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大力引進外資。除了引進先進技術外,對引進管理經驗也很看重。在人們的印象中,外資企業就是高效管理的代表。連華為當年都要花費幾十億美元從IBM引進一整套供應鏈管理、研發管理流程。

我一直在思考,歐美企業為什麼比中國企業管理效率高。

現代的市場機制和企業制度是歐美國家率先建立起來的,對現代企業的管理當然也更加熟悉。除此之外,歐美企業對數字化工具的應用要遠遠強於中國企業。

如果將管理方法比作生產關係,則數字化工具則影響生產力。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生產力工具。為什麼清朝晚期的軍隊面對西方列強時兵敗如山倒,機槍大炮與戰馬長矛的對比就可以解釋一切,至於當時的軍隊管理體制差異倒不是最重要的。

某種程度上,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國家競爭有相似之處。掌握先進生產工具,是提升效率的關鍵要素。歐美企業高效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數字化基礎上的。資訊化、數字化方面的落後,是導致中國企業管理效率落後的重要原因。

與歐美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在數字化方面有兩個特點:第一,數字化投入強度低;第二,軟體定製程度高,碎片化嚴重。

一直以來,中國企業在資訊化方面的投入強度都要小於歐美企業,原因包括:企業管理層對資訊化、數字化的重視程度不高,對企業數字化的價值缺乏足夠的認知;中國產業普遍落後,沒有足夠的資金積累來進行數字化投入;中國人力成本低廉,透過軟體系統代替人員的需求不強烈。

雖然有各種原因,但我覺得最關鍵的還是認知不夠。人永遠無法得到認知之外的收益,企業也是如此。

除了投入強度不足之外,中國企業的數字化程序還有一個關鍵特點,就是高度定製化。歐美的數字化軟體,比如資料庫、ERP系統、Office辦公軟體等,大多是標準化產品,一套系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規模化是商品降低成本的不二法門,而產品標準化則是規模化的前提條件。歐美軟體產品標準化程度高,軟體企業可以專心打磨產品,加大研發投入,攻克核心、共性問題,並在大規模應用中獲得高額利潤,進一步提升研發能力,形成一個正向迴圈

相比而言,中國軟體企業則在大量的定製化專案中疲於奔命。每個專案都有大量新的開發需求,為某個企業開發出的軟體,不能在其他企業複用。如果說歐美軟體企業已經進入具備規模優勢的工業時代,那麼中國軟體企業大多還停留在手工作坊時代。這會造成一個惡性迴圈:沒有規模化優勢,軟體企業的利潤率低,不能形成研發資金積累;每個專案的需求都不一樣,共性提煉嚴重不足,功能模組的積累不夠。企業淹沒在定製化專案中,沒有精力來對核心、共性技術難題進行攻關,技術實力一直提不上去,只能對歐美同行亦步亦趨。最終的結果是,中國軟體產業就像很多低端製造業一樣,一直無法掌握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足,只能淪為“軟體組裝工廠”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核心還是認知不足。軟體開發企業和使用軟體的客戶企業,都存在認知不足。

客戶對現代企業的管理經驗不足,對資訊化、數字化工具不熟悉,沒能跳出自己的業務細節提煉出共性的管理、業務流程。這種客戶在進行資訊化、數字化改造時,往往會對軟體供應商提出一系列特性化的需求。

當客戶無法準確說出自己需求的時候,如果軟體開發企業足夠強大就可以更好的引導客戶需求,告訴客戶隱藏在紛雜業務場景中那些真實的數字化需求。但是,中國軟體行業根基薄弱,標準化產品能力嚴重不足,對核心、共性功能的掌握也不夠,沒有形成足以引導客戶的技術產品能力。本身能力不夠,面對客戶的定製化需求時,就只能被客戶牽著鼻子走。

儘管前期不得不透過定製專案養活團隊,但如果後期加大研發投入,慢慢從定製化專案中提煉核心、共性功能,逐漸將產品標準化,以此來形成規模優勢,則有可能脫離作坊式軟體模式,真正進入軟體行業的工業化時代。但很遺憾,中國大部分軟體企業都沒能走向那條升級道路,而是陷入定製專案的泥潭無法自拔。

在本地化軟體時代,中國企業做得不好。雲計算、微服務,給了我們第二次嘗試的機會,讓我們再次看到了擺脫專案制、走向標準化的希望。

要將定製軟體轉向標準產品模式,其關鍵環節包括:

功能元件化。一定要將各個業務條線所用到的軟體功能進行詳細拆分,深入理解其內部的功能需求。以單個功能點為核心,進行更加細粒度的功能元件封裝。清晰定義每個功能元件的邊界,做到不重不漏。儘量精簡元件數量,把業務需求“原子化”。軟體企業的研發重心,逐步從專案交付轉向核心功能元件的開發。在特定的業務領域裡,形成完備、結構化的功能元件庫。雖然很多企業也關注到核心功能元件的重要性,但研發資源的投入還遠遠不夠。火力不夠猛,就攻不下城牆口。

IT與業務解耦。大企業之所以要提出很多軟體定製需求,是因為其業務流程複雜,數字化系統與業務流程緊耦合。為了滿足獨特的業務需求,就需要進行軟體開發。要打破這一迴圈,首先需要將數字化系統與業務系統進行解耦。從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提煉出核心功能點進行封裝,一個複雜的業務鏈條解耦成一系列獨立功能點的組合。

介面標準化。各個功能元件的介面一定要標準化,這是後期進行功能組合的關鍵。就像用各個積木來建造模型,各個模組之間的介面一定要標準化,這樣模組之間才能更好的契合。標準化的介面,能夠讓資料在各個系統之間順暢流動,為企業的業務融合奠定基礎。

自助式功能組裝。軟體廠商的核心能力是基於業務功能點研發了一整套的功能元件,多個元件可形成功能模組,多個模組形成完整的軟體產品。客戶的業務場景是多種多樣的,一個業務場景往往需要多個功能點。要實現業務場景的數字化,必須依據場景需求將多個功能元件進行合理組裝。並且越複雜的場景,用到的功能元件和功能模組也越多。跟以往定製化軟體不同,數字化場景的功能組合過程並不需要IT研發人員的介入,而是客戶業務人員的自助式業務探索。就像積木一樣,軟體廠商交付的是完備的積木模組,並對每個積木的功能特點有清晰的說明,使用者只需依據自己的設想用這些積木來搭建模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積木本身並不改變,也不需要製作新的積木(也就是不需要軟體開發)。

產品相容、系統連通。軟體廠商都傾向於構建自己的一套元件庫,各家廠商之間功能元件的相容性至關重要。一家企業客戶的數字化系統,往往會接入多家軟體廠商的產品。如果各家廠商的產品相容性差,就容易形成資訊孤島,導致客戶各個系統相互割裂。一個產業鏈條上下游企業之間也需要進行系統相容,讓資料在多個企業之間合理流動,確保整個產業鏈上資訊流、商品流、資金流的順暢。

13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產品線上Web3D拆裝互動演示H5三維數字化線上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