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拿下唯品會的電商件,意味著戰略上堅決向低端下沉的順豐再下一城。

11月25日,唯品會旗下的自營快遞品駿物流宣佈,將從11月底逐步終止品駿的快遞業務,並委派順豐進行配送服務。

對於雙方的本次合作,樂觀的分析認為,順豐預計每年能增加近6億份的新訂單,這相當於目前順豐業務量的11%左右。但也有業內專家指出,唯品會早在2018年底已經將40%的訂單進行社會化配送,順豐本次只拿下了唯品會大約6成的訂單。此外,目前雙方僅僅是戰略合作的關係,未來的電商件分配主導權,還是掌握在唯品會手裡。

11月14日,順豐公告,將通過發行可轉債的形式融資58億,募資投向包括購買飛機、智慧物流資訊系統建設以及陸路運力提升等四大專案。現在看來,或許順豐早已為拿下唯品會大單在做充分的準備。

三年之前,馬雲的菜鳥物流開始收編快遞公司,順豐王衛成為快遞行業唯一敢對馬雲說不的人。自此,順豐漸漸失去了淘寶系電商件的巨量訂單,只能坐看競爭對手"四通一達"在淘寶件助力下一步步發展並壯大。

現在,順豐顯然無法再承受因錯失電商件而不斷下滑的市場份額,開始向電商發力,積極擁抱拼多多在前,合作唯品會在後。

下沉電商件市場之後, 順豐市場份額略有提升,利潤下滑的趨勢也得以扭轉,但公司的股價卻從10月份高點下滑近15%。顯然,順豐又遭遇到新的質疑與挑戰。

新的問題在於,隨著電商件的增加,順豐的時效和服務卻在同步下滑,網上對此吐槽不斷。多年以來順豐在客戶中積累的口碑,正在慢慢變差,順豐本身在快遞行業的定位,似乎也變得模糊不清。

"一哥地位"岌岌可危

作為快遞行業的一哥,順豐近幾年增長卻出現乏力,市場份額不斷下滑。公司淨利潤在2018年度下滑的表現,被認為是順豐"失速"的一個鐵證。

資料顯示,順豐在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909.43億元,同比增長27.60%,歸母淨利潤為45.56億元,同比下滑4.57%。這是順豐2016年上市以來的首次淨利潤下滑。

與此同時,2018年度中通快遞實現調整後的淨利潤42.01億,同比增長高達30.1%。在同行公司利潤表現依舊優異的對比下,順豐的此份財報顯得格外扎眼。

市場佔有率方面,根據西南證券的最新資料,2019年上半年,順豐速遞市場佔有率下降至7.3%,較2018年同期下滑1.1個百分點,市場佔有率在行業中僅排在第六位,與其快遞行業一哥的地位很不相稱。

順豐失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電商件市場份額的不斷丟失。

過去幾年,電商件成為快遞行業增長最迅速的一個細分領域。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快遞業務量為507.1億件,包裹快遞量超過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總和,業務收入達到6038.4億元,其中電商快遞件佔快遞業務總量的比重已經超過80%。

正因為電商規模的快速擴張,才帶來了快遞物流行業的飛速發展。根據國家郵政局的統計資料,2018年中國人均快遞使用量達到36.4件,而2014年還僅為4.2件,短短四年之間,人均快遞使用量增長近8倍。

"四通一達"正是在淘寶電商件的助力下,市場份額集體上升。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僅"四通一達"五家公司市佔率就達到71.1%,其中中通快遞最高,市佔率達到19.3%,位列行業首位。

從市佔率的角度,中通快遞已經遙遙領先於順豐。即便從淨利潤方面,中通2018年42億的淨利潤,距離順豐同期45.5億也只差3.5億,順豐快遞一哥的位置已經岌岌可危。

阿里絞殺與京東"背叛"

2010年以來,中國快遞業務量和業務收入的年複合增長率在40%左右,與此相對應的是,其間中國網路購物規模43.77%的年複合增長率。基於電商與快遞行業的雙向滲透與相互影響,電商與快遞愈發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的快遞行業伴隨著這電商的迅速發展而壯大,而電商的繁榮也是中國快遞行業領跑全球的核心驅動力。

