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每一輛無人駕駛車輛,與生俱來三個哲學問題。

我在哪?我要去哪?我怎麼去?

回答這三個問題,需要神器助力。

一、攝像頭和相機(Camara)

視覺攝像頭常對光照和天氣敏感,熱成像相機則對白天與黑夜變化“感受精準”。相機能捕捉環境裡的詳細紋理資訊。

二、LiDAR 鐳射雷達(LiDAR)

比起相機,鐳射雷達能以3D點雲的方式提供環境中準確的,更進一步的深度資訊,而且受強弱光照和雨雪霜降天氣影響相對較小。但是,點雲對於遙遠目標又不是十分有效。新型的flash LiDAR彌補了無法捕捉環境目標的詳細紋理的缺陷。鐳射雷達提供環境的點雲資料,每個點都有xyz座標和反射強度資訊。

LiDAR鐳射雷達發出快速的鐳射訊號,從遇到的障礙物反彈回來。訊號彈回後,感測器會收集訊號彈回所花費的時間,以確定其位置與前方可能遇到的障礙物之間的距離。

三、雷達(RADAR)

雷達已經在飛機和戰艦上用於軍事用途已有多年了。RADAR全稱為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即用無線電波探測和定位物體。

雷達的主要區別在於它使用無線電波而不是鐳射來感測物體。這使雷達能夠直接測量周圍物體的速度。測速和測距準確性高,更少出現訊號干擾,且不受光照和天氣影響。車身360°全覆蓋的雷達系統中。

當雷達波在空中傳播時,與光波相比損失的功率更少,這意味著雷達可以在更長的距離上工作。

盲區探測、車道保持和變道輔助、後置雷達碰撞報警或防撞保護、泊車輔助是短程雷達的功勞。

剎車輔助、緊急制動、自動距離控制則是中長程雷達功勞。

四、超聲感測(Ultrasonic)

透過使用高頻聲波檢測物體的位置和距離,超聲波感測器通常可以在其他型別的感測器不足的情況下工作。

超聲波感測器可以檢測相鄰車道上的汽車以進行“盲點檢測”,並在有人處於盲區時提醒司機。多用於檢測低速場景下的目標,例如停車場停車的時候。

五、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

這個都很熟悉,就不贅述了。值得一提的是,GNSS RTK(衛星導航實時動態定位)的定位精度很高。RTK技術與IMU資料適當融合後,可將GPS定位精度提高100倍,直接從米級精度提高到釐米級精度。

也有噴灑農藥的無人機依靠RTK定位,是因為RTK主要用於農業、土地調查等。“可跨地域擴充套件的新型RTK軟體”可為自動駕駛汽車服務,該軟體經濟實惠,易於整合,並最佳化補充了自動駕駛汽車感測器融合定位導航功能。

六、高精地圖(HD Map)

結合定位系統可以進行路徑規劃。比如國內的高德地圖就有高精定位和高精地圖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據高盛預計,高精地圖市場細分領域在2020年規模將達到21億美元,到2025年擴大到94億美元。

百度地圖採集製作並完成了中國30萬公里的高速、環路,高精地圖,億萬公里ADS的資料採集,其Apollo(阿波羅)高精地圖可實現精度在0.1~0.2米,定位精度達到8釐米,也就是一個拳頭的寬度。

特斯拉用“車隊學習網路”(Fleet Learning Network)策略,調動量產車把測繪任務以“眾包”的形式進行資料採集,可以說所有在路上跑的特斯拉車型都是實時資料線上的,他們透過在7.0系統韌體中的測試版自動駕駛輔助功能,呼叫全車所有的感測器來收資料,所有的資料(不包含隱私資訊)都會上傳給中央處理器。

七、慣性測量單元(IMU)

為了能讓無人駕駛系統更高頻率地獲取定位資訊,就必須引入頻率更高的感測器。這就是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慣性測量單元。陀螺儀和加速度計是IMU的主要元件,其精度直接影響到慣性系統的精度。

手機上也有IMU,但是是低配,因為成本和精度都不高,記個行走的步數沒有什麼問題,高階的就是宇航級別的產品,導彈、宇宙飛船、太空梭都用,短時間內推算精度高,誤差小,算不錯。

工作原理是:從GPS得到的經緯度資訊作為輸入訊號傳入IMU,再透過串列埠線與控制器的連線,以此獲取更高頻率的定位結果。

學術上的語言是:測量在慣性參考系的加速度,將它對時間進行積分,且把它變換到導航座標系中,就能夠得到在導航座標系中的速度、偏航角和位置等資訊,以牛頓力學定律為基礎。

一般GPS+IMU就能給出定位輸出,是鋼筋混凝土一般的合作伙伴。有了GPS+IMU,車輛每走一小步,便能重新進行方向盤轉角的計算。IMU價格從幾百、幾千到幾萬元都有,那要看自動駕駛汽車需要的定位精度。

“長江長江,我是黃河,你在哪?”“黃河,你好,GPS+IMU告訴我,我在長江。”

八、里程計(Odometer)

實用當中,里程計主要用於在沒有任何其他全域性定位資訊下,允許車輛僅使用里程計遞推自己位置。假設車輛控制允許最大誤差是0.3m,那麼1%的里程計允許你前進30米。自動駕駛定位要求是能夠提供絕對位置,而里程計(odometry)是提供相對位置,相對位置做得再好也有誤差,這時候便需要定位(localization)修復誤差。

每種技術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相輔相成,單獨使用時,沒有感測器是完全可靠的。

自動駕駛系統,分為感知、決策、規劃、控制這幾大層次,其中各個層次下又可以繼續劃分出多個子模組。這樣的話,一般無人駕駛軟體由3個大的系統構成:

第一,類似司機的眼睛和耳朵。

感知層,比如依靠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以及攝像頭。

第二,類似司機的大腦。

判斷決策層,獲取到資訊以後,系統需要去判斷,剎車、左轉、停車。

第三,類似司機的手腳,

執行層,判斷後執行指令。將決策獲得資訊轉化成剎車、油門和轉向訊號,控制車輛按照預期行駛。

感知可以細分為兩種:“感測”和“感知”。“感測”獲得的是感測器的原始資料,比如圖片,而“感知”是從圖片裡處理出的有用資訊(圖裡有幾個人,幾個標誌牌,幾條車道線)。

雖然隨著深度學習的成功,在感知層面使用深度學習演算法已經是自動駕駛的“常規動作”,但在決策規劃控制的時候,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演算法不能包打天下。

“八大神器”還要分為兩類,自車感知和外部感知。攝像頭,雷達,GPS等每時每刻獲得的資訊是自車感知。定位,地圖相當於你告訴汽車在哪裡。比如座標北京朝陽區東南三環華威橋上,這是外部感知。

由此可以看出,讓自動駕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八大神器”在為感知層提供資料,這背後還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作為支撐,是自動駕駛萬里長征才起步,為人類進化到自動駕駛時代做資料儲備。(完)

17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華為收下黑莓90項專利,多多益善的科技智慧結晶知識就是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