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過高的護城河可以攔住對手,也會逼死自己。

文|蔣嬋娟

編輯|陳晨

最近,生鮮電商賽道戰況慘烈。前腳妙生活退場、呆蘿蔔深陷泥沼,後腳我廚受到質疑。

有知情人士爆料稱,我廚菜品幾乎清空,社群運營越來越乏力,感覺是快不行的前兆。

翻看我廚App和小程式,記者發現目前在售商品還可以正常下單,不過比起原先豐富的種類,現在可購買產品寥寥,其主打的淨菜不見蹤影,蔬菜、水果、肉類及鮮活水產等非淨菜品類也幾乎下架,只剩幾種保質期較長的產品。

這不是我廚第一次出現問題。檢視我廚的官博可以發現,早在去年年初,就有使用者反映App打不開、白屏、客服永遠排隊中無法接通等問題,且其微博顯示企業資質未通過年審。

那這次無故下架眾多商品,又是發生了什麼?

為此,記者致電了我廚的人工客服,多次撥打皆提示"線路全忙",未能成功接入。有媒體報道稱,11月底客服工作人員在電話中回覆,今年11月初開始,由於公司更換快遞物流,App上的部分半成品菜臨時下架,後續等物流穩定會恢復服務。

截止到12月7日發稿前,我廚仍未恢復正常服務,客服電話也再未接通。

脫胎於望湘園

2014年是淨菜電商市場的啟動年。

瞄準生活節奏快的都市白領,一些生鮮電商殺入淨菜這個細分領域。其中最具代表的無疑是青年菜君,採用"線上訂,線下門店自提"的模式,其在短短一年之內獲得三輪投資,估值達到2億元,一時風光無二。

同樣主打淨菜的我廚,也在這一年成立。但我廚沒有建立門店,而是選擇了自建物流團隊,採用"線上預訂,送貨到家"的模式。兩年之後,生鮮電商資本熱潮退去,青年菜君最終以失敗退場,我廚依舊活躍在生鮮電商的賽道上。

相比於青年菜君三個北漂白領的跨行創業,我廚顯然更有做生鮮電商的基因。

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柳智歷任望湘園董事長、執行董事,在把餐飲企業望湘園帶上新三板後,他圍繞廚房場景,創立了線上菜市場我廚。

除了柳智,望湘園CFO趙建光協同管理我廚的財務工作。從2014年12月被孵化到2015年3月正式上線,我廚曾先後獲得來自望湘園的共計5000萬元註冊資金。

脫胎於望湘園,我廚有著一些天然優勢。如何降低採購成本,是生鮮行業的難點之一。依託於望湘園多年的採購渠道,我廚可以與望湘園就重疊性菜品進行統一拼單採購。大量採購之下,可以帶來較強的議價能力,利於採購成本的控制。

相比於一般的線上菜式,淨菜在銷售前需要進行挑選、洗淨、切碎、搭配等多道工序加工,這樣使用者買回去可以直接烹飪。為此,我廚在上海青浦區建立了中央廚房。而望湘園在中央廚房的食品工業化方面有著多年經驗,為我廚在標準化和菜品研發方面提供技術支援。

為了提高客戶粘性,我廚也對平臺上的品類進行擴充,在淨菜之餘,又加入了蔬菜、水果、肉類,以及糧油副食等非淨菜品類,試圖滿足使用者的一站式購物需求。

公開資料顯示,我廚在2016年5月,日均成交量約為3000單,月復購率達到40%;到了12月,日均單量近7000單,總體客戶月度復購率超過60%。

大好形勢之下,我廚在2016年12月,完成了LB樂博資本、Jafco集富多家機構投資的1000萬美元B輪融資。

我廚COO夏荷曾對媒體表示,預計2017年下半年,會以上海為基點擴充套件到華東,再開始對北京、深圳等大型區域市場佈局。計劃先在上海打透盈利模型,在聚集一群高黏性的客群后,再到人口密集居住區域推廣。

護城河也是絆腳石?

時至2019年,我廚還是沒能走出上海。

柳智曾表示,對於我廚的商業模式而言,全品類、加工增值和重模式,三者缺一不可。試點其他一線城市,我廚依舊會在每個區域建造同樣的中央廚房。

淨菜被認為是我廚的壁壘產品,為了建立這一壁壘,我廚在上面花費重金。我廚所有淨菜都由佔地2萬平米的中央廚房統一出品,實行"上午加工、夜間生產、早上配送"的運作模式。據媒體報道,短短一年內,我廚就為中央工廠投入現金流共計8000多萬元。

至於物流方面,為了降低成本,我廚沒有設定前置倉,而是通過"流動交接點+保溫箱",採用總倉直配的模式。這種配送模式下,我廚可以做到上午下單、下午送達,或者預約次日三個時段內進行配送。

相比於1小時送達的每日優鮮,最快30分鐘送達的盒馬鮮生、叮咚買菜,我廚配送時效上還是缺乏一定競爭力,這讓它失去一大波具有即時性需求的使用者。

目前,通過我廚App下單剩餘的少量商品,哪怕配送日期選到3天后,多數配送時段都顯示運力已滿,無法選擇,可見目前我廚的物流方面確實出現嚴重問題。

據青年報報道,不少使用者也對App上菜品種類的減少提出了質疑。作為群管理者的"我廚福利君"並沒有做出相關解

後端的重操作,致使我廚需要快速擴充團隊來保障各個環節的順暢流通。到了2016年,我廚的團隊人數已經達到500人左右,其中約80%的人力佈局在中央廚房和冷鏈物流。

即使有淨菜這個毛利率最高、最能粘住使用者的產品,我廚平均毛利率維持在20%左右,其整體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此外,相比我廚在供應鏈端的大量投入,我廚自成立以來只進行過兩輪融資,最後一輪還留停在2016年12月,對於生鮮電商這個燒錢的賽道來說,融資的腳步確實有點緩慢。剛剛被爆出局的妙生活和困局中的呆蘿蔔,都還在今年6年完成了數億元的融資。

"我廚太想複製後端中央廚房的模式了,但它的模式太重了,老闆還不喜歡融資。"一位我廚的離職員工坦言。

現在看來,重模式的確幫我廚建立了護城河,但可能也成為了它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電商新玩法!花店營業額破億,累計消費使用者已超過 100 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