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口述:傅盛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

以下為傅盛先生在首屆全球創新創業大會GCIE演講實錄,內容有刪減:

大家好,我是獵豹移動的董事長和CEO傅盛,我接在島聰後面講非常的合適,因為我曾經既是雅虎的員工,也是阿里巴巴的員工,在雅虎當時楊致遠來中國的時候,那時候就跟看神一樣看著他。很多年之後,終於有一次有機會在夏威夷楊致遠先生的豪宅和他共進晚餐,就問了他一個問題,我說你為什麼投10億美金給阿里巴巴?他說馬雲在這樣的賽道人很少,我願意全力支援。

剛剛介紹詞裡面說“天才產品經理和創業者”我聽了感覺非常刺耳,我就是完完全全的北漂一族,到北京的時候只有四百塊錢,最初的夢想就是考一個研究生,找一份好工作,到最後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到了北京之後生活極其艱難,擠300路公交,每天高峰期擠上就不錯了。週末到北大上輔導課,和很多北漂一樣是沒有考上的。當然,這個時候一不小心進了網際網路,在網際網路這個大的領域,突然發現它顛覆了我以前對於管理、對產品的認知,於是那時候才真正的決定在北京這個霧霾深重的城市打拼和生存。

當有一天我開始創業,我在雅虎和阿里巴巴工作過,2010年開始創業,2014年的時候就在紐交所上市了,也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上市之一。

那時候不懂概念,一個人努力奮鬥,把公司做上市是理所應當的,因為我足夠努力。但是我站在紐交所敲鐘臺的時候我問了自己,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有機會站在這裡?當我靜下心來回顧,我無非就是時代的幸運兒,和千千萬萬的北漂一樣,深圳和當年的北京有一樣的活力,每個人努力打拼的時候,無非是你站在這個浪頭,你已經比很多人幸運了,然後你還有一些努力,有機會讓自己變得所謂的與眾不同。

到了網際網路之後我近距離接觸了網際網路的大佬,在深圳的騰訊辦公室,我還跟馬化騰喝過茅臺。當你沒有見他的時候會覺得跟神一樣,到最後發現他們也是幸運的寵兒,站在潮頭上找到這樣的機會。

包括孫正義,為什麼接著島聰說很合適呢?因為我準備做機器人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到日本軟銀總部,因為他們有一個機器人,我以拜訪的名義談了一遍,並且挖了他們唯一的中國籍的產品經理回中國,主要是學習。

剛剛島聰先生演講的內容我是非常認同,就是所謂的很多創新都是找到了正規化,並且堅信正規化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大潮。

如果回顧一下,這麼多年科技的進步,從PC開始,資訊化開始拉開序幕,移動網際網路的出現,使網際網路生活化,我站在紐交所的敲鐘臺的時候就想我是何其幸運,當大家守在國企、外企,我在網際網路投簡歷,一個小網際網路公司發現了我,把我招進去。能做出這些成績就是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網際網路的根基是來自於PC和手機,尤其是智慧手機。當喬布斯推出蘋果全面屏的時候,移動網際網路才真正開始。

我在敲鐘臺上問了自己第三個問題,如果有大的機會,它會是什麼?這是我一直在問自己的。可能大家對於獵豹移動這家公司不熟悉,我們今天把公司發起是在海外,在全球有4億多的月度活躍使用者,80%是在海外,當時2012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競爭太激烈,我第一次到了美國,我就在想他們為什麼那麼清閒,結果所有創新來自他們那裡,而不是我們累得跟加班狗一樣的創業者。我想一定是思維體系不同,而不是我們一直宣傳的你只要勤奮和努力就能做到。

2012年的時候發現,美國的移動網際網路挺落後的,我們把美國移動網際網路APP都下載用了一遍之後,發現用的產品挺差。巨大的機會就是發現美國的公司招不到太多的人,尤其是高學歷的人。今天中國一年大學畢業生幾百萬,一個矽谷只能守著伯克利、斯坦福和加州理工,能招到的畢業生是有限的。

