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相較而言,前幾年全峰、天天快遞的賣身看起來倒像是賣到了高點,在虹吸效應下,沒有找到組織的企業只等來了市場的清盤。現在的市場環境下,相較前面幾個例子而言,品駿快遞的退出方式還算是體面。

11月25日,當電商平臺唯品會宣佈將終止旗下自營快遞品駿的快遞業務,並委託順豐提供配送服務時,沒有圍堵,沒有橫幅,沒有「還我血汗錢」。伴隨著品駿快遞落幕的,是一個特別的群體——「落地配」,他們同因電商而生,現在也隨著電商平臺的發展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落地配的起落

從字面上去理解落地配,就是貨物到達城市落地後,由到達城市的物流公司實施配送操作,完成物流的最後一個配送程式。落地配主要由落地分撥、同城和地縣轉運、入宅服務三大要素組成,且主要是以開箱驗貨、半收半退、夜間送貨、試穿試用、送二選一、代收貨款、退貨換貨等核心的入宅服務為競爭亮點。

中國落地配產生的緣由是電子商務的興起,核心是為從事B2C電子商務企業做代收貨款的配送業務,因此落地配也叫COD(全稱Cash on Delivery)配送。

在這之前,大部分落地配的前身為報刊發行隊伍,另一部分為區域型快遞。隨著網際網路對各行各業的深入滲透,報刊發行下降,電視購物、電子商務形勢大好,作為擁有較為成熟的城市送報網路的報刊發行隊伍,其轉型也順理成章。因此,無論是早期的轉型,還是後期的收購、兼併,那些頻繁出現在公眾視角里的落地配公司,其前身大都可以追溯到報刊發行。

2012年前後,是電商平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也是落地配的「黃金時代」,行業也迎來越來越多的參與者。但這個「黃金時代」並沒有持續很久,隨後,伴隨著電商行業市場格局、電商企業發展戰略的變化,落地配逐漸謝幕。

伏筆早在2007年京東宣佈自建物流時開始埋下。尤其是從2012年前後京東開始猛攻自建物流,這種打造使用者體驗壁壘的方式,將B2C的蛋糕逐漸做大,並逐漸做到了自己手中。而後多家效仿自建物流的電商企業,將原有業務從落地配的「碗裡」拿了回來,電商自建物流擠走一批落地配企業。

而電商大戰過程中,被擠出的電商玩家將市場交給了頭部企業,留給落地配企業的蛋糕進一步減少。另外一些具備自建物流實力的電商企業,由於戰略方向上的失誤最終被清掃出市場,比如凡客;如風達的落地配之路,也跟著凡客的衰落而止步。

與此同時,支付技術手段的成熟,使得快遞企業與電商企業的大批量合作成為可能,傳統貨到付款業務萎縮,落地配企業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而且經歷過「雙11」等電商大促期間規模化訂單的「磨練」,通達系具備了比落地配企業更低的成本管控,並儲備了足夠的產能。在規模的基礎上,快遞企業開始騰出手來伸向曾是落地配企業特色的貨到付款業務。

層層擠壓之下,2014年,落地配行業出現了大量的收購和兼併事件。

收編整合

從2014年開始,落地配企業被收購的訊息頻繁出現,涉及次數最多的企業是順豐、如風達、唯品會等,分別代表著快遞企業與電商平臺,都在相對集中的市場尋找可能的突破口。

如風達被天地華宇收購後轉型三方物流,並在2014年密集收購了4家落地配公司,包括湖南創一、山東海紅、河北建華、陝西飛遠。收購的目的很明顯,即從自建物流轉型社會化物流後,面對快遞企業的侵蝕,如風達要將其倉配一體化的模式打造成一個全國性的業務優勢,通過收購可以搶得速度上的優勢。

順豐自2014年先後收購了北京小紅帽、深圳銀捷和成都星程宅配,這個時間節點也是順豐頻繁「觸電」的時候,順豐優選快速拓展並向下沉市場滲透、嘿客大規模鋪店。無論是生鮮,還是社群O2O,都對成本、消費體驗有更高的要求,此時落地配的開箱驗貨、半收半退、夜間送貨、試穿試用等服務優勢是快遞企業所做不到的。

