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腫瘤情報局

<更多內容2019-12-09 16:37:53

羅永浩是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弔詭的存在——他一出馬,媒體流量立刻為之暴漲;他的產品一發布,立刻就引來各種非議和群嘲。在“相聲演員”和“科技工作者”這兩個身份之間,輿論的張力越來越大。

過去一年,老羅經歷了離開錘子科技,和風口浪尖的電子煙打的如火如荼,成了最著名的“老賴”,開始“賣藝”還債的歷程。

定於12月3日主題為“老人與海”的釋出會,是大家期待已久的一場秀。關於這場釋出會,觀眾的期待也是弔詭的——他們一方面想看到揹負著如此巨大債務和壓力的老羅,將怎麼應對的;另一方面,他們也想看到,面對這樣的局面,老羅會有什麼“殺手鐗”能扳回一局。

在這場釋出會上,羅永浩宣佈了一項名為Sharklet的技術,他稱其微結構比鯊魚膚齒小二十倍,表面由無數細小的紋路覆蓋,每一紋路約2微米,這些細微紋路組成防線,理論上可抵擋細菌汙染。老羅詳細介紹了Sharklet技術的前世今生,Sharklet技術能用來做什麼,以及企業為什麼要跟Sharklet公司合作。釋出會後,科技媒體圈一片群嘲,認為整場釋出會充滿了“微商”的氣質。

但在眾聲喧譁的情緒消費之後,卻極少有人能從專業角度,詳細地介紹清楚這個技術的來龍去脈,以及它是否真的如此神奇。

科學有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為了讓大家能更好的了解羅永浩和Sharklet鯊紋科技正在大力推廣的受鯊魚面板紋路啟發而研究推出的Sharklet鯊壁抗菌技術,今天這篇文章我主要講以下四點:

第一點:

我通過哈佛大學的圖書館系統,搜了一下Anthony Brennan教授(Sharklet 鯊壁抗菌技術的發明人)從2007年(第一次報道該技術)到2019年所發表的所有學術論文,結果如下圖,26篇左右的樣子;

第二點:

通過給大家詳細解讀Brennan教授在2007年發表的第一篇關於 Sharklet 鯊壁抗菌技術的開山闢地之作,來指出羅老師和Sharklet鯊紋科技在近期大力推廣中所說的不正確的地方。Brennan教授所發表的這篇文章題目為「Impact of engineered surface microtopography on biofilm forma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物體表面微形態 對 金黃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附著與生長 所造成的影響)。

1.這篇文章中所採用的兩種材料分別為:平整的PDMS和表面存在特定圖案的具有凹凸不平微結構的PDMS(如下圖,表面微結構的尺寸為2微米寬,3微米高,4至16微米長,2微米寬間隙,我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應該和羅老師2019年12月3日釋出會上公佈的資料是一模一樣的。請注意,這篇文章發表時間為2007年6月29日,這跨越十幾年的長壽設計,讓我非常欣賞);

2.實驗方法很簡單:將兩種材料浸沒在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培養液裡,放在恆溫培養箱裡,然後分別在0,2,7,14,21天,把兩種材料取出,放到顯微鏡下進行觀察;

3.最終實驗結果如下圖(0天:1%對比0%;2天:7%對比4%;7天:22%對比4%;14天:54%對比7%;21天:77%對比35%);

4.兩組材料對照,在抗菌效能上確實存在統計學意義的差異,但這樣的抗菌成績,該生病的,還是一樣會生病(請對比“正確使用舒膚佳等肥皂洗手後不會致病的百分比”應為多少),所以從醫學角度來看,這種差異性,不具有任何實質效果;

5.實驗方法為實驗室理想情況下的溶液浸沒式,與日常實際使用情況,存在根本上的差異。在現實使用中(例如身體接觸,油脂殘餘等),抗菌成績,只會更差,不會更好;

6.羅老師在釋出會上說的95%抗菌(還不公開具體是哪種細菌),在我看來是徹頭徹尾的吹牛。技術創始人Brennan教授使用相同材料在理想狀況下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就達不到95%啊。

第三點:

針對我非常喜歡並欣賞的《果殼》 所發表的 —— 「羅永浩鯊魚翻身」一文,有以下兩點我想指出一下:

1.就算是推廣,也不能如此的斷章取義吧。看看你們文中所使用的圖片(下圖,左邊為你們文章所使用的圖片,右邊為原始發表的資料圖片),就為了要幫著吹噓 Sharklet 鯊壁材料的抗菌效能各種優異,你們就硬生生的把最不漂亮最露餡的那兩張圖從原本10張的完整實驗圖片中給砍了?這要是在寫論文,你們這種有選擇的去報道自己想報道的部分的做法就是【資料造假】;