我發現APP的技術也沒有那麼複雜,由於安卓的開源,APP已經全球化了,我們當時就想跳到海外發展。最近得到了一門課程,就是使用者增長30講,他說如果研究出海,華為和獵豹移動是一個例子,我們在兩年超過30億次的下載,全球有4億多的月度活躍使用者,80%是在海外,走了跟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不同的道路。我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找到這個賽道是我核心的點。

當時我那時候不斷的問自己,下一個機會是什麼?那時候由於獵豹的全球化,使得我們在矽谷、以色列都投資了基金,投資基金的時候就告訴那些基金創始人一點,我說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到這裡的時候,你帶我看創業公司,他們都在幹什麼。

2015年的時候,我看到了人工智慧這個技術,看到很多小團隊作出的影象識別超過了我剛剛做了一段時間的影象處理軟體,我就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機會。我又更加深度地思考,就是有沒有可能把網際網路上積累的所有經驗、形成的認知和新的技術形態結合起來?我們回頭去看,剛剛島聰先生講了很多了,就不再複述。

稱為科技企業的公司根基都是在網際網路上,就算是蘋果,大家覺得它是硬體公司,用蘋果手機離不開它的雲,我換安卓手機的時候很糾結,因為我的資料都是在蘋果雲上,總是在換和不換的邊緣。

網際網路的崛起不用講,但是最近也有很多的爭論,也有各種公司的倒閉潮,大家在想網際網路思維不能主宰一切。網際網路的底層構建沒有問題,而且是巨大的模式創新和正規化創新。

我們迴歸看看網際網路的本質是什麼,這些公司的排行變化其實都離不開本質,就是任何企業技術是用來幹什麼的,其實技術就是用來提高效率的,效率的核心就是資料決策,這是我這兩年通過對人工智慧的深度理解,對於網際網路的反覆覆盤之後,我們講網際網路並不是一個網站,並不是一個輕模式、並不是沒有資產、並不是快速的融筆錢,真正在於資料決策體系。

什麼意思呢?當回過頭看看PC和智慧手機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巨大變革,當PC出現的時候,它使得企業內部的決策流程變得資料化了。從我們開使用PC無紙化辦公到CR軟體、內部OA系統,你發現企業內部本來是通過各種流程管理,通過各種過程管理去完成的一系列管理變成了資料化管理。

剛剛島聰先生說,你和美國太近它就會打你。不從這個維度看,看看80年代美國和日本的貿易戰爭,雖然美國有很多對日本的貿易制裁,但是真正美國的崛起是PC的崛起和網際網路的崛起。而日本非要搞自己的作業系統和自己的PC系統,以及整個的開放系統,脫鉤了,脫鉤之後就使得美國企業在那一輪內部效率極大的提升,孕育一大批科技公司,使得那一次科技戰產生分水嶺。

當移動網際網路出現的時候,它把我們的生活流程資料化了,當你叫滴滴的時候,所有資料被滴滴打車資料化了。資料化的好處是能實現高效決策。

阿里巴巴曾教授有一本書,我強烈推薦大家看了,就是寫的這個問題,講淘寶不是被創造出來的,淘寶是生長出來的,因為淘寶的本質就是資料決策的過程,當它搭建了平臺,有更多的店家進入到這個平臺的時候,它是自生長。一個搜尋詞在淘寶裡面快速上升的時候,就意味著這個品類需求被大量的增加,而這個時候店家、買家和店小二都會圍繞這個資料形成一整套的配套策略。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今天中國最大的搜尋公司不是百度,而是淘寶。淘寶在搜尋上的收入是高於百度的,搜尋的本質是資料決策,在搜尋框裡鍵入的詞都是意圖和需求的表達,網際網路公司有這樣的資料和需求,就能快速的調整經營決策,甚至都不是自上而下去調整的,而是自下而上調整的。

獵豹移動在全球有這麼多使用者的時候,我們那天普查了一下,整個公司大概有400多個APP,其實這些APP絕大部分沒有見過,除了第一款是我帶隊打下來的。怎麼實現自我管理呢?它從上線的第一秒鐘開始,使用者的使用資料、留存資料、時長資料都出現了,當它出現的時候,這個APP和另外的APP相比,使用者是否受歡迎?完全不需要管理層決策,它就可以實現自主決策。