曾幾何時,順豐也曾嘗試低價策略去衝擊電商件市場,但又因盈利能力不佳被迫放棄。

2013年10月,順豐以"標準件6折"的政策,進入電商平價快遞領域,單量一度殺入行業前四,並將優衣庫、小米等行業頭部客戶斬獲。然而,由於順豐自營模式成本太大,承接電商件快遞後裝載率不高等原因,利潤端受到較大影響,又將此項業務砍掉。

在馬雲成立菜鳥聯盟之後,順豐與菜鳥的關係變得微妙。2015年-2016年,順豐連續兩次缺席菜鳥江湖大會,"四通一達"的老闆與高管則悉數上場。進而,在2017年順豐與菜鳥之間爆發"豐鳥資料之爭",雙方相互指責對方調取己方資料,直至發展到豐巢與菜鳥相互關閉資料介面。

王衛也成了快遞行業中唯一敢對馬雲說不的男人,但自此以後,淘寶系賣家就很少再選擇順豐發貨,順豐在淘寶系電商件的份額逐漸丟失。

京東的"背叛",更是給了順豐一次神補刀。定位正品直營的京東與定位時效高階的順豐,原本有著最佳的契合度,但京東物流的成立,卻打破了這一平衡。自此,順豐不僅失去了京東自營的全部訂單,還要面對一個跟自己定位最相似的業內強勁對手。

除了電商物流之外,順豐也曾往電商零售方面努力,但無論是順豐優選,還是以嘿客為代表的O2O商貿,均未獲得成功。坐擁C端的大量優質客戶,順豐卻無法在電商業務中受到消費者認可,既出乎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消費者先入為主的認知邏輯,始終將順豐定位成一家物流平臺。另一方面,更在於順豐的"基因"更是一家物流公司。業內人士指出,零售電商之於順豐,與其說是順豐在做零售,不如說是在做快遞業務的增值服務。這也是消費者無法因為一個"快"字,就能選擇順豐電商的根本原因。

電商做不成,電商件的份額卻在不斷丟失,順豐在電商領域,似乎只剩下對手,而沒有了隊友。

順豐之後,快遞業再無貴族

面對不斷下滑的市場份額,順豐沒有繼續矜持。今年5月份,順豐推出專供電商快遞的特惠專配等新產品,包裹不通過順豐航空而是陸運,雖然相比時效件來講速度更慢一點,但收費標準更便宜。如果日發件量在500票以上,部分地區的首重價格從省內互發12元,降至6元、5元、4元;發省外地區由首重18元,降至10元、6元、5元。

與此同時,順豐也開始積極擁抱拼多多,因而很多人驚喜的發現,購買拼多多9.9元的包郵產品,竟然是順豐的快遞。

順豐市場下沉的策略似乎見到了效果,自5月以來,順豐量件增速連續5個月增長,單量增速由4月的6.6%快速提升至9月的38%,8月、9月增速也超越行業平均水平。與此同時,順豐的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扣非歸母淨利潤35.11億,同比增24.47%。

然而,順豐的股價並沒有因為業績的增長而上漲。相反,在順豐三季報公佈之後,公司股價從高點的43元持續調整,最低跌至37元。顯然,公司又遇到了新的質疑。

價格戰從來都是雙刃劍。低價策略在給順豐帶來單量增加的同時,還帶來了時效與服務的同步下降。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吐槽,順豐不僅送貨的時效性大不如從前,反饋問題的速度和態度也相差好多。

這從快遞業務的商業模式上不難理解。早期的順豐,單價很高,裝載率達到40%就可以跑。但電商件的價格下來之後,只有等待更高的裝載率才能保證不虧損,運輸時效性自然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從配送角度,電商特惠件的增加自然也會影響配送人員的送貨時效。雖然電商件僅為價格低可以接受低一點標準的服務,但更多的原價仍在18元的商務件、普通件,卻因此受到拖累。

就與一般使用者相關的普通件而言,順豐用已然下降的服務,卻維持原來的高價,這無疑是在收割公司20多年以來積累的的品牌紅利。使用者體驗的下降,自然會對順豐品牌造成長期傷害。

一直以來,快遞江湖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中國的快遞分為兩種,一種叫做順豐,另一種叫做其他快遞。

下沉電商件的順豐,如果只能提供匹配電商件的服務,還要收取商務件的價格,顯然不能長久。那個曾經靠著時效、專業和服務滿意度口碑而立足在快速行業的貴族,也就不復存在。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5個月燒完7億,呆蘿蔔揭開生鮮電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