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手機作為人體器官的延伸,經過了近些年的迅猛發展,現已成為了普通福斯的標配,其增長已經觸及天花板。這也預示著移動網際網路的人口紅利消失殆盡,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的競爭,也從使用者規模的拼殺,全面轉向了使用者時長的爭奪。
而使用者每天24小時的時長是固定的,對其進行爭奪,必然導致此消彼長。在各大平臺都進入低速增長的現狀下,百度卻逆流而上,連續大漲,不禁想讓人對其原因一探究竟。
現狀解析QuestMobile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月活躍使用者規模淨增長只有238萬,同比增速更是跌到了罕見的1.3%。
2019年9月,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月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已經達到359.8分鐘,接近6個小時。但增速相比2018年末大幅下跌,只有7.3%。
趨勢的變化,導致了各大平臺戰略方向的調整。就比如騰訊副Quattroporte殷宇所表達的:“做資訊流的新思路,是去使用者所在地方提供資訊流服務。”於是我們看到了,騰訊已經將QQ看點、QQ瀏覽器資訊流和看點快報整合,這並非推出一個新產品,而是彙總到新的騰訊看點品牌之下。
同騰訊一樣,各大平臺已不再單純地追求規模的擴張,深耕細作成為了現階段的基調。
而百度之所以能夠逆流而上,並非偶然的湊巧,這是其多年佈局、步步為營的結果體現。
大道至簡“一切因生活而起,最終還是要回歸生活。”這句話或許是每個產品人必經的修行之路。而生活中,最寶貴的,往往也是最樸實的。大道至簡,當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時候,你也許會驚歎,那些道理竟然離我們如此之近。對於百度此次逆勢增長背後的邏輯,亦是如此。
總結起來,百度無非採取了以下三種方法:
拓展使用者場景;培養使用者習慣;提升使用者體驗。使用者場景使用者時長對於一個產品來說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地追求使用者時長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使用者很忙,使用者很懶,使用者很聰明,當你付諸成本將使用者綁在你的產品中時,總是有一個閾值在,超過這個值,多餘的使用者時長反而會適得其反。
我們在解讀有效需求分析的流程篇時說過,業務流程的起點為發起服務請求,終點為滿足服務請求。而在這個過程中,則是時間越短越好,就如張小龍所言:“網際網路的使命,是應該幫助人們提高效率,而不是把時間耗在裡面。”
所以,想要提升使用者時長,其中一個思路就是拓展使用者場景,滿足使用者更多不同型別的服務請求。
“有問題,百度一下”,這或許就是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對於百度根深蒂固的印象。但有多少人注意過,百度的slogan早已變成了“有事搜一搜,沒事看一看”。
而看的內容,不僅包含了新聞資訊,還包括了短視訊的內容。人性是懶惰的,從文字到圖片再到短視訊,越來越簡單直接;而人性也會本能地追求更加激烈的感官刺激;所以誕生了抖音、快手這樣的後起之秀。我們可以看到,在短視訊領域,各大平臺都在奮起直追。
從搜尋的場景拓展到資訊流的場景,二者並非是毫無關聯的。搜尋滿足了使用者的精準需求,而資訊流滿足了使用者的潛在需求,二者之間的關聯就是百度的智慧推薦演算法,這個我們後面再詳細說明。搜尋+資訊流的雙引擎模式,無疑為百度使用者時長的增長,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使用者習慣“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提到培養使用者習慣,忽然想到魯迅先生的此番話語,這不正是培養使用者習慣的本質麼?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去發現並遵從使用者習慣,但有些時候,更需要我們去引導使用者養成新的習慣。而一切引導的前提,都離不開“頭部效應”。
這些年百度對於使用者習慣的培養上面,也是動作頻頻,例如在手機百度V9.0版本中,搜尋框上移給資訊流更多位置;再比如2017年,手機百度更新後資訊流裡的短視訊內容,通通在視訊邊緣打上了統一的新logo-好看視訊。
以搜尋引擎為核心的百度App,就是百度的“頭部優勢”,“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就是最好的佐證,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幾乎都離不開百度。
百度App憑藉在搜尋領域的“頭部優勢”,抓住使用者搜尋剛需”獲客“,為百度系產品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而百度系產品的進一步發展又為百度App維持”頭部“位置提供了支撐,二者相輔相成、互相賦能。
使用者體驗提升使用者體驗,應該是每一個產品從誕生開始,就從未停止過的事情。
而百度顯著提升的使用者體驗,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 優質內容積累,帶來的搜尋結果滿意度體驗。
