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曾經看過馬雲的一段採訪,大概意思是:在阿里巴巴創業初期,馬雲知道要做什麼,但不知道怎麼做;而其他夥伴不知道要做什麼,但知道怎麼做。

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厲害的思維方式【先做正確的事,再正確的做事】。馬雲一直在把控公司的業務方向,但具體如何落地執行,他會交給更擅長的人。

是的,創始人可以不具備具體的業務能力,比如銷售、技術、文案,但一定要清楚地知道公司的業務方向。知道在什麼階段要用什麼人做什麼事。

商業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所以,大格局的人有哪些表現和思維方式?

我的答案是:他們永遠是先做正確的事,再正確的做事。前者是方向,後者是方法。

小到職業規劃,大到商業戰略,均是如此。

可是,道理誰都懂,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我見過太多的大學生,他們所謂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是無數個“看似連貫的計劃”,先拿到xx公司的offer,再跳槽xx大廠刷背景,攢資源,然後去創業公司資源變現,最後公司上市,財務自由......

而支撐他們這些計劃的信心,就是“我會努力、堅持自己的夢想......”

可實際上,大部分人的夢想,一生都無法實現。因為他們的夢想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出任CEO、成功上市、財務自由”,這些是成功之後的結果,不是實現結果的方法。換句話說,你可以追求這些結果,但與此同時你要清楚地知道,你準備如何實現?

答案很簡單:不知道。

因為這些所謂的“夢想”,並沒有回答:是不是有機會?

沒錯,清楚地回答這個問題,你才能知道如何“做正確的事“

不論是職業規劃還是商業策略,“機會”太重要了。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扭轉外部資源,只能順應趨勢。

在商業戰場上,雅克V9的成功,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

非典之後,國內消費者比以往更加關注健康、抵抗力的重要性,再加上鮮橙多之類的飲品喚起了人們“補充維生素”的概念,所有人都開始意識到:維生素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也就在這時,雅克V9將自己定義成“維生素糖果”,並以一句“每天吃2粒,可以補充人體所需9種維生素”,一舉佔領市場。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雅克僅僅將自己定義成一種“更好吃的糖果”,會不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答案顯而易見,順應趨勢,找到市場機會,才是“做正確的事”。

同樣,回到職業的選擇,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使用者運營,要不要去當阿里的運營?

按照這個的邏輯,你需要問自己:

“阿里是不是非常缺乏大量優秀的使用者運營?是不是缺乏使用者運營這一點已經制約了阿里的發展?在什麼行業、什麼公司,優秀的使用者運營非常關鍵,而他們恰恰很缺乏?”

然而大部分人卻不是這麼做的,他們選擇職業的判斷標準往往是:同專業的其他同學都去哪了?

你要知道的是,給你發薪水的不是你的同學,而是行業、市場、公司。

所以在選擇工作時,你需要問自己:

這個職業的增長潛力如何?在哪個行業更能夠發揮價值?

在消費品行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就是王老吉依靠品牌定位的快速崛起。以前王老吉是一種放在藥店渠道售賣的藥品,而後來他們將自己定位成涼茶飲料,並以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廣告語,成功地佔領使用者心智,拿下飲品市場。

但你知道,王老吉成功的前提是什麼嗎?

21世紀前後,房地產業及一二線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大量增加,導致“農民工移民潮”的出現,許多川菜館火鍋店從南方開到北方,從內地開到沿海。移民潮導致了人們對吃辣的需求增加。基於這種市場機會,王老吉的涼茶定位才能夠一舉成功。

那麼,知道了要先做正確的事,可如何正確的做事呢?

在這裡,我分享一個方法:

識別並首先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思維方式

一件事情中,如果不解決某個問題,那麼後續的任何努力都沒有意義,那麼這個問題就是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也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下個月公司要開展一個線上的社群培訓課程,領導讓你做一個完整的培訓課程方案,用於三天後開會的時候展示。

你會怎麼做?

嗯,既然是ppt展示,於是很多人在接到任務後,趕緊從網上尋找有關社群運營的ppt模版,“要做的精美一點,不然領導肯定不滿意”——這是大部分的想法。

ppt模版下載好之後,你又在想:“既然是社群運營,那麼我要梳理一下整個運營的流程”,於是你開始思考流程:“軟文釋出——使用者報名——組建社群——開展課程,等等......”

於是你立即用思維導圖工具設計好了整個流程,並附在ppt上。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時間節點你都很好的做了標註。

花了2天時間,你馬不停蹄的做好了整個ppt方案。開始模擬開會展示的表達。

最後,你流利的展示了整個社群運營的方案,精美的ppt和邏輯順暢的表達甚至贏得了同事的讚美。

這時領導問了你一個問題:“怎麼能讓更多的人蔘加我們的陪訓課程?”

“額......這個......好像還沒有......”

在上面的故事中,你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對的,甚至做的很好。

但不得不承認,你所付出的精力,幾乎全部集中在了對“邊緣思考區間”的思考,關於“核心思考區間”,幾乎沒有涉及。而它的存在,恰恰又直接決定了我們後續的執行是否能發揮價值。

我們的陪訓課解決了使用者的什麼問題? 能為使用者帶來什麼價值? 在宣傳課程的時候應該主打什麼訴求?