曾教授在這本書上還寫,為什麼網際網路公司從一開始就是以使用者為中心,而且它幾乎不做使用者調查。因為網際網路產品上線就是資料生長出來,從上線開始有多少需求、多少訪問的資料全部都被記錄在案,並且形成決策。這些資料本身就催生你是以資料為中心,當活躍度下降一定是使用者不滿意。

我記得跟劉強東去西雅圖的時候聊了幾個小時,他在非典的時候關掉所有的線下店。在非典的時候剛剛開始網際網路的售賣模式,那時候售賣的額度非常的低,線下店也有幾十家了。

非典之後看完了肯開的網店就決定關完所有的線下店,因為線上點選、購買等等這些都變成了資料,你可以針對資料做非常高效的運營,但是實體店面不知道使用者來了多少、看了多久、在哪個商品旁邊駐足,在看了哪個商品後走了,甚至都不知道復購。線下店的效率永遠沒有辦法跟線上店相比,所以京東就全力以赴做線上。

我對物聯網的理解就是它本身是構建在資料決策的基礎上,而今天看到所有的能夠提高效能的產業,都必須把它的物理世界變成資料世界,比如說我們今天講工業4.0,工業4.0的核心變化就是資料化,使用者每個訂單、生產環節、每一臺機器的運作都變成了資料化,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高效。

真正提高效率的本質不是靠更好的管理,也不是靠更好的理念,其實本質上我也不太認同通過非自然的因素,比如說天時地利人和,其實它就像做一道數學題,提高效率就是資料的不斷的演算、催生和生長。

有這個框架之後,我就在想下一個時代會是什麼?它一定是會和資料相關、和物理世界相關的,剛剛講到京東當年關掉所有線下店,但是今天又開始開線下店,阿里巴巴也在開線下店,為什麼有這樣的風水輪流轉?一定是有先決條件的。

今天我們講實體經濟和網際網路經濟真正相比就是資料的缺失,剛剛講的京東,在今天的實際場景裡面都有類似的情況,做機器人以來,跟很多做實體經濟的老闆們都溝通過,如何去管理、高效管理,這是實體經濟面臨的巨大難題。如果做實體創業就知道,今天的人力成本是越來越高的,培訓成本也高,離職成本也高,當一個新的策略要釋出的時候,釋出成本也非常高。

還有一點,你招了很多員工,你的經驗都留在他的腦子裡,當他離開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件事情就會出現巨大的問題。回過頭來看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培養人非常快,其實還有一個前提,就是資料體系在那兒。新招產品經理和程式設計師,他做的每一個迴應都和資料掛鉤,他的成長就非常快。

我這裡打斷插入一個內容,剛剛講了網際網路實體經濟的各種問題,但是就在2015年-2016年看到了AI和5G,我前不久和同行聊5G帶來什麼變化?我覺得5G帶來的變化是資料彙集更方便,我不認為5G會帶來本質的變化,但是AI會帶來。

因為當我見到小團隊做到人臉識別,看到人的笑臉和哭臉,當我發現人臉識別在特定環境下比人好的時候,當我看到對麥克風說話,文字在底下出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今天一個人的動作、行為、自然表達已經可以開始被轉換為資料了。

它就解決了極大的難題,物理世界的各種行為、動作變成資料世界,在AI出現之前,是沒有一個這樣的轉換正規化,AI出現之前麥克風留下來本質不是資料,它只是音訊,當然是數字儲存,但是不是文字儲存的,不能轉換為文字。

當出現AI之前有很多的攝像頭,這些攝像頭只是供你記錄檢視和監控,本質上也是模擬的,不是資料。

當AI出現之後,它能識別人的行為、人的意圖時,這件事情就有了前提的假設,就是技術成熟了。我跟做AI的同仁聊,大家認為這一波AI遠沒有朋友圈宣揚的那麼可怕,叫做超越人類。我們這一輪還是弱人工智慧,和人的智商沒有辦法比。

