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近日,瑞士信貸指出蘋果在華銷量大降。瑞士信貸的分析師最新報告顯示,蘋果iPhone手機11月在華出貨量同比去年大降35.4%。報告中稱,中國手機制造商激烈的競爭是蘋果銷量下滑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則是沒有5G。

有分析稱,在經過雙11的補貼促銷熱潮後,使用者消費需求已經一定程度上被透支,接下來蘋果在華銷量預計仍將乏力。

資料表明,在10月份的時候,蘋果手機銷量就已經有著明顯下降,不過並沒有11月份那麼明顯,在10月份的時候蘋果手機的下滑幅度只有10%左右,而到了11月份,下滑幅度卻直接達到了35%。

最致命的就是,根據有關調研機構的調查結果來看,在2019年下半年大概有50%的蘋果使用者,下一次更換手機時會繼續選擇蘋果手機,而且在這其中還包括大概28%左右的蘋果使用者下一次更換手機會選擇購買華為,而這也就意味著蘋果手機流失的大量使用者中。

更嚴重的是,有外國專業機構分析師表示,明年支援5G的iPhone手機可能會更加令人失望,因為受到美國5G網路覆蓋範圍較小的影響。雖然整個世界都在朝著5G的方向邁進,但是相比於中國和南韓,美國建設5G網路的速度明顯已經掉隊。

蘋果的iPhone手機在中國市場遇到的問題還不是唯一的問題,蘋果在華推廣的另一項業務也遇到了大麻煩。

Apple Pay“遇冷”

近日艾瑞諮詢公佈的資料顯示,2019年一季度,國內的移動支付市場上,蘋果已歸類為其它,而蘇寧0.2%的份額都有顯示,這表明蘋果的Apple Pay的份額早低於0.2%了,所以才消失了。

而排名第一、二名的自然還是支付寶和微信,其中支付寶份額為53.8%,微信支付(含QQ支付等)的份額為39.9%,兩者之和達到93.7%,是真正的平分天下。

可見Apple Pay在中國市場的推廣有多尷尬,甚至可以說是這些年以來蘋果的大敗局中的最為典型的一個,不到0.2%的份額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Apple Pay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用,為什麼在中國市場如此被冷落?

其實Apple Pay在中國開闢市場推出的時間並不算晚,早在2014年9月,是伴隨iPhone6/iPhone6 Plus一起推出的,當然很多觀點認為這項支付方式一定會火遍全球,畢竟蘋果的號召力太強大了,甚至為其暢想了很多種可能。

但讓人意外的是,直到2016年2月份,這項業務才正式在中國上線,但此時微信、支付寶這些移動支付服務早已在中國遍地開花,蘋果早已失去了最好的市場機會,可以說Apple Pay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這是Apple Pay失敗致命原因之一。

在Apple Pay2016年真正進入中國市場之時,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佔比已經高達90%以上,留給Apple Pay的空間小之又小。使用者在使用習慣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寶之後,很難再使用其他的APP或者支付手段來進行付費操作。

還有一個原因是,與微信及支付寶不同,Apple Pay是通過NFC來進行支付的,讓Apple Pay繫結銀行信用卡即可。這種非聯網支付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即便手機網路斷開,也能通過Apple Pay在POS機上進行付款。

其實從使用過程來看,Apple Pay則更加簡單。第一步拿出手機,甚至不需要解鎖;,第二步將手機貼近POS機前,第三步驗證機主指紋完成支付。

如果是佩戴Apple Watch來操作,支付的過程將更省事,甚至不用拿出手機和驗證指紋,直接將手錶放在POS機前感應再確認,這樣就能完成支付。

壞處也顯而易見,不方便。這種方式其實與傳統直接使用銀行信用卡支付沒有什麼兩樣,Apple Pay只是用iPhone代替了銀行卡而已。Apple Pay的支付方式與微信及支付寶完全不同,需要POS機來配合,這點上加重消費者的學習成本,改變起來也更加困難。

中國消費者已經養成了一站式消費的慣性思維,一個APP搞定所有功能,而不喜歡國外的那種單一的功能。像微信、支付寶集成了各種支付、理財的工具,而Apple Pay僅能支付,顯得太單薄了一點。

生態鏈劣勢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蘋果此前並不看重生態的佈局,移動支付在全球都是一個大趨勢。科技巨頭都在構建基於自己生態圈的支付生態鏈。

蘋果這點甚至比不上小米,過去小米一直要做網際網路服務生態,連線起硬體、軟體、服務,正是這點助力小米的生態鏈格外完善。

其實,蘋果更具備這個條件與實力,但是蘋果公司過去幾年卻一直執著於賣硬體,從硬體上最大化的榨取利潤,而忽略了軟體服務營收上其實遠比硬體服務要更具可持續性與黏性。

蘋果荒廢了幾年時間之後,直到中國市場硬體賣不動了才想到佈局生態鏈。在2019年初蘋果新品釋出會,才開始在軟體服務領域下重注,從新聞、信用卡、遊戲、電視和原創內容流媒體,蘋果將網際網路服務領域中賺錢的業務都盯上了。

蘋果在這幾項服務中,有一項令人關注的業務——Apple card。Apple card的釋出可以說是在業內預期之外的,這可能是繼Facebook學微信,谷歌學百度推資訊流之後,蘋果也開始本土化學起了支付寶花唄。

Apple card可以說切入了軟體服務業的一個剛需領域,蘋果之外,大量新老科技公司都在試圖進一步挖掘金融領域的潛力,比如亞馬遜公司就在去年與銀行討論建立類似於支票賬戶的業務,畢竟,消費金融業務具備高度的黏性與剛需性。

Apple card它與iOS上的“錢包”App高度整合,持卡人可以通過蘋果錢包設定開支額度,追蹤獎勵和管理賬目,它比普通訊用卡管理有更高階的功能,包括支出詳單和高階建議,還能通過機器學習幫助人們提升財務支出的健康度。免逾期費、免年費、免超限費、全球通用免跨境支付費。

Apple card還有個亮點是日常用Apple Pay買東西都能得到2%的返現,沒有類別限制。這張卡年費為0,還有2-3%的返現,只要你用這張卡,不管是線下零售消費還是其他消費,每筆都是98折,相當於會員價,本質是送錢。這其實還是一種補貼策略。

這可能是源於當初的節節勝利的蘋果與今日營收受挫的蘋果在心態上有了變化,終於開始願意低下頭來學習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的一些慣用招數來推廣自身的服務。

就連Apple Pay的國內合作伙伴銀聯都認為現在已經錯失了佔據市場的先機,銀聯智惠執行Quattroporte龍凱對媒體坦言:“蘋果和銀聯的合作及補貼一直都有,但最好的時機已經過去了”。

蘋果的出手太晚了,大部分的生態設想已經錯失了佈局的最佳時機,市場上的其他選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生態並佔據了市場,只有Apple Card可能有一線突破的機會,就是使用者被較低的年利率所吸引,繼而增強Apple Pay的使用者黏性。

但是靠補貼的吸引使用者,又能走多遠呢?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為何網貸監管力度如此嚴格的情況下還會有人鋌而走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