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實體店和電商,都遇到流量枯竭的現象。
於是在2016年,馬雲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
試圖透過線上、線下、物流等多個環節的融合,解決客流荒的問題。
那麼國內如此火爆的新零售,在鄰國日本為何從未出現呢?有三大原因,值得實體老闆學習。
1、客流荒的真正原因
2、日本沒有客流荒
3、日本實體店的形態
一
國內客流荒的出現,主要是有4個方面因素引起。
在改革開放後,由於市場的物資匱乏,就需要大量的工廠生產製造,滿足市場需求,拉動經濟發展。
隨著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市場就從物資匱乏變成了產能過剩。主要的原因是生產力到了快速提升,但消費力沒有增長,這就會造成市場供給大於需求。
與此同時,大眾創業的浪潮來襲,也讓市場環境變得更加惡劣。
因為創業者運用的經營思維都是相同的,銷售的產品也沒有任何競爭力,這就會導致市場競爭加劇,出現嚴重的同質化。
比如市場上有10個消費者,有20個商家,大家為了搶佔客戶,就會打價格戰,燒錢推廣。
在狼多肉少的情況下,不論做電商還是做實體,都會出現客流荒的現象。
在所有行業都出現業績下滑的時候,新零售模式應運而生,成為了新的發展方向。
二
日本為何沒有客流荒的情況?
因為日本對電商行業早就開始收稅了,所以日本的電商根本不會出現價格戰的現象。
同時在日本人工成本比較高,在線上購物不但不會優惠,而且還要支付高昂的物流費。
沒有電商衝擊,市場就不會出現壟斷和兩極分化,更不可能存在客流荒的情況。
其次,日本人比較推崇工匠精神。為了做好一件事情,會付出一輩子的心血。
因此,年輕人不會去創業,而是會加入一家企業奮鬥一輩子,或者繼承父母的老店。
當每個人都想把產品做好,把客戶服務好的時候,就不會導致市場同質化競爭。
日本為何有工匠精神?而國內沒有呢?最根本的原因跟消費力有關。
我國至今有6億人的月收入不足1000元,他們也需要滿足各種物質需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去追求產品品質,品牌化、文化賦能,服務及工匠精神都是笑話。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根本沒有消費力,只能到拼夕夕購買廉價的產品。
那麼在流量紅利期,電商賣家就可以靠價格優勢,衝擊實體市場。
實體店在高房租、高運營成本的情況下,就會導致大量倒閉。
相反,在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之前)經濟處於巔峰時期。民眾有了收入能力,就願意為品牌及服務買單,才能孕育出工匠精神。
即便日本的經濟蕭條後,日本民眾也更願意為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買單,這跟日本的文化及生活習慣有關。這種服務及品質的需求,是電商無法滿足的。
三
電商無法在日本發展起來,不僅是因為稅收和消費力的問題,跟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有直接的關係。
日本的實體經濟有2大特點:線下實體網點居多,服務態度極好。
在國內我們想要線上下購買商品,不僅比較貴而且服務態度也不敢恭維。
經常在實體店購物的都知道,在你付款那一刻是上帝,出現售貨問題,不會有人給你解決的。
沒有信心管理體制的實體店,店大欺客的現象比比皆是。
在日本則不同。不論在商城,實體店,百年老店消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服務態度極好。
去過日本的都知道,在日本消費,銷售人員基本都是跪著為你服務,而且在消費過後會目送你離開。當然這並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要看到其他國家的優勢,取長補短。
而且在日本有不計其數的售貨機,消費者不論在農村,城市各種區域,都可以隨時隨地的購物。
另外,在日本有5萬多家的便利店,平均在2公里內就會有一家店。由於線上下購物比較方便,自然不會選擇在線上消費。
日本的實體店有了距離優勢,產品優勢、服務及體驗優勢,就沒有必要做線上線下的融合,打造所謂的新零售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