我說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實現了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把語音變成了資料。當有了這個點的時候,回頭再來看,剛剛講的所有這些問題,關於資料高效決策的問題就會變化。

為什麼會主動講這個呢?是因為我們開始考慮機器人命題的時候,對於線下的場景進行了模擬,過去3年,我們考慮了購物廣場,發現購物廣場的流量是在增加的。在幾年前,王健林和馬雲有一個賭,說未來十年,2022年電商會不會取代所有的線下購物,或者是成為最大份額。

當時他們打了一個賭,現在只剩3年了,今天看起來,大概率來說,電商是不可能取代甚至是成為商業零售的主流。

因為使用者還是活生生的人,需要場景感,我在思考機器人這個命題的時候就在想,每個人掏出手機就有外賣、購物,出行的時候一輛車等在底下,把自己包裹在車裡,到了地方之後繼續看手機,那其實不用討論任何的命題,我們明天就跟手機做伴就好了。今天看起來,手機不可能統治一切,還要有參觀的環境、購物和看到活生生的物品,能夠到現場看電影。

我認為今天整個網際網路對經濟的滲透已經到了分水嶺,也就是說,它已經開始增長不上去了。大家也看到大量這方面的文章,就是所謂網際網路紅利已經到頂。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們如何能夠真正地把傳統經濟或者是實體經濟的場景感和體驗感發揮到極致?網際網路是統治不了一切,但是,我們又能夠使得實體經濟的場景資料化,讓實體經濟變得和網際網路一樣有效率。

如果能找到這個命題的開啟之門,我們就有機會開創鉅大的產業。

我也考察過,比如說到星巴克,今天星巴克這樣的傳統零售為什麼在瑞幸咖啡的衝擊下顯得好像有點過時了,或者是瑞幸成長之快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

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瑞幸咖啡的核心就是把咖啡資料化了,大量的客流不是來自於自然流量,而是APP。每一個使用者的畫像都比星巴克精準得多,在星巴克就發現,它給你推薦會員的時候還得拿實體會員卡,自從第一張掉了再不加入會員體系。什麼人在店裡等了多久,看了什麼物品,想要採購什麼,甚至他的復購率,星巴克可能都不知道的。

瑞幸咖啡這樣的經濟體,雖然它還有很多的問題,但是一開始就構建在資料模式,都是通過APP點外賣、下單,再通過各種資料的分析來判斷使用者價值和流量的時候,雖然星巴克有更長時間的咖啡經營的歷史,但是,用資料說話的方式去重新切入這個行業,對它會造成巨大的威脅。

最近還有一個朋友做的便利店,店員只管補貨就行,所有的產品都由雲端大腦決定的,擺脫大量有經驗店長的依賴,只需要按照操作手冊幹這個事情就可以了,因為資料決策在雲端。

今天很多人工智慧企業有人工團隊在這裡通過攝像頭看你的動作,這是一個演進的過程。但是它的成本特別貴,為什麼亞馬遜沒有把這個店開到全美?因為需要大量的感測器、大量的感應器和計算單元,所以單店成本很高。

另外,它只是解決了行為統計的問題,今天你去亞馬遜知道你來了,看了什麼商品,但是裡面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下面說的,就是通過這些剛剛分析的內容,你會發現今天各個實體場景都開始逐漸的意識到資料化的重要性。

首先是方案不統一,這兩年至少接觸了不下幾十個給實體場景做資料化、使用者畫像、行為統計的團隊,發現每個方案都不一樣,每個方案都嚴重地依賴於部署,不統一,部署很昂貴,系統又打不通。

互聯網裡面有非常重要的資料是搜尋資料,什麼是搜尋?今天在百度敲一個詞就是你某種意圖的表達。今天去淘寶敲“老乾媽”,淘寶沒有老乾媽,但是很多人在搜尋老乾媽,淘寶就會大量的提供老乾媽產品,因為知道你的意圖。今天的實體場景沒有這樣的意圖表達,今天一個人到你的店裡想買奶茶加乳酪的,沒有的話,他就走了。這個人來了就對你有價值,你知道有多少人有這樣的意圖,這都是資料的核心點。