而對於唯品會,在電商行業形成阿里、京東等幾股頭部勢力的情況下想要突圍,就要抓住巨頭不屑一顧的下沉市場。因此,唯品會定位於大牌特賣,並學習京東自建物流,只不過其搶佔的是下沉市場。同樣是看中開箱驗貨、退貨、下沉市場網路密度的優勢,唯品會於2014年密集收購落地配公司佈局網路;物流配送標準方面,做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次日達,承諾送貨到門口、退貨上門取貨、7天無條件退貨並補貼運費等服務。唯品會自建物流的行為也一度被外界視為「小京東物流」。

同樣具有「京東物流」味道的一個舉動也發生在阿里。2018年,菜鳥深度整合五家配送合作方(永珍、晟邦、東駿、芝麻開門和黃馬甲),成立了「新零售配送聯盟」。今年5月份,丹鳥亮相,在「新零售」概念下,其定位是構建一張高效的S2B2b物流網路,服務於阿里整個新零售佈局。

在這個收編整合的時代,落地配算是從亂世中找到了歸宿。

成為籌碼

在後續的發展中,從順豐「觸電」的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到今年如風達停擺、品駿被關停,落地配的結局不是那麼樂觀。

當唯品會正式宣佈終止品駿的快遞業務,並委託順豐提供配送服務時,還透露了另一個細節——「唯品會還將保留物流倉庫等核心資產」,這意味著唯品會不是不做物流,而是不做配送環節。這再次將落地配企業搬上了檯面。

上述落地配歷史演進的過程中,唯品會和順豐的面孔都曾多次出現,踩過什麼坑雙方心裡都有數。唯品會要甩包袱,順豐要搶市場,但二者都面臨著尷尬的局面,當前的局勢給了他們一個談判的機會。

一方面,今年以來二線快遞舉步維艱,倒閉訊息頻出,倘若品駿快遞遭遇停擺、員工不歡而散的結局,於唯品會的品牌形象以及經營而言都會帶來一定的傷害。但對比同樣是自建物流體系的京東,京東的履約費用率(履約費用/總營收)基本穩定在7%上下,而唯品會的履約費率則在9%上下,巨大成本壓力下,其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建物流的價值。

另一方面,對於順豐而言,「中年危機論」此起彼伏,受經濟下滑、無紙化辦公及線上簽約等的影響,高階商務件市場份額不斷下滑。同時,隨著消費者對快遞企業的不斷教育,以及技術手段的不斷應用和改造,加盟制快遞的組織效率逐步提升,由此帶來的是通達系的服務體驗與順豐的差距逐漸縮小。在低成本、規模化、服務提升的極致價效比基礎上,通達系逐步具備搶佔商務件市場的能力。近三年來,順豐市場佔有率從8.2%降到7.3%,僅從數字上就可以看到通達系的進攻猛烈,服務不再是護城河,成本才是。

因此,今年5月份順豐正式推出針對電商大客戶的「特惠專配」產品,在其釋出半年報的投資機構問答會上,順豐相關負責人稱,公司過去幾年的持續投入提升了大網的裝載能力,也產生了一定的冗餘資源,藉助填倉的理念,可以做出不會增加太多成本的新產品。同時,這一新產品打破原有產品價格侷限,填補價格區間空白,完善了順豐的經濟產品體系,不斷貼近市場競爭。

這一戰略效果明顯,資料顯示,從5月份開始,順豐業務量增速連續5個月提升,7月重回20%,8月突破30%,而9月同比增速高達35.52%,創出2018年5月以來的最快增速。

對於順豐而言,電商件成為順豐降本增收、擴大市場的增量市場;而電商格局中,留給順豐的選項不多。對於唯品會而言,無論是在訂單分配上還是業務剝離上,唯品會都還有一定主動權,比如其還有一大服務商韻達,以及值錢的倉儲業務。從某種意義上講,唯品會是為品駿找退路。

這場談判中,落地配成為順豐市場保衛戰的一個交易籌碼。品駿體面退出,唯品會在保障服務的基礎上降低了物流配送成本,名利雙收。 品駿的退出,給一批落地配企業畫上了一個相對完美的句號;但對於沒有這種資源加持的落地配企業來講,仍面臨生死的難題。接下來,落地配企業到何處去?各位看官,你們怎麼看。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上億使用者的淘集集一夜破產,社交電商出路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