的商戶,每一個使用“新服務”的消費者,都構成了中國通往發達國家之路上的砂石——我們是不是很重要?
“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巨集觀政策層面,強調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今年的就業目標,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在此基礎之上,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今年城鎮新增就業要在實現預期目標的基礎上,力爭達到近幾年的實際規模,也就是力爭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人。這既保障城鎮勞動力就業,也為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留出空間。
國家統計局的報告已經明確了服務業對於民生的重要——“第三產業已成為吸納就業最大產業,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城鎮就業主渠道。”“新服務”提升了商戶的效率,創造了新的“貨”與“場”,自然也會帶來新的“人”——消費者與從業者。
電子商務的末端在物流,本地服務的末端在服務的完成,這都需要人去實現。在本地生活中,每個商戶、每個行業,其所服務的人群與半徑都是有限的,需求增加之後,無論數智化程度多高,它都必須增加更多人力來完成服務。這就是就業,是民生,是最重要的民生。
中國服務業正處於技術驅動的劇烈變革期,服務業數智化程度低、區域發展不均衡,既是成長的障礙,也是成長的紅利。“新服務”就是要提供兌現紅利的可能性。
變化與交鋒“新服務”的出現,是服務業成長的必然選擇,也是自然選擇。
我生於1970年代。我們這代人身上承載了服務業的千年鉅變,簡直稱得上是中國服務業“活化石”一樣的載體。我小時候生活在農村,見慣了貨郎走街串巷,也習慣了以物易物。我的家鄉,至今還習慣於拿小麥換麵粉、拿花生換花生油。
1990年代,我到北京讀大學。世界突然變得寬闊,服務也變得眼花繚亂。海淀圖書城附近,幾乎是一個農村學生的整個世界。你想要的東西,它都能提供。那時候我們想要的就是吃飯、打電話、買書和衣服,偶爾打打檯球,談戀愛的時候喝杯咖啡,週末到小店裡點個醋溜土豆絲、蔥爆羊肉,兄弟們喝幾瓶啤酒……
美好生活背後,有諸多不便。那時候打電話、吃飯、購物,都需要排隊、付現金。有時晚間餓了想吃點兒東西,要像孤魂野鬼一樣到處尋找開門營業的小店。那時候如果有個“餓了麼”,一定會將幸福感衝到峰值。
到了2000年後,我住的地方可以電話訂餐了,但也僅限小區內部。有時候店家缺人手,你就得自己跑去取餐。那時候去銀行交電話費、水電燃氣、存取款、還房貸,依舊要排好長的隊。倘使你要將所有事情辦一遍,沒有半天、一天的時間根本弄不完。現在想來,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日子裡,我們被孤立在真正的服務之外。
真正的“服務”是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到來的。大部分常用公共服務已經可以在支付寶上實現了,更具體的服務,電子商務與本地服務分別提供了解決方案。生活的便捷度提升之後,幸福感就會增強。
在從網際網路向移動網際網路轉變的時候,是我“本地生活”最苦惱的一段日子。我的“本地生活”有不少奇遇。
我此前住的地方附近,一家叫“寫意人生”的香港茶餐廳,生意看起來紅紅火火,一夜之間老闆捲款跑路了。我在它那兒充了值,因為充值有優惠。我搬家之後,又在附近一家“印象農家院”裡充了值,心想這回你農家院該不會跑路了吧,結果隔了個把月後有一次去吃飯,發現那兒已經拆遷了。
如果是在今天,如果是在“餓了麼”或者“口碑”上面,你想要的優惠不必通過充值來獲得;對店鋪的評價也可以成為你的重要參考。
時代已經鉅變。改變的速度越來越快,有時一夜之間,便可穿越千年。
與變化同行的,是各種交鋒,既有消費行為的交鋒,也有服務理念的碰撞。我們目睹了一家家店鋪從生到死,也看到一家家店鋪從無到有。只要生活在繼續,服務就不會中斷,變化與交鋒就會持續。
從服務到“新服務”,不只是技術上的變革,而是消費者與技術一起,用腳投票,對低效、劣質服務進行淘汰;用錢投票,讓高效優質服務實現“馬太效應”。
它想做什麼?“新服務”想實現的目標是幫助中國服務業彎道超車,助力於國計民生。它想幹的事情很多。它的商業價值,會在具體的商業動作中呈現,而它最重要的價值,在我看來,則是填平資料鴻溝,實現資料平等與分享的嘗試與努力。
