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作為國內精選電商的先行者,網易嚴選誕生之初,就以“好的生活,沒那麼貴”賺足福斯眼球,迅速佔領市場。然而時移勢易,今年雙十一結束,榜女郎發現,自己“剁手”的數十件商品中,竟沒有一件是從網易嚴選購入,它似乎已從我的必逛榜單上悄然隱退,反之,卻在朋友的安利下,在小米有品下了兩單。

我們常說,“身邊即世界”。那麼在榜女郎心智中一個品牌的下滑,是否也可以反映在大資料上呢?

資料驗證了我們的猜想:

從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網易嚴選和小米有品的DB值出現了截然相反的走向。2018年2月開始,網易嚴選的DB值彷彿坐上了滑梯,從120,000,000DB腰斬至50,000,000DB;反之,小米有品從最初的沒有姓名,直到去年5月開始的穩步增長,截止2019年11月, DB值達到190,000,000DB。兩家在2018年8月DB值出現了短暫持平,而後“分道揚鑣”。

毋庸置疑的是,數字品牌價值的下跌與平臺業績呈正相關。根據公開資料,有品上半年GMV(成交總額)達38億人民幣,而嚴選並未公佈今年的GMV,但根據相關媒體調查的資料,嚴選去年全年的GMV僅為20億人民幣,只是丁磊當年小目標的1/10。

先發沒能制人

“嚴選”“有品”交換場地?

———

福斯第一次知道精選電商就是從網易嚴選開始的,2016年4月,網易洞悉到了中國消費者對中國版宜家和無印良品的期待,搶佔先機推出網易嚴選。作為國內首個ODM模式的電商品牌,網易嚴選摒棄了大部分電商採用的輕資產平臺模式,而採用網際網路+工廠的方式。因主打“好貨不貴”,獲得了都市白領的青睞。從創立之初只有10個SKU,到2017年就發展到了10大品類,超過10000款商品。丁磊曾一度放言,要在電商領域“再造一個網易”。

通過網易嚴選過去近三年的品牌大事記,不難看出在2017年底至2018年初,嚴選品牌一路高歌猛進,但到了2018年中旬往後,市場反饋遇冷,集團的重心轉移,造成品牌深陷困局。但如果你認真觀察,其實嚴選的口碑隱患早在2017年就已經埋下了。

小米有品的前身是米家App的一個電商入口,主要向用戶售賣一些硬體周邊。2017年4月分拆,作為小米新零售戰略的重要一環,目標為“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起初品牌名是“米家有品”,在2018年5月正式更名為“小米有品”。截止今年,小米有品已擁有15個產品大類,2000款在售商品。

根據小米有品的品牌大事記,我們發現從2018年更名以來,有品延續了小米的爆款思路,專注營造“終極斷貨王”“價格屠夫”“黑科技”等“品牌人設”。網易對標無印良品,小米則推崇Costco模式,並且與小米生態鏈和其他品牌有更多合作。

得失之辨

先發制人vs後來居上

———

通過品牌三維圖不難看出,小米有品的三個維度均超越了網易嚴選,但使它們拉開最大差距的,還是好感度。

“百因必有果”,網易嚴選和小米有品在品牌價值上截然相反的走向,其背後究竟蘊藏著怎樣的品牌策略、產品定位得失呢?

首先,是兩家品牌致力於打造的品牌人設之差。嚴選創立初期對標無印良品等國外知名生活品牌,傳播主打“大牌代工”“低價好貨”,成功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代工的另一面是“山寨”。自打誕生之初,對嚴選“傍大牌”的詬病就從未停止。一邊對標大牌,另一邊也“碰瓷”了小牌子,2017年一篇《致丁磊:能給創業者一條活路嗎? 》的文章橫空出世,最生活毛巾創始人手撕網易嚴選山寨自己的品牌,事件直到2018年年初仍在發酵。

即便後來,嚴選摘掉了“代工”的標籤,但是因為最初人設的打造,福斯對其抱有“大牌”期待,稍有品質問題,就會大幅發酵。頻繁出現的“嚴選變寬選”“退貨風波”也拉低了嚴選的DB值。

另一方面,小米有品打造的“爆款”人設,貼合了小米一直以來強調的“為發燒而生”的品牌形象。小米本就有相當數量的死忠粉,圍繞著“黑科技”“價效比”不斷髮力,有品吸引了更加長情的消費者。而這恰恰是精選電商最需要的。

