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10月初,三星電子稱該公司已停止在中國生產手機產品,原因是來自中國國內競爭對手的競爭日益激烈。這也意味著,三星在中國最後一家位於廣東惠州的工廠也已經停工關閉。

而在11月,關於“三星中國裁員”的訊息不脛而走。據悉,手機業務是裁員的“重災區”,有訊息稱三星在中國的11個分公司和辦事處最終會合併成5個,裁員比例高達三分之一,被裁的幾乎都是三星手機在中國的一線銷售人員。

對此,三星沒有直接否認裁員的訊息,而是官方釋出了宣告。宣告稱,三星電子以5G產品為核心調整了產品線,此次“業務調整”是為了強化三星電子在中國的移動業務,以此推動在中國5G市場中的快速增長。

儘管三星的迴應宣稱是為了更好地發力5G,但外界卻都清楚,三星這幾年在中國的日子並不好過。

5年前,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份額高達近20%,但2018年,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銷量334萬部,市場佔有率僅為0.8%。大廈傾倒,一潰千里。

2016年,Note 7“爆炸門”讓三星品牌嚴重受損,在石家莊的一次訂貨會上,三星中國區高管集體向經銷商下跪,一時輿論譁然。

三星公關稱,南韓高管是因為經銷商在三星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大量訂貨,感動下跪,而中國區高管是“被感動下跪”,是自覺自願的行為。但從網上流出的現場圖片看,有兩個中國高管是被按著頭下跪的。

求經銷商訂貨,卻沒有向中國消費者道歉,不僅如此,三星一度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召回了Note 7,唯獨不召回中國市場的產品。

但三星手機在中國迅速衰落並不是自那時才開始的。

2013年三星鼎盛之後,小米第二年就異軍突起,超越三星排名第一,而三星跌至第二,跌幅達到22.4%。

到了2015年,小米保持第一,華為成為第二,蘋果第三,OPPO和vivo分列四五,此時的三星已經是“Others”。在市場上失去了存在感,在渠道上喪失了話語權,難怪只能行如此大禮,跪求經銷商訂貨。

在最順風順水的時候,三星手機的問題被潛藏了,比如本土化做得不夠,介面功能不符合中國人審美和使用習慣,又如優化不足導致慢、熱、卡(國內的App和國外的谷歌市場的App有差異,而三星沒有像中國產手機廠商一樣,為中國市場專門優化系統)。

更大的問題是由於企業冗長的層級機制,渠道難以下沉,許多地方沒有代理商,庫存積壓降價拋售更是家常便飯。

憑藉各自在網際網路和線下營銷渠道的深耕,華為、小米、vivo、OPPO等中國產品牌全面崛起,保守的三星在中國失寵已經是時間問題,產品的缺陷也更多暴露出來。

Note 7也不是三星第一次在中國市場傲慢。2012年,Galaxy S3發售後,因品質問題,部分手機出現無法充電、無法開機的問題。而三星當時就選擇了差別對待:海外消費者可獲免費維修或更換新機,中國內地消費者卻不得不花上千元維修費。

不甘心失去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手機市場,2017年5月,三星更換大中華區負責人,曾負責華東區銷售工作的權桂賢接任Quattroporte。權桂賢的第一刀,是向三星中國區的組織架構下手。

原來的三星中國區,是七大支社的架構,從總部到支社,到區域辦事處,再到門店,七個支社的負責人都是南韓人。這種不扁平的架構,導致距離消費者太遠,在每個支社下轄的省份,市場和消費者需求千差萬別,但支社卻是一刀切的策略。

權桂賢將中國市場的7大支社改編為22家分公司,常務、次長、副總等級別的領導變為各分公司的負責人,調整後分公司77%以上負責人為中國人。權桂賢還將銷售和營銷權力從北京總部下放到各個分公司。

三星也開始改變過去區別對待中國和歐美市場的不同態度,在中國增加了以舊換新、換屏及電池檢測優化等服務。三星給S9系列定了全球最低價,又將A系列產品全部交給中國設計生產,以符合中國人審美和使用習慣。

但儘管做了上述種種努力,放低了姿態的三星依然無法在中國市場東山再起。

最新評論
  • 1 #

    三星除了Note7外,還有是美國薩德系統!愛國之心人人都有,在這個層面上,三星想在中國翻身難難難!

  • 2 #

    索尼,諾基亞,摩托羅拉不都沒人用了嗎

  • 3 #

    三星價效比太低,跳水太厲害,容易燒屏還不給換

  • 4 #

    三星的手機再好也不敢用啊

  • 5 #

    多得很手機內部很多重要演員都是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這些軟體吊打其它各種同類應用,稱之為手機必備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