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團購,近日來成為熱門詞彙,可以說無數的巨頭紛紛瞅準了這一市場,進行佈局,消費者貌似得到了方便,不過也是淪為了巨頭的玩物,這次的社交團購,相比於以往其實並沒有創新,更像是野蠻的侵略。
社群團購侵佔的是傳統的超市和小商小販的市場,比起為他們提供便利,社群團購更像是利用電商的方式,直接粗暴的殘存這一個市場,在其他領域幾乎已經漸入紅海的前提下,社群團購幾乎是讓無數巨頭再一次嗅到了巨大商機。
社群團購,突然興起,卻似乎更像是一場野蠻的侵略以樸樸超市為代表的社群團購,在一夜之間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傳統的人們買菜,買日用生鮮,再也不用去超市或者去實體便利店,更不用去小商小販那裡挑挑揀揀,僅僅在網路平臺,一鍵下單,就可以有專人直接送貨上門,社交團購似乎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這樣的社群團購,為何短短几天,在網路端就會遭遇到人人喊打,很多巨頭不得不放緩了腳步。
因為比起所謂的社群團購概念,本身與電商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對於實體經濟更沒有太大的促進作用,所謂的各路大鱷,不過是換了個名字而已,然後將線下便利店銷售的東西,直接搬到了線上而已,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創新,反而因為入局的人太多,在網路端搭起了巨大的價格戰,進一步搶奪線下和線上的市場,對於超市和便利店更像是滅頂之災。
原來的電商興起對於實體經濟只是衝擊,而社群團購對於便利店,小商小販和超市更像是一種侵略和蠶食,畢竟比起衣服還有電子產品,還有其他的家裝母嬰類,因為使用者沒有切身的體會,所以電商本身存在的缺陷,短時間內無法進行彌補,而對於日化用品還有傳統的菜品,其實東西本身替代性高,電商購買和實體店的銷售其實並無太大差別,只是銷售方式不同而已。
社群團購,為何讓傳統超市和便利店聞之色變為什麼僅僅是一個社群團購,就會讓無數的便利店和超市聞之色變,甚至本身的經營模式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抵制,因為本身作為傳統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便利店和超市的商品大多數也屬於日常用品,還有一些調味品,花果蔬菜等,大部分的東西本身保質期短,而且利潤率並不高,在這樣的情況下,超市還要負擔對應的店面租金和人員工資。
在如今電商如此如火如荼的今天,實體經濟本身就已經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因為線下店面的價格普遍受制於租金和人力成本,價格往往比線上高,所以很多對於價格比較敏感的顧客大部分去線下看好,最後都會選擇去線上下單,一些類似的家用電器,還有電子數碼,都分流了很多使用者,然而實體店還有個好處,就是售後方便,可以互相比較和現場核驗這一優點,勉強可以和線上抗衡。
可是社群團購,則幾乎不存在這一優勢,對於很多的花果蔬菜,或者柴米油鹽,日化用品,線上和線下並無太大差別,大多數都屬於快消品,這樣的商品一旦進入線上,那麼傳統線下便利店和超市的優勢則會消失殆盡,而且線上本身較低的人力成本與店租,更是對傳統便利店和小販形成降維和毀滅性打擊,而且這類商品利潤率本來就低,瘋狂的價格戰,只會讓實體店日子更加舉步維艱。
巨頭們,不該將心思用錯地方,互惠雙贏才能走得更遠在如今,如果說有哪個傳統實體經濟領域,還沒有被巨頭所染指,也許就只剩下殯葬行業了,在線上流量已經日趨接近飽和的地步,巨頭們也迫切需要來整合新的市場,發現新的藍海與商機,毫無疑問,社會團購,或者菜籃子工程,無疑成為他們新的目標與方向,這個行業本身是很多使用者的剛需,可替代性強,本身技術門檻低,所以作為新的藍海和發展方向,可謂是一舉兩得。
可是這樣的野蠻侵略,卻並未對這行業帶來任何創新和發展,不過就是掛羊頭賣狗肉,換了個名字而已,將線下的商品搬到了線上而已,而為了搶佔更多的市場和吸引客源,巨頭們又開始玩起了瘋狂補貼,派發紅包這一千古不變的套路與招數,藉助於自身沒有人力和店租成本,瘋狂的狂打價格戰,來佔領市場,這種近乎無恥的行為,無疑是把傳統的便利店與超市拉下了無底深淵。
如果配合社群團購,將自己的商品,轉移至線上進行銷售,那麼為了能夠讓商品有另一個好銷量,就不可避免地要捲入價格戰當中,那麼利潤率則會進一步地降低,而在扣除自身成本,甚至有可能會虧損,而如果不加入,那麼只能坐看巨頭們的跑馬圈地,最後將這一塊蛋糕蠶食殆盡,線下客流量不斷減少,以至於最後徹底倒閉關店,社群團購不僅沒有幫助自己,反而讓實體店面臨更大危機!
有人說,社群團購的想法是好的,其並不是一無是處,比如說可以給很多商家自己允許在線上開自己的小店,對於自己的產品提供展示的平臺,用大資料的技術幫助商家監測使用者的喜好,更好地進行財務結算統計,同時利用資料分析能力幫助店主更好地決策,這才是真正的社群團購的意義,而不是這樣粗暴的跑馬圈地,那麼這樣的社群團購,本身又有何意義?不過是另外一場巨頭爭霸賽罷了!
喜歡我,請輕點關注,更多好文章,好觀點,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