我又回顧去看,今天的演講標題是機器人是實體經濟效率革命的里程碑呢?回頭看過去經歷過的技術浪潮,或者是資料化的過程,其實都是出現了一些標準裝置,當蘋果電腦在車庫裡面被組裝出來的時候,第一代PC出來的時候就是螢幕+鍵盤,當這個產品被定義出來之後它被標準化了,出現大量的產品、大量的廠商來生產標準化的產品,這個標準化的產品就形成了產業鏈,形成了產業鏈之後規模大幅度的下降,大幅度下降就使使用者用很低廉的價格擁有,就帶動了產業的發展。

今天蘋果對世界的貢獻最大就是來自於全面屏,捨棄了硬體屏之後,使得智慧手機標準化了,使得各種嘗試智慧手機的方案統一成一塊螢幕,這塊螢幕真正的核心是使得每一個APP都有自己的互動介面,使得普通使用者在使用這個手機的時候不需要學習APP,看著按鈕點就可以了。

今天在人工智慧或者是產業變革的時候,我覺得太多人在講技術、演算法、趨勢,但是,太少人談產品了。

我們回顧會發現,只要有大規模的創新,是靠標準化產品出現的,今天每一個商場都有完全獨立部署的方案,每一個產業、每一個公司都需要完全的定製化開發,我不相信這樣的產業革命會到來。

我就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我也是做產品出身的,曾經把清理軟體做到全球2億多人的使用,就是手機清理垃圾,它衝破了文化的隔閡、國界,讓那麼多人下載,我是天生信奉標準化產品的,有標準化產品才能帶來這樣的革命。

這就是我當時想有沒有這樣的裝置帶來產品的標準化,進而帶來產業革命。我認為是機器人。為什麼要去軟銀?因為軟銀是第一個推出智慧服務機器人的公司,孫正義為了把這款機器人做到足夠好,首先是併購了法國的機器人公司,它做了十幾二十年。

去了軟銀之後,看了這樣的機器人和上上下下聊了之後認為道路不可行,認為它的產品定義是有問題的,機器人的核心不是像人,而是在一個領域解決一些問題,並像手機一樣便宜。

為什麼想要做機器人這個產品呢?我看到還有一個機會,也是剛剛島聰先生講的正規化孩子沒有出現,今天的迷盲感除了貿易戰之外,就是因為我們以前是拿美國的經驗,現在沒有這樣的經驗了,微信把臉書好,淘寶比亞馬遜好,支付工具都比美國人好,怎麼樣找到這樣的機會?就是自己定義一款產品。

講到機器人的時候,每個人的腦子裡的定義不一樣的,就跟特斯拉出現之前,每個人講新能源車有人覺得加氫能源的電池,有的是油電混合,或者是生物燃料,其實對產品的定義是至關重要的。

今天人工智慧並不完美,所以我把它定義為AI為基礎能力,以大批量的、大規模的基礎,以軟體豐富技能,以及在某一個領域比人做得好。它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點,比如說人臉識別、視覺識別、語音識別,還能夠發聲,能行動。腿不一定是雙足,我們當時也看過雙足的腿上,包括手,這些基本的模組。但是這些模組怎麼組裝起來使得機器人能夠在所謂的垂直場景做得比人好?這個才是產品定義的核心。

這個是資料轉換核心能力的定義,今天談AI、黑科技,其實AI最核心的就是能夠把實體場景裡的物理表達變成資料化,當一個機器人走在那裡的時候就知道誰來過誰沒有來過,而不需要部署攝像頭。

當你和它說話的時候就搜尋,就是網際網路上的搜尋,我把語音識別定義為搜尋,就是你對機器人講話說“你會不會跳舞”“我要去廁所”,這些都是搜尋,都是代表使用者的意圖,使得行為統計、意圖都變得跟網際網路一樣,把這些資料變成他的決策效應的一部分。