這些涉及到“使用者購買理由”的問題,才是在設計這個方案之前應該首先思考的事情。

基於此,我們後續所作出的任何動作,才會有存在的意義。

但大部分人會怎麼做?

他們會首先尋找精美的ppt模版、思考詳細的流程設計、模擬方案彙報時的邏輯表達......等等這些行為,會給我們留下:很強的執行力、很好的口才、很棒的思維邏輯,然後我們總結出:這樣的人工作能力很強。

但實際上,這並沒有解決任何本質問題。

不管是任何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一定是“識別問題”的能力,看清楚在當下的任務中,到底哪些事情才是它的“核心思考區間”,才是我們目前所遇到的“關鍵挑戰”,將它解決,後續的邊緣問題自然就會解決。

如何才能準確的識別並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呢?

這裡我介紹三種方法:

(1)避免沉迷任務的及時反饋

(2)避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3)注重識別“非可見層”的環節

(1)避免沉迷任務的及時反饋

無數腦科學的研究發現,“反饋”是決定我們能否堅持做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比如,使用電腦時,我們無法知道它的內部是如何執行的,於是等待系統響應成了最痛苦的事情。

而“進度條”這個偉大的發明拯救了我們,時刻前進的數字在告訴我們:距離系統響應需要多久。這種反饋系統,讓我們的等待不至於這麼痛苦。

同樣,“反饋”也是遊戲最大的魅力所在,它通過技術的手段,對我們在虛擬世界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指令,做出最迅捷、最豐富的響應,讓我們能夠堅持打遊戲很久也不會枯燥。

然而,當我們在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時,反饋往往是緩慢的:

做一份精美的ppt可能只需要2個小時,設計一個思維導圖也許只用花30分鐘。

但是思考“核心問題”(比如使用者為什麼要購買我們的產品),可能需要耗費你2天的精力——最重要的是,這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進展——“兩天都過去了,電腦裡一個方案也沒有,ppt上一個流程也沒畫。

嗯,這得不到及時反饋,於是很多人就放棄了。

所以,當我們在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時,要時刻給大腦一個堅定的信念:這件事情看似沒有進展,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不能因此而放棄。

因為,在你將核心問題解決之前,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沒有存在的意義。

在運營公眾號上同樣如此,當我開通公眾號時,我最先思考的是:如何獲取更多的使用者?這是多麼顯而易見的事實,沒有使用者,怎麼經營這個公眾號呢?

於是我將注意力放在了“獲取使用者”上面,開始尋找更多推廣的方式。

但後來我發現,“獲取使用者”這件事對我而言就是存在於“邊緣思考區間”的問題。

相比於“獲取使用者”,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打磨我的文章?

是的,我的每一篇文章就是一個產品,想讓使用者選擇我,首先要思考的是:我如何給使用者提供價值。

可是很多人不會這麼想,因為持續的產出優質內容,相比於每天增加的粉絲數量,前者不會帶來迅速的反饋,以至於很多人都無法堅持下去。

所以,一味的追求迅速反饋,並不能幫我們識別並解決核心問題。

(2)避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當我們在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時,往往意味著短期利益的下降--因為你在花更多的時間,做一個看似沒有成果的事情。

思考一個品牌定位,我們可能要花費數月的時間去做使用者調研、人群畫像,分析競爭對手,最終產出的成果可能僅僅是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

況且,在真正投入市場之前,這句話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的經濟效益。

而相對於“洽談渠道、招商加盟”,當我們在做這些處於“邊緣思考區間”的事情時,成果是多麼的顯而易見:

“這個月又完成了20個城市的招商、200個渠道的鋪貨,銷售業績上升了80%。”

於是,很多人認為“策略”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因為他們無法忍受幾個月的努力卻看不到真金白銀的回報。

這也是大部分人忽略“核心思考區間”的主要原因。

所以,一味的追求短期利益,並不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

(3)注重識別“非可見層”的環節

同樣是面對一個廣告文案,你會發現很多人的分析結果是這樣的:感覺這個文案的創意還是不夠好,如果再設計的更有反差感就好了;文字表達可能還不夠優美,需要再優化一下;......

同樣,在設計一個新產品推廣方案時,很多人的想法常常是:

在哪個區域投放覆蓋的人群最多?當下哪個明星的人氣最旺?

是的,當我們在看待眼前的問題時,能想到的常常是表面且區域性的特徵,(比如“在哪裡投放廣告”就是整個新產品推廣的區域性環節),卻總是忽略那些存在於非可見層的“抽象、本質和總體”的特徵:

如,這個品牌的定位是什麼?文案的創意是否符合品牌的策略?

對於這個新產品,我們到底滿足了消費者的什麼需求?在推廣時應該主打怎樣的訴求?

我們很輕易就能夠看到的,往往是存在於“邊緣思考區間”的問題(比如文案表達是否優美?)。

而恰恰那些抽象的環節(比如消費者痛點),卻常常存在於“核心思考區間”。

所以,識別“核心思考區間”的關鍵,在於對“非可見層”的識別,它需要我們不僅僅侷限於眼睛眼所看到的部分,而是重新看待眼前事物的“why”,重新發問:

究竟消費者為什麼要選擇我們?文案應該體現怎樣的訴求?產品解決了怎樣的痛點?......

基於此,再去設計那些可見層的環節,後續的操作才有意義。

源自知乎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華為也甘拜下風,中國產企業力壓世界巨頭成第一,但身世惹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