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中國成了網際網路高度應用的大國,全球前20的網際網路公司,中國就佔有9家,幾乎可以與美國平分天下,有人說未來的網際網路就看中美,如果說美國的網際網路以科技為先導,那中國的網際網路就依託於背後龐大的人口基數,以網際網路應用為主。而目前中國的網際網路市場中,電商佔據了半壁江山,每年的雙十一、雙十二,電商的交易額一次次引起世人的尖叫。而與此同時的是傳統的線下門店卻過得很煎熬。很多人認為傳統門店沒有前途,必須得做電商!但其實這是陷入了一個誤區,電商可以說是中國的獨特產物,除了中國,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其電商業和移動支付等網際網路應用都沒有佔據主要市場,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有去過日本的朋友應該會有一個深刻的體會,日本的電商業不發達,反而是線下實體店很發達,日子過得很紅。這一奇怪的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很喜歡炒概念,比如:“數字經濟、新零售、智慧商業”等等,而這些概念在日本是沒有的,日本很多知名的經濟學教授都理解不了中國的這些“新商業概念”!記得有記者曾經採訪過日本某教授,問新零售的概念,該教授一頭霧水,只說了一句話:“日本的商業還沒有進化到這一步”。由此觀之,日本的整體零售業科技創新至少比中國落後5年,那麼為什麼日本的傳統實體店為什麼還能撐下去呢?今天就聊聊這個事!

日本傳統零售業的現狀

日本是一個商業相當發達的國家,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釋出的2018年“全球250家大零售商排行榜”當中,亞洲零售企業上榜的有64家,其中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地區上榜的共有15家。那麼日本有多少家呢?日本上榜的有32家,佔到亞洲地區上榜總數的50%。日本傳統的商業企業,也就是百貨公司,大多擁有200~300年的歷史。大家如果去過日本銀座的話,一定會到過商業百貨公司,他就處於銀座五丁目的十字路口,創於1673年。那一年是清朝康熙12年,距今已經有346年的歷史。那麼另外一家高島屋百貨公司,它創建於1829年,也有190年的歷史。而日本的超市與購物中心、24小時的便利店等業態,都是在上世紀60年代從美國學來以後,發展起來的,比我們中國早了30年。

所以日本的商業既有百年老店,也有新近發展起來的新店,業態是相當的齊全,而且經營也是相當的老道。有一句話很現實,也很中肯,那就是:“日本是中國零售業的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呢?1994年,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百貨公司在上海浦東開業,名稱叫“上海第一八佰伴”。這是上海第一百貨公司與日本的八佰伴集團合資經營的百貨公司,八佰伴集團的Quattroporte叫“和田一夫”,他將日本百貨公司的經營模式帶入了中國,一樓全部賣化妝品。而且百貨公司裡面還有個餐飲店,這種格局在現在看來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但是在90年代的中國的百貨行業當中是沒有的。無論是北京的王府井百貨公司,還是上海第一百貨公司,當時的1樓全部是賣羊毛衫或者襯衫,百貨公司裡面根本就不可能有餐飲店。

所以“和田一夫”他改變了中國百貨店的格局,讓百貨店不僅成為一個買東西的地方,也成為一個吃東西的地方。這時候日式的超市“大榮”進入了天津,再後來日式購物中心“伊藤洋華堂”也進入了北京、成都、廣州、上海、青島等城市。再後來“711”、“羅森”、“全家”,日本三大便利店也進入了中國市場,還有各種自動售貨機也出現在中國。雖然八佰伴、大榮等公司因為日本國內總部的破產原因退出了中國市場,但是,日本商業企業給中國帶入了新型的百貨店、超市、購物中心、便利店、折扣店等業態。因此中國的零售業市場從90年代開始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所以到現在為止,日本有的業態,我們中國都有,日本沒有的業態,中國也有。唯一在中國還做的不好的日式零售業態就是“藥妝店”。因為在中國發展藥妝店會受到一些政策的限制。

日本實體店與電商的資料分析

前面也提到過,日本零售業的科技創新至少比中國落後了5年,這是個事實。一個亞洲商業的老師被中國這一學生超越,一方面說明日本的商業沒有迅速跟上網際網路時代的步伐。另一方面也說明日本社會對於商業的“過度科技”保持一種謹慎甚至抵抗的態度。我們來看一組資料,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2018年日本社會零售總額為283萬億日元,大約等於18.4萬億人民幣。但是網購,也就是電商在整個零售總額當中的佔比僅是6.2%,銷售額為18萬億日元,大約是1.1萬億人民幣。而我們中國在2018年,電商所佔的社會零售總額比例已經達到了19.8%。

還有一個數據也比較有趣,日本家庭中有過網購經歷的比例只有28%,也就是說有接近3/4以上的日本人,一年當中都沒有上網買過一樣東西,或訂過一家酒店。日本的電商難道是這麼落後嗎?可以說已經被中國甩下了好幾條大街,簡直是處於一個半原始的社會。還有一個細分資料,2018年日本網購市場的銷售總額剛才已經講了,是18萬億日元,增長率是8.9%。其中物品的銷售為9.2萬億日元,增幅是8.1%,佔比佔到了51.7%,也就是一半的人上網,就是為了買東西。另一方面的服務銷售,包括訂酒店、訂機票等等,它的佔比是37%,增加幅度是11.6%。第三個是音樂、影視等電子商品的下載銷售,為2.4萬億日元,增幅是4.6%,佔比是11.3%。

