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永遠別低估生鮮的燒錢速度

01

2019年最後兩個月,生鮮賽場死亡名單上,又多了兩家。

今年6月才宣佈完成6.34億A輪投資,並在9月入選胡潤中國潛力獨角獸榜單的“呆蘿蔔”,在11月爆發資金鍊斷裂危機;隨後,社群生鮮“妙生活”被曝出已於上個月清算完畢,一聲不吭地離開了戰場。

今年倒下的生鮮電商企業還有很多,細究其中原因,“永遠別低估生鮮的燒錢速度”,成了這個行業的一句箴言。

有“電商市場最後一片藍海”之稱的生鮮電商,終於在2019年初再次沸騰起來。藉著新一輪的網際網路買菜熱,踏踏實實深耕市場,在合肥市場開跑了三年的呆蘿蔔成為了生鮮市場不可小覷的黑馬。

02

進入12月,杭州的氣溫已經跌到了10度。

短短几個月,故事情節的發展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呆蘿蔔就這樣突然地跌了跟頭,留下消費者、合夥人、加盟商的驚慌失措和四處維權。其中有加盟商對媒體表示,呆蘿蔔資金鍊斷裂後,不僅門店開不下去了,他們所繳納的15萬元保證金和房租也無法贖回。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生鮮電商是否真的是一個偽垂直領域?為何從2016年到2019年,進入的創業者是一波接一波,倒下的創業者也是一批又一批。為何這些背靠網際網路大佬的生鮮公司始終賣不好菜?

03

成本高,毛利少

生鮮電商的關鍵在於保住這個“鮮”字,這就要求企業擁有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

而事實上,在運營環節中,成本、倉儲、運營、物流、品控、技術投入都是難以降低的必要成本。一款生鮮產品從農戶到消費者手中,需要經歷無數個環節,走過漫長的鏈條,其中物流、損耗、包裝等環節中的消耗巨大。

據業內人士透露,生鮮電商的成本佔總價的30%-40%,而生鮮電商的毛利才10%-20%。

對於使用者習慣的培養,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以青年菜君、小農女當年失敗結果來看,將目標群體完全定位在工作繁忙的白領,是不可行的。要知道,不論是傳統菜市場還是商超,買菜主力人群都不是白領,放到生鮮電商,也是同樣道理——要吸引這部分人群,平價、方便、新鮮缺一不可,這便又回到了開始問題,如何整合全產業鏈的資源,如何找到品質與成本的平衡,尤為重要。

燒錢模式不再被看好

今年暴雷的數家生鮮電商平臺,根本原因無非是資金鍊告急,背後一個更加嚴酷的真相是,資本對生鮮行業的態度發生變化,他們開始捂緊“錢袋子”。

資本的態度越來越謹慎, 首先是不再看好燒錢模式。長久以來,生鮮電商玩家習慣了燒錢搶市場,投資人也要追求回報率,創業者必須拼命往前跑,一面不盈利一面還要不斷擴大規模。由此引發的資金鍊斷裂事件不在少數。

盈利模式尚在探索

生鮮行業的商業模式易被模仿,面對如此藍海,迅速擴張、搶佔先機成了眾多企業的發展第一步。只不過,腳步太快,盈利卻沒跟上的後遺症很快就顯現出來,融資一旦跟不上,就全盤亂套,在B輪融資進來之前,呆蘿蔔已經成了空心蘿蔔。這不僅是呆蘿蔔的現狀,也是以往無數生鮮電商創業公司倒下的原因。

所以,無論是到店還是到家,業態是表象,最終還是會回到解決如何掙錢盈利的本質問題上。萬億市場說到底只是一個數字,但生意不是。生鮮玩家們一心只想繼續擴大交易規模和提高效率,卻都完全忽略了做出差異化的供應鏈提升毛利。

04

上帝欲讓他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有人說,杭州的秋天只有兩週。在迅即的秋天之後,迎來的,將是嚴寒,這也是呆蘿蔔的真實寫照。

生鮮行業的終局和出路到底怎麼樣,現在還看不清,但這個行業在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間,推翻了某些不理智的模式。生鮮賽道最終不太可能出現一家通吃的情況,但它已逐漸發展為流量巨大的“線上菜場”,接棒外賣成為本地生活第二戰場。一場大戰開始,拐點尚未出現,先活下來才比較重要。

END

>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微信/支付寶,免費提現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