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新機上市後,各種訊息層出不窮。

比如iPhone 12的成本被爆出。

日本的調研公司Fomalhaut特意拆解了 iPhone 12 ,經過測算,整機物料成本約為 373 美元,摺合人民幣為2500元。

基礎版的iPhone 12和超大杯iPhone 12 Pro僅30美元。

從售價來看,國行版iPhone 12定價6299元,賣出一部iPhone 12,蘋果的“毛利”接近4000元。iPhone 12 Pro起售價8499元,“毛利”超4500元。

​參考以上資料,蘋果手機是妥妥的暴利。

事實真的如此嗎?

近日,小米高管在社交媒體亮出了自己的觀點:蘋果在海外市場算是價效比產品。

拿iPhone 12和小米11對比,兩者的物料成本在同一水準。

這句話對不對呢?小米11作為驍龍888新機,上市時間比較短,缺少關於該機成本的權威分析。

從表面來看,小米能夠拿下驍龍888的首發權,肯定是花了大價錢。

同時,小米11的螢幕素質非常出色,成本不菲。

小米11與iPhone 12的物料成本差距大不大呢?

我們可以參考去年的情況,techinsights的分析師稱,小米10頂配版的成本和iPhone 11 Pro Max非常接近。

​小米10頂配版的物料成本約為440美元,iPhone 11 Pro Max頂配版本物料成本約為490.5美元。

兩者物料成本接近,差距只有50美元,確實處於同一水準。

在國內市場,小米10和iPhone 11 Pro Max的實際售價相差8000元(起售價)。

對比來看,小米價效比出色,蘋果跟價效比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有小夥伴說,小米高管這番話說錯了。

其實,iPhone手機在海外市場的利潤確實不高,與國內市場不同,蘋果在維護歐美手機市場時,要投入巨大的成本。

​回顧歷史資料,蘋果銷量最大的地區是這些:美洲、歐洲、亞洲(比如日本和中國)。

在這些市場,蘋果主要透過運營商來賣手機,國內市場是個例外。

很多朋友應該都買過“合約機”,這種手機是廠商和運營商深度繫結,運營商要分走很大一部分利潤。

蘋果剛開始進入中國的時候,也曾依賴運營商。比如iPhone 4和中國聯通合作,使用286元的3G網路套餐兩年,即可獲贈一部全新iPhone 4。

現在呢,中國市場的情況完全不同了,各大手機廠商百花齊放,透過官方商城、電商平臺可以快速入手自己中意的手機。

運營商作為通訊基建,僅提供基礎網路服務,無法染指手機廠商的硬體利潤。

得益於充分競爭,國產手機具有全球範圍內最出色的價效比。

從廠商角度來看,國產手機的利潤率也是最低的。

​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智慧手機,只有蘋果、三星的利潤率高一些。

而國產手機憑藉出色的價效比,原本可以橫掃手機市場。比如紅米、realme(真我)在東南亞、歐洲市場都有不錯的表現。

​但是,在發達國家市場,國產廠商無法融入,渠道壁壘成為最大的障礙。

國產手機的硬體實力沒問題,要想擁有一席之地,國產廠商必須要打破蘋果、三星和運營商組建的利潤同盟。

國產手機利潤率低,沒法像蘋果、三星那樣,給運營商豐厚的利潤,所以才無法打開發達國家市場。

在海外市場,運營商透過賣手機賺取鉅額利潤,同時可以為使用者提供增值服務。

類似於我們的“合約機”,可以提供套餐一樣。

從這個角度來講,蘋果在海外市場,確實頗具價效比。

各位小夥伴,關於小米高管的言論,你怎麼看?

35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網際網路巨頭的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