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廚生鮮的官網和APP裡面的商品都下架了,客服電話也打不通……”
當又一家生鮮電商被曝出停運的訊息時,細細數來,最近兩個月時間裡,已經先後有五家生鮮電商平臺停運或破產,雖然資本寒冬下,各行各業的日子都比較艱難,但像生鮮電商如此密集的暴雷,著實還是讓人有些驚訝。
千億級的生鮮市場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這樣一組資料,2018年中國的生鮮市場已突破千億並穩定增長,2019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600億,到2020年將突破2000億。
從數字來看,這又是一個朝氣蓬勃,充滿希望的市場。2014年作為生鮮電商的元年,從那時起,江湖紛爭不斷。
生鮮電商跟當時的母嬰電商、跨境電商等被看做是垂直電商的黃金賽道,也是被眾多資本玩家給予厚望。
2014年在生鮮電商領域的投資事件為108件,涉及投資金額72億元,而到2015年,投資時間暴增至272件,投資金額高達183億,足足增長了150%,這組對比資料也可見當年的市場的火爆。
五個生鮮電商的故事此次涉及的五家生鮮電商平臺有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也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新兵,也有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眼看就要盈利的老兵,他們的故事或許可以讓我們來反思一下,中國的生鮮電商到底怎麼了?
To B還是To C的我廚生鮮成立於2014年12月的我廚生鮮在這幾家裡也算是比較特殊的,因為它以半成品淨菜配送作為核心商業模式,線上銷售主要包含淨菜、水果、蔬菜、肉類、禽類、豆乳蛋等10大品類共500多種,2016年獲得集富亞洲、遠景萬方等數千萬B輪融資。
據之前公佈的資料顯示,我廚生鮮最初以B2C業務為核心,在2017年頂峰時曾經達到每天一萬單的銷售量,但其獲客和運營成本始終居高不下,加之外賣的快速發展,使得很多消費者對於淨菜的需求反而被外賣所取代了。
為了解決生鮮高損耗以及難以標準化的困境,我廚生鮮進行了一次戰略調整,加入了B2B業務,利用中央廚房的資源和食品加工能力,向飯店等B端提供食材。
然而此時,美菜、宋小菜無論在資本還是使用者的積累上已經佔據先手,既是B2B生鮮電商領域龍頭企業也在為盈利苦苦掙扎,我廚生鮮盲目切入B端市場必然導致頭破血流。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To B業務和To C業務對於團隊的能力要求截然不同,在缺乏資本支援,自身造血能力弱的情況下,倒閉停運也在所難免。
被金主爸爸拋棄的鮮來多成立於2018年1月份的鮮來多是京東和美麗聯合集團合資成立的社交電商平臺,這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主。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已經先後獲得啟明創投、IDG資本、高榕資本、高瓴資本等數輪上億投資。
按道理說背靠著金主爸爸,發展怎麼也會順風順水,可誰知道寒冬來了,鮮來多怎麼也沒想到,會被金主爸爸率先拋棄。
今年從年初開始,京東在戰略、組織、人事等各個方面進行調整,對外投資業務也在收縮,鮮來多作為不盈利的排不上名的兒子,不受寵也是理所應當的。
成立一年多的時間裡,除了趕上社群拼團這個風口外,鮮來多或許都沒想好怎麼贏利,靠什麼贏利。
擴張太快的妙生活成立於2015年的妙生活也算是生鮮電商的一位老人了,主打生鮮電商O2O模式,在去年還獲得今日資本2億元的B輪融資。
要知道今日資本的投資名單上赫赫在列的都是京東、福斯點評、美團、唯品會這類的公司,妙生活能拿到今日資本的投資,也曾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其在當時的市場地位。
有了資本的加持,妙生活也開啟了快速擴張的道路。
門店從50平方米擴大到100平方米,產品品類也在不斷增加,從水果逐漸增加到蔬菜、蛋類、肉類、水產等。
快速擴張對團隊整體運營能力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妙生活的前員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門店的一線員工對水產沒概念,也沒有培訓就直接賣,導致鮮活水產的死亡率特別高,商品損耗帶來的虧損不計其數。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妙生活一直在損耗大量的成本組建自己的物流團隊,這對於一家還靠資本輸血的創業企業而言,是難上加難的。今年就連已經上市的唯品會,也關閉了自營的物流業務轉而跟順豐合作,足見自建物流的成本壓力。
寒冬之下,也就不到一月的時間,妙生活關閉了在上海的全部80家門店。
會員制不是這麼玩的迷你生鮮成立於2017年11月的迷你生鮮,主打的是會員制水果生鮮電商,比較可憐的是,這為生鮮電商行業的新兵,還未獲得融資就已經倒下了。
今年10月29日,迷你生鮮釋出公告稱,因經營不善、長期虧損宣佈停運,涉及待退款訂單及會員費近800萬元將分24期進行償還。
訊息一出,有眾多消費者表示迷你生鮮就是一場騙局。
細看迷你生鮮的商業模式,雖然主打會員電商,繳納一定的會員費,就可以免費領取水果,但實際卻有許多貓膩在其中。
消費者繳納365元會員費,入會後消費者以會員價購買水果,也可以以零售價賣出去賺取差價,銷量高的會員可以被獎勵BMW、泰國豪華遊等。
而當時承諾的每月免費水果,某消費者稱也就領過兩次,後來平臺均以天氣原因無法配送為由進行拖延。
低價買的水果不用來吃,而用來賣的,賣的好的還會有獎勵,這不叫商業模式創新,心思動歪了,倒閉也是遲早的事情。
低估了燒錢速度的呆蘿蔔死而復生的呆蘿蔔成立於2015年10月,主打農產品產地直銷,以“線上訂線下取,今日訂明日取”作為核心模式。
截止到今年9月份,主打社群生鮮的呆蘿蔔已成功進駐安徽、江蘇、河南、湖北四省共19座城市,門店數量超過1000家,月訂單超過1000萬單。亮眼的銷售業績也使得呆蘿蔔躋身國內生鮮第一梯隊,同時也獲得資本的青睞和追捧。
今年6月份,呆蘿蔔獲得由高瓴資本,晨興資本領投的6.34億A輪融資。公開資料顯示,呆蘿蔔以95%的APP開啟率、60%的次月留存領跑行業,部分資料超越每日優鮮、盒馬等行業頭部企業。
然而誰也沒能想到,大起大落的呆蘿蔔從A輪融資到裁員停運,用了不到6個月的時間,近日,總部位於安徽合肥的網際網路生鮮電商平臺呆蘿蔔(下稱“呆蘿蔔”),被曝因經營不善導致資金緊張,無法償付員工工資,杭州運營中心也被迫關閉。
創始人李陽在公司微信公眾號發文迴應稱,目前呆蘿蔔面臨的最核心問題是:“我們對公司增長髮展的預期過高,但我們在組織管理以及業務的固化速度沒跟上,導致公司的失血不斷增加”。
呆蘿蔔,低估了燒錢的速度。
前兩天,呆蘿蔔釋出公告重新恢復部分門店的運營,短暫續命後的呆蘿蔔能走多遠,僅靠資本續命的話,也是沒有未來的。
看完了五個故事,我們或許可以總結幾點,雖然中國的生鮮市場有幾千億的規模,未來仍然是一個優質的潛力市場,但其對創業者的運營能力有極大的挑戰,貿貿然進場必定會被虐的遍體鱗傷。
模式想清楚,不要大而全;運營做細緻,算到每分錢,佈局有先後,不要貪圖快,資本靠不住,還得靠自己。
望同行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