此外,小米有品並沒有像網易嚴選一樣走ODM模式賣的都是自有品牌。有品平臺上銷售的不止小米生態鏈品牌,還有更多友商,所以從根本上避免了“高仿”“山寨”之禍。

第二,選對外國師傅。.嚴選所對標的無印良品,在2017年登上315晚會,2018年被爆不配合工商檢查,“大陸地區特供價格”等,造成口碑下滑。隨著消費者的購物選擇變多,MUJI風格不再像以往那樣備受青睞,網易嚴選隨之受到影響。

反之,雷軍本人非常推崇的Costco模式,秉承每個東西只有兩三個品牌,老闆親自挑選,偌大商場裡只有3500種商品,價格絕對優勢等原則,與精選電商需要打造的定位非常契合。2019年8月,Costco進駐上海,雷軍多次對外提及並讚許,加深了福斯對於有品的認知。

換個角度來說,無印良品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會變的;而Costco代表的是一種商業模式,更加有穩定性。

第三,集團業務重心轉移是直接原因,單打獨鬥還是合力傳播是關鍵因素。創立之初,丁磊對嚴選寄予厚望,不僅調動其下各平臺大力宣傳,甚至自己親自站臺推出“三石之選”,一時風頭無兩。

但2019年9月,網易20億美金低價將網易考拉賣給阿里,嚴選成為網易電商唯一的獨苗,在不久前披露網易第三季度財報中,電商業務甚至沒有被單獨列出,網易的戰略重點一目了然,電商基本已成棄子。 十月,爆出網易嚴選總經理柳曉剛辭職的訊息,再次佐證了這一說法。此外,2019年年初,網易嚴選#除夕前裁員#事件,引發全網熱議。今年,#網易暴力裁員#在上月再次登上熱搜,網易的人力資源體系可謂是給了自己隊友“會心一擊“。

反觀小米,電商和智慧硬體一直是核心業務,作為“新零售”的重要環節備受重視。嚴選成了“獨苗苗”,有品可一直都不孤獨。採取了原創自有產品+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產品+第三方品牌產品的方式。人多力量大,並在今年4月推出“有品有魚”,擁抱社交電商,加之平臺的眾籌欄目可以和更多友商合力傳播,效果翻倍。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小米有品在品牌價值上後來居上超過嚴選,一是傳播策略上定位明確;二是本身業務對於精選電商的側重。品牌傳播不是一日之功,最初,要有個好定位,後續要不斷加大投入,才能讓消費者日久生情。

模式之罪

逃不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

即便被後來者趕超,但我們仍要肯定網易的創舉。2017年堪稱“嚴選之年”,在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中產階級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與淘寶的“大而全”反其道而行之,“嚴選模式”走精細化路線, 以消費者為中心從人到供應商到商品再到物流,整個鏈條都進行了優化升級、嚴格把控。甚至吸引了京東京造,淘寶心選紛紛效仿,功不可沒。其後期掉隊,根本原因還是電商的模式之罪。對於先發者來說,必然率先承擔更多壓力。

這就不得不提後三家都選擇的ODM模式(工廠電商模式)了。它們都摒棄了品牌商,而直接與工廠/製造商合作。好處是嚴格把控產銷全流程,更容易用低價謀高品質。所謂“精選”,在誕生伊始採用精選少量的策略自然沒問題,但時間久了上規模之後必然迎來擴張。增加SKU,保證庫存,揹負更大的資金鍊壓力。同質化產品也變多,山寨頻出等情況難以避免。同時,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對於消費者來說稀缺感不再。

京東、淘寶、網易的精選電商都因工廠模式而陷入窠臼。那麼,小米有品的模式就無懈可擊了嗎?不然。

嚴選們單打獨鬥固然壓力大。小米有品聯合了生態鏈和友商,看似人多力量大。但是,將庫存壓力轉嫁到品牌商頭上,難免會遇到一兩個“豬隊友”為了利潤降低品質,如若把控不嚴讓其上線,那“精選”的牌子就立不住了。所以,嚴選關鍵在於“選”,而有品關鍵在於“控”。精選電商與生俱來的原罪,同樣也是懸在有品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世界最大印鈔廠“死於”移動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