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我不是專家,否則應該會被人吐槽了。
2019年,不止P2P貸,整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主旋律就是:抓,如果有副旋律那就是:自首。無論是直接的從業者,還是上下游的供應商,都在慶幸這次不是自己,都在焦慮下一個會不會是自己。
網貸、助貸、催收、資料、貸超,凡是"翻車"都有自己的原罪,但他們共同的原罪是什麼?出生得太早了,早了至少20年。
沙漠還沒變綠洲的時候,就把種子種下去,種子發了芽又能怎麼樣呢?短暫的輝煌之後,多數都無法逃脫枯萎的命運。
網際網路金融崛起的時代,就是缺少配套設施的"沙漠"中。
公民金融意識、人才、徵信、政策包括當下被熱用的生物識別等技術,在網際網路金融剛剛誕生的時候成熟嗎?有嗎?有的只有需求以及網際網路和現在看來並不合規的資料、催收。
所有配套設施中,最關鍵的還是牌照。
拍拍貸成立時間是2007年,也就是12年前,是公認的第一家P2P平臺,前不久宣佈告別P2P時,依然沒有獲得備案或是牌照;比拍拍貸早3年成立的支付寶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時間是2011年,歷時7年。
既然是基於銀行業務,為什麼不直接由銀行去網際網路化、科技化?從根源上看,網際網路金融不止是補位者,更是探索者,探索網際網路和金融結合後的價值和風險,同時也滿足下當時的投資、融資和支付需求。
"匯"探索成功了,成了中國"第五大發明",同時具備"存"、"貸"功能的P2P卻怎麼看都算不得成功。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謝平更是直言:國家監管不成功的案例是P2P。
但又豈止是P2P,對"整個基於存、貸創新的從業機構和上下游服務商"的監管,都可以說是不成功,如果成功,哪有今天的風聲鶴唳。
"匯"的成功,簡直太幸運,雖然在誕生時一樣不具備足夠的配套設施,但它誕生於一個偉大的公司,它要大力發展的時候,這家公司已經成為了一家可以讓人"剁手"的公司。這不但讓支付在發展過程中,有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標杆,也大大降低了監管難度,因為管理好了支付寶和另外一家巨頭財付通就等於管理好了大半個支付行業。但即使是這家偉大的公司也倒在了P2P上,更何況其他?
更重要的是,支付是金融最高頻的業務,而這兩家公司的控制者和資本市場也願意燒大把的錢把支付做成中國第五大發明,相比之下那些草根創業者湧入的"存"、"貸"領域,雖然也不乏資本助推,但即便如此,他們中的任何一家都急於擴張、盈利或者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以此換來更多的資本。
同時,在"存"、"貸"發展最高峰的幾年,大量P2P、現金貸以及資料、風控、系統、催收等周邊服務商蜂擁而起,總數是數千還是數萬難以統計。
這種數量和業務的分散性註定了"存"、"貸"的監管難度,這麼難的"存"、"貸"放到整個金融市場中能算的了什麼呢?滄海一粟,無干大局;食之反胃,棄之無所謂。
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們日漸式微,但是金融網際網路卻拿到了接力棒,人工智慧、大資料、雲端計算這些被網際網路金融用於講故事的技術,在持牌機構中重生,網際網路金融的歷史角色似乎是探索者、排雷者,現在的人可能會說這是趨勢、是必然;但如果我們返回十幾年前,未必是這種看法。
當年GJ對於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支援是真心實意的,但網際網路金融發展至今幾乎要成為棄子,核心原因是什麼呢?還是配套的缺失,所有人都在說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質是金融,但是它發展出現問題時既沒有人按照金融的標準去監管它,也沒有給到它金融應有的供給。
存、貸、匯的創新會終結嗎?當然不會。(這個創新指的不是騙子們的拙劣伎倆,而是真正的創新)
即使網際網路金融為金融網際網路的發展排了坑、掃了雷,但金融網際網路的創新能力依然不能高估,同時網際網路金融的創新能力也不能低估,只是這種創新必然俯首於持牌機構之下,或取得牌照傲立其上。
一個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識是,助貸公司是在做幫金融機構做放貸的生意,一個諷刺的事實是,他們中的多數都不能成為持牌金融機構。
網際網路金融的出生日早了20年,希望金融網際網路的不會早20年。
-
1 #
-
2 #
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不用說了
-
3 #
P2P就是少了中間商賺差價,後來發現中間商我們得罪不起
這麼多年收割韭菜,韭菜也造了一批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