百度Q3財報顯示,百度搜索的首條滿足率已經提升至56%,這意味著有一半以上的使用者需求在搜尋結果的第一條就能得到了滿足。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因為更高效的搜尋體驗而更頻繁的使用百度。
十多年的內容積累,百度不僅擁有無人能比的內容廣度,近年來也在內容的深度上不斷拓展。據官方披露資訊顯示,通過與使用者、專業人士和專業機構共建,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文庫、百度經驗、百度學術、寶寶知道六大知識類產品目前已經積累了包括文章、視訊、評論回答等形式的十億以上的高品質內容。9月,使用者在百度系知識類產品上消費的時長比6月份上升了41%,百度百科和百度經驗上的視訊內容播放量增長了36%。
這也是百度“頭部優勢”的根本所在。
2. 智慧推薦演算法,帶來的個性化體驗。
而百度系則是基於意圖進行推薦:你在百度看了篇法拉利的文章,但你曾經用百度搜過“20萬以內買什麼車比較合適”,你還曾經用百度地圖導航過“北京福斯4S朝陽路店”,那麼百度就會給你推送福斯、別克的廣告,而不會給你推法拉利的廣告。這就是百度所謂的“意圖定位”,它會通過多維度的資訊來判斷受眾的意圖,看法拉利的文章不代表你買得起法拉利,你的其他行為告訴百度,你想買的是福斯,你也只買得起福斯—雖然你天天看法拉利的文章看得流口水。
這也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搜尋滿足了使用者的精準需求,而資訊流滿足了使用者的潛在需求的原因所在。
3. 百度智慧小程式,帶來的一站式服務體驗。
在沒有百度智慧小程式之前,雖然百度在通過搜尋向用戶展示出來的資訊+服務賽道上擁有絕對的優勢(搜尋第一),但搜尋出來的資訊和服務卻沒有在百度內部形成閉環。比如使用者搜尋最近上映的電影有哪些?搜尋獲得答案後還要通過其它渠道購買電影票,百度更多的是承接資訊,在這種場景下,百度更像是一箇中間頁,後面的服務跟百度是脫節的。
但有了百度智慧小程式後,使用者通過百度搜索可以直接獲得服務,百度作為聯結器價值被大大釋放。比如使用者搜尋最近上映的電影有哪些,百度不僅能提供精準答案,還能直接提供購買電影票的小程式,一站式滿足使用者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搜尋和資訊流是百度智慧小程式的一個差異化優勢。相比於社交和支付,搜尋的優勢在於使用者目的的明確性,當用戶使用百度搜索時,都是為了解決明確的需求;而通過智慧推薦的資訊流,也充分抓住了使用者的潛在需求。使用者從搜尋到小程式是一個自然的過度。
百度智慧小程式已經覆蓋271個細分行業,在移動視訊、移動購物、生活服務、旅遊服務、汽車服務、新聞資訊等領域,均出現了眾多月活過百萬的智慧小程式。
啟示1. 資訊流的背後是內容生態
從某種程度上說,百度建立自己的內容生態,似乎也有些不得已而為之。百度以前的內容依靠外部抓取,但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受APP資訊孤島效應的影響,百度能獲取的外部內容越來越少,其內容優勢自然減弱。
但百度的內容生態,相比於其他而言,又有獨特的優勢。其中包括我們上文提到的,百度App的“頭部優勢”,意圖定位的個性化推薦,更包括以愛奇藝為首的視訊資源優勢。這些都是百度後發制人的資本。
2. 小程式的背後是服務生態
與內容生態一樣,百度建立自己的小程式開源聯盟,一部分也是源自於百度的移動危機。例如你上攜程定機票,去京東買東西。,在PC時代通常是用百度搜索來完成,而不是通過域名來訪問;到了移動時代,你只要安裝攜程和京東的App就ok了。百度的流量入口地位,就這樣被Native App給削弱了。百度智慧小程式的上線,則成功打通了從“內容”到“消費”的閉環。
百度智慧小程式最大的優勢,是開放的生態。微信小程式只能在微信上執行,支付寶小程式只能在阿里系APP上面執行,而百度智慧小程式不僅可以在百度系APP上面執行,也可以在WIFI萬能鑰匙等非百度系APP上執行。
百度智慧小程式,服務的不僅僅是最終的消費者,更有處於中間的廣大開發者。小程式的服務生態為開發者們帶來的利好,從以下三個方面可見一斑:
1. 百度AI主動分發、精準匹配的機制,使得開發者能夠更加專注於打磨小程式本身;
2. 小程式開放的生態,使“一次開發,多次執行”成為可能,大大提升了開發者的效率;
3. 開發者—開發者流量獲取—開發者流量變現,整個流程的打通,使得開發者、平臺、使用者三者之間實現無縫對接。
從本質上說,資訊流是流量獲取的入口,而小程式是流量變現的入口,二者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商業閉環。
結語“一個超級入口(百度APP)+雙生態(內容+服務)+雙引擎(搜尋+資訊流)”的佈局,為百度APP重新找到了增長動力,加速了百度移動生態的革新。
另外,從資料角度來看,當用戶通過瀏覽器使用百度搜索時,百度只能知道有使用者在用,但無法知道誰在用。把使用者引入到百度APP後,百度就可以更了解使用者,從而激發使用者各種各樣的需求,提供更精準的服務。這也是百度“all in ai”戰略目標的重要一環!
最後以百度APP總經理平曉黎的一番話收個尾吧:“我們的整體戰略思路是通過百度APP作為使用者安全、便捷訪問網際網路的入口;通過百家號和小程式承載百度的內容和服務生態;通過搜尋和資訊流持續做好對人和資訊之間的連線。”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