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12月5日,湖北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院士工作中心2019年度工作會上,來自全國的院士專家為我省船舶領域智慧製造協同發展建言獻策。

參會的既有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中國首艘航母總設計師朱英富、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首席專家陳映秋等船舶領域的院士專家,還有武漢大學劉經南、華中科技大學段正澄等大地測量與衛星導航、機械製造與自動化領域的院士。

船舶智慧化是必由之路

智慧船舶融合了現代資訊科技和人工智慧新技術,是未來船舶發展的重要方向。

開展智慧船舶技術研究是中國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搶佔船舶技術發展制高點、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武漢理工大學嚴新平院士在會上描述了未來水路交通場景,未來船舶動力系統的能源將多樣化、低碳化、電氣化。

近日,第20屆中國國際海事技術學術會議和展覽會上,總部位於武漢的中國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在展會上釋出了300客位電動船“君旅”號和500千瓦級船用氫燃料電池系統等新能源產品。

嚴新平說,隨著氫產業的大力發展,燃料電池成本的降低、能量密度的提高以及基礎設施的完善,氫能是未來船舶最具前景的能源形式,適合於內河及近海運輸。

隨著船舶智慧化水平不斷提升,還將逐步實現貨運船舶少人化,而且人為導致的水路交通事故將極大降低,機器人救援將成為現實。“機器人的發展與應用是必然發展趨勢,特別是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下,如深海採礦和救災、海況複雜情況下的水上事故救援等,機器人將成為重要手段。”嚴新平說。

此外,無人機、無人船、水下航行器等無人系統可避免現場作業人員傷亡危險,將人從危險的救撈任務中解放出來,提高救撈的安全性。

智造為企業插上騰飛翅膀

“智慧製造不是簡單的改變,對船企的更新升級改造提出了新要求。”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瀅表示,從設計到施工現場流程的改變,再到打通從設計到生產現場的資料鏈,要想實現智慧製造,船企從發展理念到具體方法都要進行根本性轉變。

今年初,由武船集團與中船重工第七一六研究所共同打造的全國首條智慧管加車間專案通過驗收,標誌著武船集團船舶管件生產正式進入智慧製造模式。

該生產線是廠所協作模式在智慧製造領域的一次有益探索實踐和重要示範,提升了武船集團船舶智慧製造水平和能力,打造武船集團智慧製造示範效應,促進企業高品質發展。

長江航運科學研究所有限公司總工辦工程師王方介紹,該公司歷時五年研製的內河船舶能源消耗及執行工況實時監測系統已試執行兩年,在此基礎上開發的船舶營運效益管理系統,已列入2020年工信部的智慧船舶研究示範船舶應用專案。

“燃油消耗是航運業的主要運營成本,船舶保障安全航行、節能降耗是企業降本增效的主要途徑,該系統通過大資料分析為船舶航行提供經濟航速指導,可為船公司精細化營運船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據了解,我省有船舶研究所7家、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大學6所、船舶專業院士7名、船舶設計大師11名,均位居全國之首。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領域,湖北有1000多項國家專利。“湖北造”海洋油田固井裝置佔國內九成以上市場。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茅臺遇到聯想,智慧化轉型會擦出什麼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