為什麼音樂與影視作品的下載銷售比例會佔到11%?因為日本有一個特殊的狀況,所有的音樂產品和影視作品它都很注重版權。現在我們中國電視臺剛把連續劇播完,第2天大家就能在一些視訊網站上面免費看,這樣的事情在日本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因為版權交易沒那麼快,第2天看的話一定是盜版。所以去年就有兩名中國留學生,因為這麼一件事情,被日本警方逮捕,起因就是他們很幸苦的把日本的電視劇錄了下來。然後馬上翻譯成中文,打成字幕,第2天就傳到了中國的視訊網站上面,日本警察說,你這是侵犯了著作權。

日本實體店高度發達的根本原因

日本人既然不熱衷於網購,那麼他們買東西都去哪裡呢?他們都去三個地方,第一個是超市,第二個是百貨公司,第三是商業街。商業街裡面匯聚了吃、喝、玩、樂等各種店鋪,也就是說大家多數是去的實體店,為什麼日本的電商市場做不到中國那樣大,而且那麼快?原因有這麼幾條,第一;中國的電子商務可以通過去掉部分中間商來獲得價格的優勢,從而進攻線下零售。但日本的零售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它的中間環節已經很少,線下零售的效率非常高,線上線下幾乎沒有價格差,而且在實體店裡面購物要支付10%的消費稅,而網購也同樣需要支付10%的消費稅,所以你鑽不到消費稅的空子。

第二;日本擁有大量的超市、購物中心、便利店、藥妝店,而且十分的普及,加上遍佈全國各個角落的各種自助售貨機,現在東京許多超市都是24小時經營,所以實體店的24小時綜合服務模式,使得線下的購物變得十分的便捷。記得我聽一個記者朋友說過,他有一次去日本東北地區的一個農村採訪,那個村只有五十幾戶人家,地方很偏僻,開車開到半路,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鐘,突然發現遠處有個亮點,車子開近一看,原來在稻田的邊上有一臺自動售貨機,賣飲料和泡麵。後來汽車駛到了村口的時候,發現有一個燈火通明的房子,一看是一家24小時便利店。雖然是一個很偏僻的便利店,但是比起北京、上海的便利店來說,它的服務內容要齊全,它不僅有各類生活實用品和食品,書刊雜誌,還賣一些小包裝的水果、蔬菜,店裡有ATM機,可以存款、取款、匯款,還有影印機、傳真機和郵局的信箱,還接受快遞和傳送快遞,等於是把一個小超市、銀行、辦公與物流的功能聚合在一起,可以說因為有這家便利店,居住在小山村裡面,也能享受到現代生活的味道和邊界。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日本商業服務業態的普及與便捷,使得日本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使得電商市場的發展被擠壓到了一個很狹窄的空間。

第三;日本的實體店一直很重視細節和體驗的打造,所以人們更趨向於去線下,也就是實體店購物。很多朋友應該都去過日本,無論你在日本的百貨公司也好,去電器店也罷,所有東西都可以摸、所有東西都可以體驗,包括攝像機、相機、電腦等。記得有記者採訪過日本著名的電器量販店“必酷”的社長,他告訴記者進實體店的一個成功的祕訣,他說:“第一;店裡面燈要亮,過道要寬,購物環境必須舒適。第二;所有的商品都可以摸、都可以拿,購物體驗要好。第三;廁所要多、要乾淨。讓不想進店的人也想進廁所。”這三條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我逛過上海北京的幾家電器門店,他們都沒有做到,甚至有的為了省電,還把燈光弄的特別的暗,甚至都找不到廁所。而必酷店裡的燈光有如白晝,讓你要看得見商品,就好像在太陽底下一樣,要看得仔細。而且廁所裡面都安裝了自動沖洗的馬桶蓋,還有空氣清潔劑。你到了店附近就想去這家店裡面上個廁所,上完廁所以後還有一點時間就想順便逛一逛,在逛的過程當中你總會看中一樣東西,於是就產生了廁所消費。

這種細節服務的過程和商品的體驗是電商們所做不到的。電商只能提供優惠的價格和送貨的便捷,但是不能提供體驗。而且你也會擔心買到假貨或者真貨與平臺所展示的照片不一樣。所以很多實體店老闆在聊天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苦惱,說國內的有些消費者買電腦、買相機是先到實體店裡面轉一圈,看一看,擺弄一下,出了門就用手機下單,從電商那裡買價格更優惠的貨,實體店事實上就成了電商們的產品體驗中心。那麼這種情況在日本是不太可能出現的,因為線上價格和線下價格基本上是一樣的。

