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一直被IT人士視為職業的天堂和終極的職業目標,從創業伊始,谷歌就以其優渥的待遇、寬容的員工環境聞名於世,正是這種令人羨慕的勞資環境為谷歌的不斷創新提供了豐厚的基壤。
1998年9月,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專業研究生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在在朋友的一個車庫裡創立了谷歌,謝爾蓋-布林從前蘇聯移民至美國,顯然倆人沒什麼可能得到中國網友想象的“美國100年來掠奪全世界資源”的福利,相反,在人才招聘時候遭到的是來自矽谷已經成名的巨頭們的碾壓。
谷歌選擇了一種近乎瘋狂的競爭方式:彈性工作制,或者說你想什麼時間來就什麼時候來上班,穿睡衣、拖鞋也行,泡浴缸、打球也行。在矽谷,谷歌一下子像磁石一樣吸引了技術人員的目光。微軟等巨頭突然發覺自己的人才流失很多,但他們並沒有選擇水軍黑對手,而是選擇正面硬剛:你彈性工作制,我也彈性工作制(順便說一句,彈性工作在國內已經變成了免費加班的代名詞,已經變成了對彈性工作制的侮辱了),你寬鬆,我也寬鬆。谷歌成為矽谷人才市場的一頭鯰魚,技術人員高福利的春天來到了。
目前,國內和996、末位淘汰制一樣盛行是:35歲清退。網際網路技術人員變成了青春飯,工程師被稱為了“碼農”,經常被貼上“高工資”、“加班”、“禿頂”、“死宅”等標籤。
中外程式設計師工作內容很大的不同是:國內程式設計師更多的是做基礎程式碼重複性勞動,查詢、搬運、改BUG,需求一日三變,不同的調整,在長時間加班的狀態下,基本上不做思考,也談不上技術上的進步。當程式設計師的工作演變為重複性勞動後,加班就變成產出了,在老闆眼裡,35歲程式設計師做重複性搬磚工作的價效比顯然不如20來歲的畢業生,因此過了30多歲就強行清退;國外的IT企業底層支撐較為完善,並不需要太多重複性改動,相反更需要創新思維做增量創新,這樣經驗豐富的程式設計師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顯然逼員工加班是逼不出創新的。
在谷歌,工作十來年以上的程式設計師很常見,更有70多歲的爺爺還在一線寫程式碼,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開始痴迷程式設計,一年60多萬美元,日子甭說有多開心;在微軟,公認最厲害的程式設計師是David Cutler,今年三月已經78歲,他每天上班的工作就是程式設計,現在還從事Azure雲和Xbox一線程式設計開發。他沒有隊伍,不做經理,但是他的職位比大部分副Quattroporte還要高。有時某一個隊伍預測一項工程要數月,他看不過,兩天一個人就完成了。
谷歌面試培訓強調的第一條:不能在評語裡寫任何有偏見的東西,年齡就是一個。面試官拿到的簡歷中,根本看不到候選人年齡,所以就算你55歲能過面試都可以;更不說國內面試的時候,HR赤裸裸地問女應聘者:你結婚沒有?什麼時候準備結婚?什麼時候準備生孩子?如果谷歌這種大公司這麼問,你保守可以以歧視理由索賠它1000萬美元,一輩子不用工作了。
Frank Jernigan是谷歌軟體工程師,2001年穀歌還很弱小的時候,Frank Jernigan應聘加入時已經是55歲的奶奶了。在谷歌,她不是CXO , 連經理都不是, 就是一個軟體工程師。Frank Jernigan是從1975年開始從穿孔卡片時代走過來的真正的骨灰級程式設計師,入職時前一年學習的PHP,谷歌告訴她:他們正想僱傭有幾十年經驗但是不想當經理的人 。
這正是Frank Jernigan想要的:“程式設計的道路上我結識了很多朋友,我和Google的同事關係都很親密。2008年我嫁給了夢寐以求的男人。”
-
1 #
-
2 #
國內的開源都是基於springboot的xxx
-
3 #
在國內,35歲就要被裁員了
-
4 #
呵呵,幾千年來中國人力過剩,秦朝就殺掉50歲以上的老人,所以在中國統治和資本階層大量使用人力資源紅利,人老了沒有價值可以隨意拋棄………
-
5 #
人性和狼性的區別,在牢廠,程式設計師不滾蛋,幹不到55就累死個屁的了。
高階技工需要理論實踐並重,由此經驗就格外重要。厚積方能薄發,國內目前製造業處於中低端,高階技工沒有足夠的生存空間,製造業轉型升級還有一段煎難的路程要走。真正的工匠精神普遍得不到認可,高階技工就顯得雞肋,工匠精神深入人心的時刻能否真正到來,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