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比特幣誕生(一)上帝區塊

比特幣(英文名Bitcoin,簡稱 BTC)自從其誕生那一天起,就註定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和頗多爭議的產物。“比特幣”這簡單的三個字裡就包含了密碼學、經濟學、政治學、貨幣學、計算機技術等前沿的理論和技術。

從2013年初開始,伴隨著價格的瘋狂增長,比特幣頻繁出現在各種科技和主流媒體之上,吸引了很多關注,轉眼成為了時下熱門的“網際網路金融”領域最為神祕的一部分。很多人還在疑惑,比特幣究竟是一場顛覆現有金融體系的偉大的網際網路金融試驗,還是一個由極客主導的龐氏騙局?

比特幣這個概念,最早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2008年11月在一個隱祕密碼學討論小組中貼出的一篇研究報告《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幣: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中提出。隨後,他又開發出最早的比特幣發行、交易和賬戶管理的系統。

隨著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創造出第一個區塊,被稱為“上帝區塊”,最初的50個比特幣宣告問世。那時,誰能夠想到,在短短几年時間內,比特幣會被這麼多人接受和喜歡,會以這麼迅速的方式從極客圈走向社會福斯,會以這麼凶猛的價格增長方式來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魅力呢?

自從網際網路誕生以來,“數字貨幣”理念就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但面臨如何解決偽造和重複支付這一重大挑戰。數字貨幣只是單純的資訊,如何才能避免人們將它輕易地進行復制貼上,然後隨心所欲地進行支付,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在比特幣出現之前,比較常見的解決辦法是建立一箇中央結算體系,來對所有交易進行實時記賬,同時確保人們用完的電子貨幣不能再重複使用。這種辦法需要一個有信譽的第三方機構來管理整個體系。日常生活中的銀行系統都是採用這樣的中央結算體系。

比特幣卻通過公開分散式賬本(也叫區塊鏈Blockchain)的方法來避免雙重支付,完全摒棄了需要第三方機構管理的架構。比特幣所有的歷史交易都通過區塊(block)的方式記錄進賬本,這個賬本並不儲存在某個中央伺服器,而是全網公開,儲存在每個連入比特幣網路的計算機上。

當一筆完整的交易指令被髮出後,資訊就在全比特幣網路內快速傳播。網路節點開始計算該交易是否有效(即賬戶餘額是否足夠支付),並試圖生成包含該筆交易資訊的塊。當累計有6個區塊包含該筆交易資訊時,才被認為“驗證通過”,正式確認交易成功。

(二)比特幣的供應機制

新的比特幣是通過執行軟體的形式製造出來的,從表象上看,這種貨幣供應機制與金銀等貴金屬貨幣的供應機制有一定的類似,因此常被形象的稱為“挖礦(Mining)”,而挖礦的人則被稱為“礦工(Miner)”;也有人覺得這個創造過程很像遊戲裡面打金幣類似,形象的稱之為“打比特幣”。

挖礦的本質就是爭奪記賬權。比特幣的世界裡,每約10分鐘會向全網公開賬本上記錄一個數據塊,這個資料塊裡包含了這10分鐘內全球被驗證的所有交易。而由確認這個資料塊的機會,是需要搶的,每搶到一個新的區塊就允許獲勝者向自己的賬戶增加一筆金額作為獎勵。如果這10分鐘內某個礦工沒搶到記賬權(原則上每次只能有一個礦工搶到),他就等於白折騰了,重新進入下一輪爭搶記賬權的過程。

而爭奪記賬權的辦法其實就是大家玩一個叫做雜湊的密碼學遊戲,其具體演算法是:SHA-256 (一種典型的安全雜湊演算法)。

由於雜湊計算結果的隨機性,沒有辦法優化演算法,只能從零開始一直往上運算(即“窮舉法”),這時候誰的運算能力大誰就越有機會先找到這個數字。因此“發現”新資料塊的可能性是建立在他的計算能力與全網計算能力總和的比較之上的。

在比特幣網路中,新幣的生產速度是預先設定的。每個交易區塊的生成時間保持在10分鐘左右,最初每成功搶到一個塊的獎勵是50個比特幣。區塊鏈的規模每達到21萬的整數倍(每四年會達到一次),成功搶到塊獲得的獎勵便會減半:先從50個比特幣減少至25個,再從25個減到12.5個。以此類推,大約到2140年整個系統將產生 2100萬比特幣,達到事先設定好的總量上限。之後比特幣不再增加,比特幣礦工的收益將由轉賬手續費支付。

(三)中本聰是誰?

直到現在,中本聰的真實身份依然撲朔迷離,無人知曉。有的只是無盡的猜測,雖然有一個日本名字,但他是不是日本人,會不會是一個組織,都難以考證。人們只知道,他至少應該是頂級優秀的演算法工程師和程式設計師。

中本聰很少透露自己的資訊,網上簡介顯示他在日本居住,但電子郵箱地址卻是來自德國的一個免費服務站點,谷歌上也找不到他的任何資訊。

他之前在網上談論的話題都只限於原始碼技術討論。2010年12月5日,在比特幣使用者開始要求維基解密接受比特幣捐贈後,他卻比特幣論壇裡發帖說,“這個專案需要逐步成長,這樣軟體才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增強。我呼籲維基解密不要接受比特幣,它還是一個萌芽階段的小型測試社群。在這個階段,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只會毀了比特幣。”

格林威治時間2010年12月12日6點22分,就在他發帖爭辯維基解密比特幣捐贈問題7天后,中本聰在論壇發了最後一個帖子,帖中談到軟體最新版本幾個無關緊要的細節,之後,他就從論壇消失了,他的郵件回覆也變得不穩定,最後完全終止了。此後中本聰只與少數幾個人保持著聯絡,作為後來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領導人的加文·安德烈森(Gavin Andresen)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4月26日,安德烈森告訴比特幣開發團隊的其他成員:“中本聰今早提議,在公開談論比特幣時,我們應儘量迴避‘神祕創始人’這一話題。”隨後,中本聰甚至連安德烈森的電子郵件都不再回復了。

神祕的中本聰這下徹底消失了,比特幣愛好者對他的離開感到悲傷和不解。而比特幣卻以強大的生命力繼續發展著。

有人為了紀念他,開發了一種以比特幣作為投注籌碼的博彩小遊戲,被命名為“中本聰骰子”(SatoshiDice),這個遊戲可以讓玩家選擇不同的贏面概率下注,完全隨機,無法作弊,是比特幣愛好者熱衷的小遊戲。在2013年7月份,這個小遊戲已被一位匿名的神祕買家以126315個比特幣的價格(當時價值1150萬美元)收入囊中,成為比特幣行業第一筆大額收購案例。

關於中本聰的猜測和遐想,是比特幣愛好者頗為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增加了比特幣的神祕感,同時也給陰謀論者提供了很多素材。

現在看來,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的真實身份可能會一直成為一個謎。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餘慶年盜版全部更新完,導致騰訊播放量下滑,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