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對於絕大部分普通使用者來說,購物的標準通常只有一條—— “物美價廉”,所以拼多多火了。

儘管從拼多多誕生的那天開始,身上的負面訊息就從未斷過。然而誰也不能否認,僅用4年就做到400億市值,成為僅次於阿里巴巴、騰訊、美團、京東,位列中國網際網路上市公司市值第五名的拼多多,已經是中國電商領域的一個龐然大物。

作為中國成長最快的電商平臺之一,現在拼多多的一舉一動都備受媒體關注。近日,就有媒體注意到拼多多在其APP上線了電商直播以及火車票業務。對此,拼多多則是低調回應稱,“直播和火車票僅是響應B端和C端需求所增加的兩個服務外掛,沒有將其作為獨立業務推出的規劃。”

雖然拼多多否認了這兩項業務,但這一年內拼多多的“百億補貼”、聯合亞馬遜開啟跨境電商等諸多大手筆操作,都讓外界看到了拼多多大踏步邁向一二線城市,拓展更年輕使用者的決心。

曾經那個從下沉市場殺出來的“草根公司”,真的已經開始變了。


從草根邁向國際

回顧拼多多這一年的變化,變“高階”是其中最明顯的一個。

從今年618開始到今天,拼多多一直都在力推 “百億補貼”計劃,力度之大、範圍之廣都遠遠超過了很多人的想象。

與以往人們印象中拼多多隻賣低價產品不同,“百億補貼”是拼多多聯合品牌商對大牌家電、大牌化妝品、甚至汽車等高客單價的品牌商品讓利活動,挑選熱門商品在全網最低價基礎上直接打八折或者九折,和店鋪一起或由拼多多單獨補貼消費者。

拼多多崛起之初,很多一二線城市消費者都對拼多多嗤之以鼻。在不少人看來,拼多多使用者為了淘一些不知名的劣等貨,就在朋友圈散佈推廣連結,要求人幫助砍價是很不可思議的,而拼多多對這種行為的鼓勵則是“很low”的商業策略。

然而,在“百億補貼”如此大力度的補貼和讓利下,不少曾經對拼多多產品品質還有憂慮的消費者,這一次也忍不住選擇了拼多多購物。當然,購物的結果最終是兩個字,真香。

實際上,拼多多跨境電商業務“全球購”業務,早於今年4月就已正式上線。在此次“黑五”大促中,拼多多特地為亞馬遜專設了“全球購海外英國站、美國站、德國站和日本站”。在“百億補貼”活動下,一些一二線城市使用者更為偏向的產品如iPhone Xs Max 、Lamer濃縮修護精華等,拼多多的補貼價格也比其它傳統電商平臺更具吸引力。

雖然在拼多多的壓力下,其它電商平臺也曾紛紛為自家促銷活動打上“百億補貼”的標籤,但很快就結束了,唯有拼多多一直持續到現在。

在不知不覺中,拼多多的消費人群已經開始逐漸變化,而產品也在變得越來越“高階”。


拼多多的新消費路線

依靠“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雖然拼多多一躍成為了電商領域的“黑馬”,不過其品牌調性卻一直在遭受部分消費者的質疑。

儘管已經成為與阿里和京東並駕齊驅的“電商三強”之一,但外界給拼多多貼的標籤,更多是“社交電商”、“拼團”、“消費下沉”,鮮少有人接受拼多多是一個新的形態。有些人甚至認為,拼多多的商業路線,不過是照搬美團等團購網站早已實踐過的經驗,拼多多的成功,只是一場“五環外的成功”。

然而,拼多多在產品設計的優點才是其崛起的根本。拼多多在最開始,就擺脫了傳統電商走搜尋路線的發展方法,格外注重“娛樂”和“分享”,除了購物前的拼團外,還有幫忙砍價、拆紅包等活動,甚至在收到貨後,也會出現諸如產品好不好、願不願意將它推薦給朋友的提示,從而將社交使用者轉化成電商使用者。

有人認為,“拼多多(模式下)的流量主要來自社交平臺,商品被分享給使用者的機會變得更加均等,這將給予很多中小品牌崛起的機會。”在使用者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使用者留存時間短,黏性弱成了很多平臺的最大問題,誰能留住客戶,佔據使用者的時間,誰就能在使用者爭奪戰中脫穎而出,“拼多多所引領的社交電商模式,是在流量逐漸見頂後挖掘存量的新型銷售模式”。

拼多多擺脫了傳統電商“人找貨”的模式,變為了藉助人工智慧和社交分享手段,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貨找人”的模式創新。


拼多多的未來

最近一年,拼多多通過“百億補貼”計劃真金白銀的補貼,尤其是對中高階標準化產品例如蘋果手機的補貼銷售,讓利消費者,給了不少人重新認識拼多多的契機。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新增使用者中有44.2%來自二線及以上城市,呈持續上升趨勢。

然而,儘管拼多多的上升路似乎通過“百億補貼”打開了局面,但真正的考驗卻還在後面。

補貼雖然能在短時間內帶來大量的消費者,但是這部分消費者仍然具有價格敏感性的標籤。對於這部分使用者來說,哪裡的貨便宜就會去哪裡,使用者忠誠度難以保障。一旦補貼結束,這些使用者能否繼續留在拼多多,仍然是個疑問。

實際上,這一點,拼多多看的也很清楚。

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過,“對於我們來說,(拼多多)真正的汪洋大海是普通消費者的日常消費,這是我們要去做的事情。”花費大量資金來營銷、補貼使用者,拼多多最主要的目的不在於拉新,而是強化“便宜且有好貨”的品牌認知,從而促進開啟頻率,提高下單次數。

拼多多“百億補貼”的訴求其實很簡單,一是要讓平臺上的銷售方式多樣化,尤其提升大品牌的銷售,不能讓人一提起平臺,就想起那些特別便宜的產品;二是樹立平臺品牌形象,別的平臺能做好的,拼多多可以更好,這是一種發展帶來的升級的需求。

現在再回頭來看拼多多先後試水電商直播與火車票,其實也有著類似目的。對拼多多的使用者而言,火車票業務是“外掛”還是“獨立業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買到服務。拼多多做的,就是通過自身所擁有的巨大流量,從火車票服務切入,先讓使用者產生“拼多多也能買火車票”意識,將客戶留在平臺內,再去培養引導使用者對其他旅遊產品的消費習慣。

留住客戶、提升品牌的信任力、佈局未來,拼多多的好戲,才剛剛開場。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京東為什麼能坐穩電商第二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