剛剛講了這個公式,機器人不是像科幻大片裡的比人強、翻跟頭,什麼事都比人能幹,甚至不像軟銀的機器人一樣很漂亮,而是讓使用者有需求的時候提供服務,再把這些互動變成資料,它就有點像當年的PC把企業內部的資訊流資料化,有點像智慧手機把生活方式資料化,它能把實體場景的使用者訪問、使用者的到達變成資料化的關鍵節點。

很多人都跟我說,傅盛講機器人的時候是不是忽悠?我見過很多忽悠,我得確保我不忽悠。

今天講機器人行業,它不是展示黑科技的、不是賣炫耀品的、賣新鮮感的。我們當時提出了“真有用”。怎麼有用呢?首先是機器人為什麼在有些地方比人強,就是不厭其煩,服務品質只會越來越好。

今天在幾十個博物館、幾百個商場佈置機器人,一天被問幾百次,很多機器人都會被使用者罵人“笨”“你好傻”,但是機器人都會笑臉相迎,並說“我以後會不斷努力的”。它沒有情緒的表達,在服務行業品質只會不斷的上升。

另外是專業知識更豐富,機器人的本質不是硬體,而是軟體和積累的資料,今天在幾百個商場幾千個機器人的時候,我們對商場的了解就超過很多公司,你們可以問我們的機器人各種各樣的資訊,它們都可以回答,回答的本質就是資料化,資料越來越豐富的時候還會提供打折卡,和哪個店家做活動。

到11點的時候,大家都問哪裡有吃飯的。我們給商場提供什麼服務呢?在這裡哪些品牌是沒有的,使用者是關心的,還有哪些品牌是最多被問到的,這些知識只會越來越豐富,我不止一次問辦公人員,他說“我也不知道,我是新來的”。這種專業知識肯定是機器更豐富。

它還可以不厭其煩和你打招呼,在路邊總有人發傳單,但是我怕傷害別人,但是機器人不會有這樣的問題。我們在銀行裡做了測試,在銀行的大廳裡跟使用者玩遊戲,主動到使用者身邊說抽個紅包,甚至有信用卡的活動,發現比大堂經理提高3-4倍。

還有大規模複製,有一個日本廠商還送了一把日本軍刀,說想把機器人引進到日本,他是說我們的體驗做得不錯。我說有一點,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機器人是嚐鮮行業,它的真正優勢來自於大規模,如果你想好一個行業,這個行業有上千臺的規模量,我們再談這件事情。為什麼?因為這樣才能值得在這上面做深度的軟體定製。

今天的機器人就是硬體能力+定製軟體。今天智慧手機為什麼這麼智慧?擺在人的口袋裡面是不會知道你的衣食冷暖的,因為它裡面有APP,你餓了就點餓了麼。

其實機器人也是一樣的,只有在平臺上給它做更深度的定製,它的能力就上去了。今天沒有黑科技往上一裝,機器人開啟之後就什麼都能幹的,不可能。我們說一個人生下來還得二十年的讀書才能變成社會上剛剛可以入崗的人。

今天我們在機器人上已經做出了安卓系統,任何一個廠商通過簡單的拖拽就可以完成對機器人的定製。進行二次開發也很簡單,大規模的複製。一旦軟體開發完成之後,再多的崗位都是這一套軟體,一次性投入,邊際成本相當低。

最近有很多做零售的企業找我們,說現在有幾萬個門店,門店想出新品非常的難,因為你也不知道店員推不推,他講了很久,使用者就說“我再想想”,他就很沮喪。你也不知道當員工知道核心祕密之後,會不會到別的公司。如果我們有幾萬個機器人,通過軟體更新就實現對產品的促銷,我寧可做這件事情。

我們今天看到博物館,一個機器人得一頂三四個導遊的力量,只要講完一次就回來,之後就重複工作。這裡面更重要的是使用者對哪條線路感興趣,在哪個景點有什麼問題,對決策流程和服務路線改善都很重要。