依照內部定義,口碑餓了麼推出“新服務”的同時,還推出一套核心的商業作業系統,它對內可以優化和擴充大平臺的生態與服務能力,對外則“去中心化”,增加商戶獨立的小中臺。
與純粹“大中臺”時代相較,這是一次商業技術上的鉅變。在“大中臺”時代裡,流量是最重要的,它意味著使用者端的需求與商戶端的供給。問題是,任何一端流量缺失後,整個模式就會陷入瓶頸期,出現停滯。
“新服務”的“去中心化”,本質上就是將“本地化”進行到底,商戶與消費者“本地化”精準匹配。它意味著大平臺必須做出犧牲,將資料的自主權讓渡給商戶。
“中心化”時代裡,資料完全掌握在大平臺手中,商家只是資料的供應者與使用者;但在“新服務”中,資料由大平臺與商家共同擁有,商家可以自主經營自己的資料,資料告別了壟斷,也開始了“去中心化”。
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Quattroporte王磊認為,現代服務業的“現代”二字,就是資料,而其所從事的,實則是資料服務業。
對於商家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改變。此前的資料關係中,大平臺與商家是主僕關係;而在“新服務”中,資料關係則變成了兄弟關係。
資料服務現在已經成為整個阿里巴巴的核心能力,無論電商業務、金融業務、物流業務,還是雲端計算、本地生活,都在提供資料服務。
通過資料服務,“新零售”改造了商業,讓中國零售業擁有了全球最領先的零售體系;“新消費”打破了消費鴻溝,使消費下沉到四五六線城市和大城市的“五環外”;“新服務”則試圖改造整個服務體系,提供一種中國現代服務業彎道超車的可能性。
在服務業,錢是大問題。王磊說,服務業是最缺錢的地方,也是區域發展最不平衡、網際網路化水平最低的地方。所有的小店,除了自己的存款,拿不到真正意義上的金融支援,餓了麼口碑與螞蟻金服聯手提供金融服務,就是想解決這個問題。
服務業中國第三產業的核心,也是中國通往發達國家道路上最需提升的產業。它既是國計,也是民生。阿里巴巴選擇這樣的單點進行突破,符合其一直的商業邏輯。
從阿里巴巴的歷史與產品來看,阿里的邏輯是解決最需要解決的商業社會難題(也是其自身“痛點”)。它相信解決了社會難題,就是解決了商業空間,自己一定可以得到足夠的商業回報。最初的1688(B2B業務)如此,支付寶如此,菜鳥如此,阿里雲如此,現在的阿里本地生活同樣如此。科技、商業與社會發展融合到一起,將企業的動能與社會的勢能融合到一起,它便成功了。
王磊說:“以前是平臺好做,生意難做,以後要平臺難做,生意好做。所以歸根到底,新服務是一個使命願景價值觀的問題。”
1999年,馬雲給阿里巴巴確立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二十年過去,它依舊適用。
*圖片購自視覺中國
-
1 #
-
2 #
中國社會一直都在快速發展和變化,出現新的服務和消費方式除了成熟的技術體系的支撐,根本是消費者需求的滿足,在城市裡生活和打工的人,永遠都在跟時間賽跑,最早先知道的是外賣送披薩,阿里和美團等外賣公司徹底釋放和激活了需求。
-
3 #
餓了麼東西比美團貴,我對比過幾家商家,同樣的商家,還是在美團的外賣便宜
-
4 #
寫了一大堆文字,能簡化抽象成一句話嗎?新服務跟外賣有啥區別?
-
5 #
蜂鳥太難服務太差,都用美團
-
6 #
餓了麼外賣的服裝都比不過美團,要打過美團,必須要選紅黃藍三種顏色才能打敗美團的黃黑絕配!
-
7 #
我個人覺得餓了麼還行吧,因為餓了麼優惠多,對於我們這些小資本主義來說,誰便宜我就用誰的,說到服務和速度都已經不分伯仲了,美團上的東西我對比一下,還是餓了麼有優惠
-
8 #
作者這是第一次用外賣業務嗎
-
9 #
為什麼同樣的餐食,店內食用不優惠,外賣滿減還能用優惠券,這個情況現在太普遍了,誰能解釋一下原理?
-
10 #
最近外賣,美團餓了麼都漲了5元,傷不起
-
11 #
騰訊:一直在模仿 從未被超越阿里:一直在收購 從未被超越我們都低估了,標題與內容的差異
-
12 #
這應該是發在幾年前的文章吧,現在發怪怪的,懷舊?
-
13 #
厲害 估計你是第一次點外賣 才那麼多感嘆?
-
14 #
廣告!只是感覺對外賣太不了解了,像小學生看世界一樣,什麼東西都很新奇
-
15 #
網上買券,線下花就叫新消費?沒發現什麼新零售,新消費新在哪裡
-
16 #
你沒看到的是對商家的抽成。
-
17 #
這廣告打得實在是不動聲色!
-
18 #
外行人點評內行事,當個笑話看看就好。
商鋪的成本正在下降,你說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