中國逛街文化在逐步消失

正因為日本的零售業態努力營造舒適和體驗型的購物環境,因此像東京這樣競爭大、快節奏的國際大都市,大家還保持著逛街的習慣。下班之後,尤其是到了休息天,銀座街頭會把道路封了,變成步行街,讓大家可以自由自在的逛街,輕鬆的買東西、吃東西,可以把一杯咖啡端到大街上面來喝。對於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來說,逛街他不只是一種購物行為,還是一種休閒的生活,更是一種解壓的活動。逛街是一種綜合的消費行為,從家裡出來坐地鐵、輕軌開始,一天下來,也不只是買東西消費,也會坐下來吃一點。逛了一家店以後再去走第二家店,會產生連鎖性的消費。一個市場與社會活力,是靠人們走出家門、走入消費場所來支撐的,而不是靠待在家裡面等快遞來支撐的。

如果一個社會連買一根菜,買幾個雞蛋都想上網下單叫外賣,損害的不只是社會活力,還有你自己的健康。因為你整天把自己的“生活圈”圈在一個3室1廳,甚至一個臥室裡面的話,一定會未老先衰,因為你根本不運動。所以從社會活力與個人健康的角度來看待網購現象,我們是獲得了便捷,但損害了活力。更為糟糕的是跟著網購一起長大的孩子,他只知道買東西,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不知道還可以上百貨公司和超市。這種生活習慣與消費意識的養成,會毀了逛街文化。更會讓實體店難以為繼。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火了電商也會毀了商店。你說電商解決了多少萬人的就業,也就意味著會導致多少萬人的失業。所以作為社會管理者,在鼓勵發展電商和維持實體店經營之間需要把控必要的一個平衡,包括禁止無序價格競爭,予以制定線上線下一體的制度。你不能只支援一方而埋沒了另一方。新事物不一定都是好事物,就像共享單車,他需要社會與市場的檢驗,在沒有獲得良好的檢驗結果之前,不能盲目出臺政策來全力扶植推進。尤其是涉及到產業與民生的事情,一要依法、二要滯後。日本的實體店之所以在激烈的電商環境當中,它還能生存下去,他們是動腦筋下功夫。比如實行生活方案、提案經營,家庭主婦最需要什麼?她需要一家集生活日用品、化妝品、食品、藥品、瓜果、蔬菜、廚房用品、廁所用品、洗浴間用品於一體的綜合型商店。於是日本就誕生了藥妝店。

日本實體店面臨的四大挑戰

小資白領們下了班以後或者休息天想逛逛書店,但是光看書沒什麼意思。最好還有個地方配杯咖啡或者紅茶,吃點蛋糕,甚至把中餐、晚餐也解決了,於是就誕生了超級時尚的生活書店——“蔦屋書店”。蔦屋書店現在火得不得了,我們中國許多書店都像它學習,比如上海的“鍾書閣書店”就學得很好,生意也很紅火。當然日本的實體店也面臨著四大挑戰,一是出生率的低下,消費人口出現減少。二是越來越多的人崇尚簡約生活,消費慾望出現下降。三是電商的發展衝擊了實體店市場份額。四是日本政府開始實施嚴格的限制加班的政策,使得勞動力出現短缺。在這四大挑戰的衝擊之下,很多地方城市的一些百貨店也出現了關門的現象。比如日本三大便利店在未來的幾年之內,也都計劃關閉一些不盈利的店鋪,同時降低加盟費來留住還能繼續經營的店面。

零售業的根本經營理念

很多做實體店的老闆,全國擴張計劃都非常的盲目,甚至跟海外的風投資金合作買地建樓,幾年之內要開多少家百貨公司。對於這類傳統老闆,我希望他們要謹慎,因為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年輕一代的消費習慣正在改變,電商們相互殘殺式的價格競爭也是越演越烈,這些因素都將會使得實體店面臨進一步的生存的壓力。或許投資還沒有收回,店就開不下去了,依靠商業地產來獲取暴利的時代已經結束。

搞商業地產今天你是首富,一旦經濟蕭條,銀行收貸,你可能就變成“首負”。所以從日本的經驗來說,做零售業最重要的是後臺要加強科技管理,前臺要加強笑臉相迎。也就是說科技要用在商品物流與管理上面,如果前臺都改成了沒有笑臉的高科技,就會失去零售業作為服務行業的根本。像無人超市、無人酒店也就是出現了一年甚至半年,然後就倒閉了。這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因此零售也不能過度科技,你花了那麼多的錢搞大資料分析每一位顧客的嗜好,他喜歡什麼,你就給推薦什麼。

其實每一位消費者都有嚐鮮的需求,不會天天吃同樣的菜,也不會經常買一樣的衣服。因此大資料究竟有沒有增加店面的營業額,實際上還是個問號!其實進實體店最需要的是一張笑臉和向顧客們提供高品質的商品,有了這兩樣東西就會有回頭客,有了回頭客就有了生意。做零售業沒那麼複雜,過度科技會使得本末倒置。日本零售業的科技創新比中國落後,但是日本人不是不知道。智慧商業本來就是很暴利的零售業,你一定要去搞一些過度的高科技性花樣,只會增加運營成本,最終讓店開不下去,所以如何提高服務水平,提高顧客的體驗消費,才是讓實體店開下去的根本。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網際網路市場“變天了”