今天還做了資料中臺,商場決策者可以開啟手機就可以看到商場來了什麼人,多少是生客,多少是熟客,多少老人、多少孩子,對店鋪的資料怎麼樣的。以前資料需要經理、店員一層層打報告,到今天是實時的。千萬不要看到比服務員便宜,更重要是把你變成網際網路的決策系統。

我們定義的機器人就是讓實體經濟擁有網際網路的效果,但是有場景感的優勢,剛剛島聰先生說了,AI會是賦能全行業的,不是一兩個產業的正規化,是全行業的。這裡面很重要,不出現標準品的機器人,不能大規模的生產、隨時部署,我覺得這種賦能是做不到的。我們會做整合方案雲大腦,做了半天其實沒有人用,或者是用不起來。

我們自研了AI的體系,一直有這麼一個觀點,也經常被行業的人視之為仇敵,我覺得它沒有什麼核心能力。AI是全人類共享的底層演算法能力,中國最牛的能力不在於做演算法,而是應用,把演算法和應用做得最好。另外就是硬體,我覺得機器人怪圈,每個機器人企業都把機器人賣得非常貴,覺得是黑科技,買過去就用不了,這樣就形成惡性迴圈。

其實所有硬體規律都一樣,和剛剛島聰先生講的,松下幸之助先生說的,你要讓所有電氣像自來水一樣免費或者是很低價的獲得,機器人一定是這樣的行業,它可以被非常便宜的製造出來。

明年二代產品出來之後會比現在的成本進一步的下降,那時候我們能夠讓店主用一個服務員三分之一的價格來使用,這會大規模被複制。

軟體+服務是今天所有講AI、講機器人行業的從業者最不重視的,而這恰恰是網際網路的專長,網際網路的核心就是軟體+智慧。我們在軟體投入多少?我們投入了兩三百個工程師,我們每天都回答使用者的疑問,使用者的滿意度。

今天有很多場景的應用,比如說博物館、商場等等。今天針對不同場景用同樣核心定製了幾款,比如說到北京KTV唱歌,你就說手機尾號多少,機器人就帶你進去了。還有KTV點完歌之後再點吃的,唱歌螢幕上說“食品到了,你可以去拿。”

今天5000臺機器人在服務了800餘家客戶,每天互動是200萬,這些機器人剛上崗的時候體驗不夠好,但是這幾個月我們不斷的把服務打磨,今天就可以說,在商場看到我們的機器人,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回答不好就發給我,我就可以罵工程師了。

我們是全員上下極其重視服務,就像人服務剛開始會生疏一樣,但是不斷的打磨就更好。我們服務了1.3億人次,每個商場每天都有幾十萬的客流,我們真正地驗證用標準化的產品在實體場景上能夠提供比較高效率的服務。今天說特別高效率坦誠說還有一些路要走,但是這些路主要是在軟體和服務端,我們在這一點極有信心,因為我們就是做軟體和服務出身的。

最後說一下隱私,人工智慧到了什麼階段呢?今天由於演算法的不斷更新,我們今天做到所有演算法在本地就能執行。產品明年就會實現人臉資料、語音資料不上雲,直接機器人處理,這樣就能大幅度減輕隱私問題。我一直覺得隱私問題是一定會被解決的,核心是便利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政策、法規、技術的不斷打磨,能夠做到對隱私很好的保護。

我們有一句理念,在人機共存的世界裡,用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今天在講科技變化的時候,我們需要更深入的看這些技術的細節和使用者的需求,真正有機會在這個時代做一點事情,就是能夠把今天的技術和使用者需求串聯起來,把它變成一款標準品。

我們一直有這個理念,而且我們為此努力。

我再講一點,大家也不用擔心,機器人那麼多了我怎麼辦?正是因為有了那麼多工業化時代的機器,才使得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解放出來,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未來的世界一定是重複性的枯燥工作都應該是機器人完成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詩和遠方、每個人都可以有理想,甚至是不勞而獲,即便不工作也可以很體面生活在這個社會上,這樣他才有更大的動力找到新的正規化,去把自己的思想放飛,去給人類做更大的貢獻,謝謝大家。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移動支付中個人收款碼和商家收款碼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