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行業經過野蠻生長之後,逐步開始正規化和精細化,行業內中小賣家一直在講供應鏈,那麼,是不是有供應鏈運營就一定容易一些?是的。那麼,工廠發展跨境電商會容易嗎?答案是不一定。
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跨境賣家要建立供應鏈,而供應鏈源頭的工廠做跨境卻不一定好做,這個是什麼原因?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工廠不一定能做好跨境?
跨境電商是個籠統的概念,中間各個環節都在其中承擔了不同的任務,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同樣,供應鏈也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狹義上講,就是供應商,屬於整個鏈條的上游。伴隨著外貿的發展,供應商也經歷了一些心碎的歷程。
當國內外第三方分享平臺開始雨後春筍般崛起,大批次的中小賣家湧入,很多產品被銷售氛圍帶動了售賣,很多生產工藝不是特別複雜的爆款被各個工廠更大批次的生產,第一波研發的工廠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剛嚐到市場的蛋糕味,第二波模仿的賺得盆滿缽滿,第三波跟風而來的也賺個喜笑顏開。看似有成千上萬賣家在幫自己出貨,實際上產能和產量很難把握,生產端的命脈被分銷平臺和無數中小賣家掌握,加上生產環節的無序競爭,買家的價格挑剔,工廠苦不堪言。
很多工廠看到自己的小客戶從幾十件拿貨,到後來幾百件、幾千件甚至上萬件囤貨,大量工廠看到了零售的高溢價利潤,轉型做了賣家。除了少數工廠發展得順風順水之外,大部分因為產品、影響、物流、團隊等因素,生存依然很困難。
有品牌意識的工廠,開始註冊商標專利,維護自己生產端的權益,同時嚴控授權分銷賣家數量,降低賣家相互之間的無序價格競爭。產品銷售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工廠有了比較高的話語權,對市場的把控度也開始更高,有了更好的利潤之後,就有更多的資金投放到研發生產,成就了一批像百事泰這類的公司。
的確,工廠轉型做賣家,有很多的優勢,比如產品的主動性、品牌化、對分銷和市場的把控度,都越來越好,但也有很多很難攻克的痛點。
資金壓力:相比貿易型的賣家,工廠賣家的資金壓力會更大。貿易型賣家不需要過多考慮生產裝置、產能產量,但工廠賣家必須要根據市場的情況考慮生產線的更新迭代,備貨情況。產品單一:由於生產的限制,產品對比貿易型賣家單一。貿易型賣家可以根據市場來選擇產品,甚至隨時更換產品或者類目,甚至店鋪,跟賣一個爆款的成本遠低於打造一個爆款的成本。根據市場,隨行就市,選擇更優質的產品和更優勢的價格。工廠賣家不僅要考慮售賣的情況,還要及時控制產能和庫存,避免產能過剩和產品尾貨。精力分散:同時考慮市場和售賣,很難有精力專注去做事情。在客戶眼裡,幾乎沒有完美的產品,不能單一地考慮生產,也不能一味的地客戶做產品,這樣不但無法專注於產品,也很難做好客戶。成本增加:工廠型賣家優先考慮的是海外倉,要降低物流成本,只能靠提升發貨量來降低物流費用,這樣把國內的庫存變相的轉移到了國外,不僅增加了產品成本,而且可能帶來了太多的冗餘庫存。規則不熟:每個平臺的演算法和規則都不盡相同,專業運營人員都需要不停地學習新的規則,擁抱變化。工廠轉型後,很容易因為對平臺規則不熟悉、產品智慧財產權等原因,產品不可售或者店鋪不可售,對企業影響比較大。所有的嘗試都是有代價的,當然,如果能堅持去做,也可能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關於轉型這個問題,很多工廠認為什麼是轉型?做網際網路就代表轉型,做了跨境電商就代表轉型,轉型升級就一定是升級嗎?
不一定,轉型應該是一種態度,一種擁抱的態度,為什麼?因為製造業的發展是藉著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東風才走得這麼快。為什麼說創業一定要建立在一波紅利之上,轉型也需要建立在這波紅利之上?因為跨境電商的發展其實就是網際網路的發展跟全球化發展的結合,這造就了下一波跨境電商的紅利。所以其實很多製造商在擁抱轉型的過程當中,其實就是在擁抱變化、擁抱資訊的一種態度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