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近日,國家網路安全通報中心發出通報,下架整改100款違規App。通報顯示,今年11月以來,公安部組織開展App違法違規採集個人資訊集中整治,目前共責令限期整改27款App。

違規App涉及的問題主要集中於過度採集個人資訊、洩露使用者隱私等方面。為什麼這些違規App會不斷冒出?筆者認為,這和相關部門處罰不力、懲戒手段疲軟不無關係。對於違規App的整治,決不能止於曝光、下架整改,而要用足法律和監管手段,讓違規者真正付出代價。

大資料時代,個人資訊守護面臨巨大挑戰。核心隱私與一般個人資訊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使用者下載App後,必須同意隱私使用協議方可使用;開啟App時,必須同意其獲取個人頭像、身份資訊……這些行為是否違規,法律尚未給出明確界定,行業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在資訊時代,更多的使用者資訊意味著更多流量和更大利益,在監管不給力、法律不明晰的情況下,我們有理由擔心一些App的經營人員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置使用者個人資訊保安於不顧,讓使用者個人資訊“裸奔”,成為利益交易的籌碼。

打擊違規App,並非無法可依。根據相關規定,App未向用戶明示並經使用者同意,不得開啟收集地理位置、讀取通訊錄、使用攝像頭、啟用錄音等功能,不得開啟與服務無關的功能。根據網路安全法,侵犯個人資訊的,最高可處100萬元罰款,並可責令停業整頓,關閉網站、吊銷證照。

從這次的通報中我們看到,公安機關已對10款App給予罰款處罰、另有兩款App涉案人員被刑事立案,我們從中看到了國家對違規App的監管趨嚴、打擊力度加大。希望相關部門能有效運用法律賦予的職能,向違規App亮劍,該下架下架,該罰款罰款,該追究刑事責任果斷追究刑事責任,讓其為違法違規行為付出代價。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這些場景“10後”可能有些無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