2.所用圖片畢竟屬於一篇已被髮表在學術期刊上的論文,你們的引用應該更規範些。你光放一個Medicaldesign.com,這算怎麼個回事?以你們的學術水平,犯這種低階錯誤,是因為粗心?我個人是不相信的。希望這件事情能引起你們足夠高的重視。收錢就資料造假,那是人家曹院士乾的事情。

第四點:

針對微博上@李大錘同學 所發的那個所謂的推廣vlog,我今天就先指出你所犯的兩個不那麼嚴重的錯誤,視訊一天不刪,我的點評就不會斷,所指出的錯誤也會越來越嚴重,你要是認為自己的臉皮可以厚過我的鞋底,那你就撐著,我恰好業餘時間就非常喜歡燙死豬雕朽木扶爛泥。

第一個錯誤:從0分55秒,“大部分的細菌,是0.5 - 5微米之間的一個大小”,對不起,我的教育告訴我(且絕大部分的微生物學書/課本也會這麼告訴你),大部分的細菌大小為0.2 - 2 微米(直徑),當然也有一部分書會告訴你說絕大部分的細菌大小為1 - 10微米,但反正不論哪種學說,你說的橫豎都不沾邊;

第二個錯誤:從1分04秒開始,“如果細菌掉進那個紋路里,也會因為自己一個人,然後很快就死亡掉”,蠢不蠢?搞不搞笑?看看資料,掉進去的細菌都死了麼?再看看掉進紋路的細菌是如何粘附,如何生長,最後爬到山頂翻身做主人了麼?

如果覺得以上這些理解起來比較費勁,那麼我快速的總結一下我對這件事的核心觀點:

一、 “表面紋理防汙染技術”的發明人是佛羅里達大學終身教授Anthony Brennan教授。他2002年去參觀美國在瓦胡島珍珠港的海軍基地時發現,美國海軍的軍艦存在被海藻、藤壺嚴重汙染的問題(即海藻、藤壺大量粘附在海軍艦艇上),於是乎,研發一種新型的表面防汙策略(anti-fouling),減少有毒防汙塗料的使用,成為研究重點。

二、 Brennan教授發現很多海洋動物幾乎不存在被海藻、藤壺大量粘附在面板上的問題,例如鯊魚的面板天生就具有防止藤壺和海藻粘附生長的能力,這主要得益於其特殊的表皮結構。於是乎,Sharklet,“表面紋理防汙染技術”,一種基於仿生學的物理防汙方案便孕育而生了。

三、 把這種表面防汙材料應用在抑菌方面,基於的原理為:A. 接觸面積小,不易附著;B. 細菌會落入寬2微米,高3微米的溝壑中。2微米寬的溝壑,和細菌的寬度差不多,細菌很難在狹小的空間大量複製分裂,並且,即便是當你碰觸到物體表面,由於物體表面存在高3微米的溝壑結構,也會大量降低你與細菌直接接觸的概率。

四、一切聽起來都很好很高階,但Anti-fouling依舊是世界性難題,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種方案可以完美解決它。以鯊魚面板為例,鯊魚面板之所以具有防止藤壺和海藻粘附生長的能力,除了面板表面物理結構(物理防汙)非常不適應藤壺和海藻的粘附生長之外,鯊魚面板上的粘液除了能提供必要的潤滑功能外,對防汙也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學防汙)。如果把物理防汙與化學防汙分離,鯊魚面板的防汙(海藻、藤壺)能力會出現明顯下降。甩幾個文獻,感興趣可以找來看:

Kirschner CM, Brennan AB. Bio-inspired antifouling strategies. Annu Rev Mater Res. 2012;42(1):211–29.Bixler GD, Bhushan B. Bioinspired rice leaf and butterfly wing surface structures combining shark skin and lotus effects. Soft Matter. 2012;8(44):11271–84.Mann EE, et al. Surface micropattern limits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Antimicrob Resist Infect Control. 2014;3(1):1.Bers A, et al. Relevance of mytilid shell microtopographies for fouling defence–a global comparison. Biofouling. 2010;26(3):367–77.

五、同理,單純的靠通過改變鍍膜的表面結構,就想實現功能性有效抑菌的目的,在我看來,也是天方夜譚。鍍膜上那3微米高的溝壑,日常使用,多久結構便會消失/被填平?每隔1-2天就重貼一次膜?

六、通過使用奈米顆粒,光刻,中孔聚合物或表面蝕刻對鍍膜進行表面結構改變,合成條件苛刻,製造技術複雜,造價昂貴。

綜上所述,一(忽)切(悠)聽起來各種美好,但現實還是非常骨感。說到底,這就從頭到尾都是一個玩概念的東西。所以這個東西,他們只賣給其他公司,並不直接針對個人終端使用者。換句話說,老羅這一次是打算割企業韭菜了。老羅這一步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聰明,但並不高明!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PPT賈躍亭又在畫餅了?這一次他說還缺8.5億元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